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戰英雄連

    因為之前是卑斯麥做首相連橫合縱玩的很老練,走一步老三步,普丹戰爭故意留一塊飛地挑起以後的普奧戰爭,普奧戰爭又不進維也納,使得普法戰爭中奧地利中立。可惜到了威廉二世這個皇二代,排斥老相國全搞砸了。威廉二世很像中國戰國時期的魏惠文王。

  • 2 # 小白老師

    一是急於尋求殖民地。刺激了英國。

    二是外交手腕不高明。沒辦法調解俄奧矛盾,把俄國推向了法國。

    三是迷信武力。以為戰爭手段一定能解決問題。

  • 3 # 成都地產逍遙君

    俾斯麥內心:什麼盟友?!那些只不過是利益當頭的逢場作戲罷了。

    所以說,威廉二世和俾斯麥在外交上很大的一個區別是,前者並不懂得怎樣隱藏野心,雖然我沒吃飽但我要讓別人(其他列強)認為我吃飽了。

    俾斯麥並不急於將統一後的德國立即往世界霸主的位子上推,他所制定的政策基本上是符合三個目標——維護國家統一,確保容克的統治地位,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俾斯麥深刻知道國際競爭的循序漸進,因此他的對外政策是一種帶有Continental爭霸性質的大陸政策,這種思想在希特勒後來征服世界的三步走即霍斯巴赫備忘錄中也有所體現。

    俾斯麥避免兩線作戰,在西方拉攏俄國阻止俄法的接近,拉攏奧匈帝國阻止俄國向西部和南部擴張,另外他會盡量加劇英俄之間的對抗,然後將自己打扮成“中間仲裁人”的角色。但俾斯麥的均勢外交也早早地留下了遺患。

    從1873年的三皇協定(德,奧匈,俄)再到1882年的三國同盟(德,奧匈,意),儘管德俄之間有所謂再保險條約,但俄國和奧匈的對立局面已然形成。俾斯麥再厲害,他也沒辦法熄滅巴爾幹的民族矛盾和背後列強的利益糾紛(奧俄對抗)。但威廉二世幹了更蠢的事,在俾斯麥被免職後就解除了和俄國簽訂的《再保險條約》

    至於英國,德國民族資產階級出於利益是不甘坐視其他國家紛紛霸佔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

    1883年,德國不萊梅的商人呂德里茨在南非盛產金剛石礦德安格拉·佩昆納港建立第一個商業殖民地,並且唆使1884年德國不顧英國反對建立第一個商業殖民地,同年德國獲得可多哥和喀麥隆,1885年,德屬東非建立起來,同時取得了馬紹爾群島和新幾內亞東北部等地區。

    所以說,俾斯麥也沒有辦法控制住民族資產階級這一越來越龐大的力量群體。

    但如果威廉二世足夠睿智冷靜的話,他是可以透過放棄海洋而暫時拉攏英國的,畢竟同時追求陸地和海洋利益就是將英法往一個坑裡推,英法之間的殖民地利益對抗是遠比英德激烈的。

    當然,一戰其實並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一說,純粹是列強的野心之爭,某種程度上來說德國被“群毆”是由於其崛起得太迅速,太招人眼紅了,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實際上所謂的19世紀晚期德國盟友,一戰爆發後倒向協約國陣營與德國為敵的國家並不多,主要就是義大利和沙俄

    1871年,普魯士擊敗法國,贏得普法戰爭的戰爭的勝利,普魯士王國的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完成統一。

    普法戰爭後在凡爾賽宮加冕稱帝的德皇威廉一世

    此後德國崛起歐洲強國,但是因為普法戰爭的緣故,也使得德國和法國成為世仇。為了遏制法國的崛起,德國對法國提出了50億鉅額的軍費賠償,然而法國很快就支付了這筆戰爭賠款,並很快從戰爭失敗陰影中恢復過來,積極準備德國的復仇。

    沙俄棄徳投法,促成英法俄的三國同盟

    為了應對法國威脅,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推行“大陸政策”的外交戰略,將外交重心放在歐洲,積極與實行帝制的沙俄、奧匈帝國進行聯盟,建立起著名的“三帝聯盟”來遏制法國,同時與英國也保持比較友好的關係。但是“三帝同盟”並不穩定,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逐漸退出在巴爾幹地區的勢力,而奧匈帝國和沙俄在趁虛而入,在巴爾幹地區展開激烈的爭奪,因此奧匈帝國和沙俄的矛盾十分激化,在德國在奧匈帝國和沙俄之間的二選一的選項中,最終選擇了同奧匈帝國簽訂同盟條約,雖然俾斯麥後來與沙俄簽訂了“再保險條約”,緩和與沙俄的關係。可是沙俄對於德國的選擇仍然是十分憤怒,法國也因此趁虛而入積極對沙俄展開積極外交,並對沙俄投入大量的貸款促進沙俄的工業化,結果到1894年,法國與沙俄最終結成“法俄同盟”,沙俄投入到法國懷抱,後來法國又積極斡旋因為在亞洲爭奪殖民地而矛盾激化的英國和沙俄,最終促成的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形成。

    始亂終棄的義大利,在大戰前夕拋棄德國

    和德國一樣,義大利也是經歷漫長的分裂,直到19世紀60、70年代義大利才完成統一,而義大利的統一應該感謝是德國。

    一直以來阻礙義大利完成統一的兩個最大的外部阻礙就是法國和奧地利,這兩國將勢力滲透進亞平寧半島,阻撓義大利的統一,而19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奧地利和法國分別在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中被德國的母國普魯士擊敗,義大利才得以順利的完成統一。而後義大利就成為德國一心拉攏的物件,

    在對外擴張上法國和義大利對原屬奧斯曼土耳其的北非突尼西亞展開激烈的爭奪,但是1881年法國奪取突尼西亞,這引起義大利的強烈不滿,於是德國順水推舟將義大利拉入到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同盟,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的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但是三國同盟並不穩固,義大利雖然深恨法國,但是義大利始終對於世界老大英國充滿懼意,義大利針對的僅僅是法國,去不敢也不想去惹英國,而德皇威廉二世在罷黜了俾斯麥之後,發起對與英國爭奪世界霸權的“世界政策”而完全拋棄了俾斯麥時期的“大陸政策”。並大肆擴軍備戰要與英國決一雌雄,特別是大力發展海軍。

    一戰爆發後義大利最終投入協約國陣營

    從對付法國到與英國的對立,這當然不是義大利想看到的,特別是義大利也奧匈帝國存在著領土爭端,矛盾重重。而英國也對義大利展開了激烈的外交爭奪,於是當1914年一戰正式爆發後,義大利轉向投入協約國陣營,拋棄德國和奧匈帝國。

    一戰中其他歐洲國家的態度

    北歐國家:全部中立

    西歐國家:荷蘭中立;比利時原本中立,但是比利時的位置位於德國進攻法國的施裡芬計劃的必經之路,所以比利時遭到德國入侵。西班牙中立,葡萄牙加入協約國打醬油。

    巴爾幹半島各國:希臘加入協約國、塞爾維亞加入協約國,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

    土耳其,由於與沙俄的巨大矛盾,土耳其加入同盟國陣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寄宿制學校建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