-
1 # 雅識怡趣
-
2 # 申論日記
簡單來說 禪讓制是古代社會權力過度的一種方式。“禪”就是當著祖宗神靈的面大家推薦,“讓”就是交出權力,讓出老大的位置。
這種比較“民主”的權力過度,相傳最早發生在上古時期,也就是氏族部落時代。部落首領堯年紀大了,幹不動了,就將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舜。舜的才能和品行在部落裡都是槓槓的,大家才推舉他做的新首領。當舜老了,也透過同樣的方式把部落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禹。禹也想搞禪讓,但被他的兒子啟奪了權。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夏,從此,以“禪讓制”傳承的“公天下”,變成了以“世襲制”傳承的“家天下”。
堯舜禹禪讓的故事,最早記錄在《尚書》、《論語》和《孟子》等典籍中,近代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認為可信度很大。然而,對於禪讓的懷疑卻從未停止過。戰國時的典籍如《荀子·正和《韓非子·說疑》等書,都在這件事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問好。
堯舜禹的禪讓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在後世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之中,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事情數不勝數。
曹丕篡漢,司馬氏篡魏,都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把戲。這出虛偽的大戲在歷史上不斷地上演,因為導致權力流入外姓人之手,稱為“外禪”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逼迫自己的老爹交出權力,用的也是“禪讓”的名義。讓來讓去?帝國的指揮棒還在自家人手裡,稱之為“內禪”
禪讓,作為標榜權力傳承的美德,卻來越多地成為強權者和野心家篡奪權力的遮羞布了。
或許,她本身就是一塊遮羞布罷了。
-
3 # 遊子宜陽人
陳尚只是統治者,把首領的位置讓給別人,就是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出自己的位置。在古代的時候要是皇帝以後比較著名部落的首領要去時候要把部落首領一唱歌了,順勢順為帝,這種。歷史上上稱之為。稱之為禪讓制。中國商紂和西周都是這種。子承父業。就是嗯,自己的父親老了,然後我就把自己的位置嗯,退休下來,然後讓給自己的兒子這叫禪讓制。
然後咱們現在這個中國這個企業好多家族企業也是這樣弄的。比如說。比如說阿里巴巴企業。來他要就是說。碼雲如果要是說將來90多了,他要選擇接班人,他就要選擇了誰啊?他就選擇她兒子唄。還有前段時間你看啊李嘉誠退休了,他不是他選擇她兒子,李澤鉅。接班了嗎?這也叫饞樣子。
-
4 # 文史資料選輯
為了全面理解上古傳說中的禪讓制,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上古時期,世襲制與禪讓製出現的先後順序是什麼?是先有世襲制還是先有禪讓制?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死後,傳位於自己的孫子高陽,是為顓頊,顓頊死後,傳位自己的侄子高辛,是為帝嚳,帝嚳死後,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摯,摯短期執政後,又傳位於自己的弟弟放勳,是為帝堯。由此可見,華夏族政權最初是父位子承(或孫承)、兄終弟及的。世襲制早於禪讓制。
此後,禪讓製出現。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就是說,這一時期,堯和舜都沒有將王位或者說部落首領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弟弟、孫子或侄子,而是傳給了一個德才兼備、深孚眾望的賢人。
禹之後,他的兒子啟即位。從此世襲制完全取代了禪讓制。
由此可見,禪讓制在上古時期,從時間上說是一段非常短暫的歷史,從禪讓次數上說只出現了兩次成功的禪位。世襲制是王位傳承的主要方式,它幾乎佔據了整個上古時期的歷史。換句話說,禪讓制,在漫長的上古時期,其歷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二、堯禪位於舜,舜禪位於禹,是否是真正意義上的禪讓?
細讀《史記五帝本紀》,我們發現,堯、舜、禹三位先賢其實還是一家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堯的曾祖父是玄囂,禹的曾祖父是昌意,而玄囂和昌意為同胞兄弟,他們的父親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帝,母親叫嫘祖。用我們現在的族譜分析,堯和禹是未出五服的親兄弟。再來看舜,舜的祖上也是昌意,與禹同宗。只是舜的輩份要比禹晚得多。打個比方,黃帝是一世祖,那麼堯和禹都是五世祖,而舜卻是九世祖!他的曾祖父句望是禹的親侄子!舜要按輩份稱呼禹的話,應該喊禹“高祖父”!
由此看來,堯、舜、禹還是一家人。一家人,又怎麼能說是禪讓呢?還有,堯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舜,舜還是堯的女婿!你能說他們之間一點關係都沒有嗎?你能說這種禪讓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禪讓嗎?!
三、歷史上的禪讓是真實的嗎?上古時期,距今已經非常遙遠。當時的歷史真相是什麼?我們無法真正知曉。因為上古時期是疑史時代,不是信史時代。對於那一段歷史,我們只能從一些傳說和相關古籍資料中去冒昧揣度。
上古時期,有幾次戰爭:黃帝與炎帝之戰,黃帝與蚩尤之戰,舜與三苗之戰。這些戰爭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為了爭奪部落聯盟最高統治權,部落首領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有個神話傳說,非常有名的,叫“共工怒觸不周山”,其實,相對真實的情況是,共工是一個部落首領,為了爭奪最高統治權,兵敗後死於不周山。可見,為了帝位、王位、權力,自上古時期,就演繹了一段段血雨腥風的故事。所以說,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堯、舜、禹之間的禪讓就非常讓人懷疑了。
我們可以找出相關書面證據。
《竹書紀年》是關於上古時期和夏商周時期的史料類書籍,書中寫道:“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這裡句話的意思是說,“舜”的帝位不是“堯”以“禪讓”的方式傳給他的,而是以透過囚禁堯,並使其子丹朱不能與父親堯相見的方式篡位得來的。
韓非子的《韓非子·說疑》也有相關記載“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而天下譽之。”這段話說“舜逼堯,禹逼舜”,當屬臣子“篡位”而非禪讓。
唐代史學大家劉知幾也曾說“堯之授舜,其事難明,謂之讓國,徒虛言耳。”
這樣一段令人懷疑的歷史,為什麼司馬遷要把它寫入《史記》?這可能與漢武帝時期推崇的儒家精神有關。司馬遷謳歌先賢的禪讓制度,是弘揚儒家文化的需要。至於它究竟有沒有發生,估計連司馬遷自己也沒有弄清楚吧!所以,我們只能把它當作一個傳說,而不是一段歷史。
回覆列表
禪讓制度就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國家雛形)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最早記載始於《尚書》之中,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
據說當部落聯盟首領堯年老時,召集了部落聯盟會議,推舉有才德的舜為繼承人。堯對舜經過長期考察後,就把聯盟的首領位置讓給舜。後來舜老了,也以“禪讓”的方式把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讓給了禹。這種民主推舉首領的制度,歷史上成為“禪讓”制度的。後來中國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