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默之健龍達人

    范仲淹《岳陽樓記》中說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王勃《滕王閣序》中有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窮富的現狀,往往不是自己決定的,更多有歷史的原因。每個人的“起跑線”往往是不大相同的。但經過個人改變現狀,或許後來居上的趕超的例子不勝列舉。小學課文中學過的“龜兔賽跑”的例子就是如此。

    窮,怎麼會高興呢?那是改變現狀的動力!“窮則思變”!努力不一定成功,但窮人,不努力肯定不會成功!如果想到“創業難,守業更難”,那說明,大家的起跑點雖然不同,但同樣面對各種困難和風險!因此不必悲觀!因為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富者會怕失去而保守,窮者則可無懼而拼搏!這或許是可以樂觀的理由之一!

    樂觀,是一種很好的品格!如果凡事悲觀,不求上進,那麼永遠沒有改變現狀,改善生活的希望!那就會“得過且過”,“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豈不成了“行死走肉”!何樂之有?哪有希望所在!

    因此,不管如今如何窮困和處於怎麼樣的窘境,積極上進,樂觀向上,是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立足當下,吃苦耐勞,誠懇務實,才有改變現狀的機會!

    有時候,“窮”不一定僅指經濟方面,有時還是處境方面,精神狀態方面。既然“笑比哭好”,我們何不樂觀直面?!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但樂觀直面,是解決一切困難的正確態度。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像歷史先賢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麼,何愁之有?何樂不有?可見,還是境界問題!

  • 2 # 夕魄騰輝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論語》中孔子對弟子顏回的評價,說他雖然窮困卻不改其樂,這個樂應該是指志向,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興趣和追求所在。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也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說法。兩者所表達的都是一種忘我的追求和對理想的堅持。並不是說窮困讓他們幸福快樂,而是對於自己理想的追求使他們並不介意窮困,所以窮困與幸福並無必然的聯絡,理想才有。

    事實上感覺不到快樂的原因是因為恐懼,就是怕窮 ,心裡有太多的牽掛,既想當作家又想著家裡沒米了,想著拼命努力一把,忍忍就過去了,又想著書要賣不出去怎麼辦?豈不是要餓肚子,出去打工,手無縛雞之力,又有點知識分子的小面子,出去掙那點兒小錢豈不辜負了一身所學。越想越煩惱,越想越沮喪,只恨老天不開眼,致使璞玉深埋,明珠暗投,不由得潸然淚下。人生至此,不亦悲乎?

    清人趙翼有一首詩:“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 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很傳神的表達了這種心態。

    所以要快樂就要堅持你的理想,不能三心二意,窮不怕和怕窮雖然都是窮,可兩者的態度截然不同。再說,掙錢也是一種理想,何不快快樂樂的去掙錢呢?

    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並踐行之,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是一種可貴的品質。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併為之奮鬥,這就是幸福,與窮不窮的沒有關係。一個很窮又很幸福的人一定是一個意志堅定心懷遠大的賢者,不顧路途上的艱難險阻,直達心中的理想之國,即使沒有達到目的也不枉奮鬥了一場,而財富是理想的附屬品。

  • 3 # 職場阿凡低調著

    書本里的東西講得是一種理想的精神,這種精神很難得,一般人難有這樣的境界啊。極少數的人能有這樣的修為,而大部分人只是凡人啊。

    現在整個社會,是誰有錢,誰就能被別人看得起,大環境下,是要努力賺錢,讓老婆和孩子過上體面的生活。如果沒有錢,還很幸福,這種安於貧窮,安於現狀的自我良好的感覺,我認為是不可以這樣的。因為這樣的沒錢,還很幸福的不上進,是對家庭和自己的不負責任呢。

    書是書,書是理論,實踐和理論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書中的內容太過美好了,有時候會不太現實。而現實中的生活是柴米油鹽啊,這些柴米油鹽是有錢才能解決的事情啊。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那種很窮很幸福的狀態,我想是古代的時候,一些臣子和皇上意見不一致,被貶了,無奈之下變得很窮了,但是日子還是要繼續過,日子還得照常開心過幸福過,寫下了一些詩篇來表達自己豁達的情感。

    現在到了現代,讀別人的文章,應該以現代人的思想來看書,應該有上進心,應該要努力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 4 # 鐵嶺張久文

    首先要搞清楚,書中說的很窮是什麼窮?怎麼個窮法?哪些書中說過很窮但還很幸福呢?

    人們可能先想到的是《論語》中的孔顏之樂。其實錯了。

    孔顏之樂,可以理解為:為追求理想而奮鬥,生活清苦點,也能感到快樂。( 孔子自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孔子誇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書中講的那種生活很窮,其實另有深意。

    我們先看一下: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四十八章》)。

    大意是;為獲取學問和經驗知識,每天要有長進,積累越多越好;為道是透過靜心,直覺萬物的本體,感悟生命的本真,這種功夫做得越深,人的頭腦中思慮妄想就減損的越少,進而達到返璞歸真,進入自然而然、順其自然的無我境地,我不再有屬於我的東西,與宇宙萬物整體合一,整體的行為就是我的作為,因此我無為而無不為。

    這裡的為道日損,是不斷去除私慾,淨化自我的修煉過程。窮,是窮盡自我的意思。

    禪宗經典《五燈會元》中記載,鄧州香嚴智閒禪師悟道後有一偈頌:“去年貧,不是貧,今年貧才是貧。去年貧,還有插錐之地,今年貧,連插錐之地也沒有”。

    這裡講的貧,更不是指物質上的匱乏和貧窮,而是窮盡自我,臻於無思無慮,與道合一的境界。

    只有窮盡自我的人,才能悟道得道。

    耶穌說:“靈裡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聖經·馬太福音·山上寶訓》

    這裡講的靈裡貧窮的人,指的是心靈平靜的人,是無思無慮無妄想的人,只有進入無我境界的人,才能夠與宇宙大道合一,所謂天國就是與大道合一的境界,是本體的狀態,是人的本來面目。

    說完了什麼是“窮”,那麼很窮的人還過得很幸福,就不難理解了。

    得道之樂,是來自與內在,是恆久的喜樂,是擺脫了物慾的束縛,掙脫了精神的枷鎖,達到了真正自由的喜樂。

    此樂是無憂無慮的幸福。非彼樂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成為一個完整的、受尊重的人,自己首先要確立自我形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