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公明淏

    其一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2 # 閒閒書話

    《七步詩》是三國時期魏國文人曹植的一首五言六句詩。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以曹植未能及時弔唁先父此大不孝為由,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曹丕感到十分羞愧。)

    近年來我們發現,關於《七步詩》似乎還有不同的版本,主要流傳的是兩種版本,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其一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一種版本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

    第二種版本出自《漫叟詩話》、《三國演義》及《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等文獻。

    華人民大學中文系成復旺教授說:《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後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

    這兩個版本雖有不同,但並不是最重要的,這兩種版本都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作者的心情和當時的情景。此詩的風格與曹植集中的其他詩作不盡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鍊和意象的精巧,但仍不失其比喻的貼切而生動,寓意的明白而深刻。

    流傳更廣的版本一般是四句版本,以比興起筆直截了當。中國古代流傳到現代的各種佳話、傳說、故事很多,除了一些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外,大部分是經過各個朝代的文人墨客的加工,或民間口頭傳說的,多少與原作有出入。

    《七步詩》的真偽存在很大爭議。

    餘秋雨認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宮殿上做這樣殘暴而又兒戲式的惡作劇。況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難他也不會做得這麼笨。餘秋雨認為這首詩比喻得體,有樂府風味,很可能確實是曹植的手筆,但創作時的戲劇場面,大約就是後人虛構的了。

    而另有觀點認為,《七步詩》基本確定不是曹植寫的。曹植流傳至今共有兩部作品集,一部是曹植親自編的《前錄自傳》,;一部是魏明帝下令給曹植編的,說有百餘篇。而這兩部作品集裡面都沒有《七步詩》,所以也有人認為《七步詩》的作者並不是曹植。

    以上就是我關於本問題的回答,如有錯誤,還請各位海涵指正,在此多謝。

  • 3 # 古今中外1934

    答:三個。

    第一個:煮豆持作羹,......(多,“煮豆持作羹....五字六言)

    第二個:煮豆燃豆萁,......(沒有第一個的前面兩言,五字四言)

    第三個:把第一個的:本是同根生,改為本自同根生了。

  • 4 # 快意爆料

    三國之中只有一個七步成的典故。

    曹丕生髮難於曹植,怕其爭奪自己的權位,故意壓迫刁難曹植。才強迫曹植作出至七步成詩,作為威懾懲罰之術。不服否則立殺無赦,七步之內必須做成一首詩,令一守衛,揚劍於後背,限時七步做成一首詩。否則劍落命斃。

    曹植才有七步成詩的典故: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 5 # 魚悅龍門

    曹植:我只寫過一首《七步詩》!

    曹植,這個後人眼中難以超越的富有才華的標杆性的人物,和父親曹操及同時代的其他文人,共同撐起了扭轉文壇不良風氣的“建安風骨”。而曹植本人,也因驚豔了世人的《洛神賦》和傳說中七步吟就的《七步詩》而光耀千古。

    關於《七步詩》的來由,《世說新語.文學》中這樣記載: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愧色。”

    曹丕一直對這個才華橫溢的弟弟心存猜忌,尤其是稱帝之後,總擔心弟弟有什麼不軌的行為會危及自己的帝位,所以,他就命令曹植七步之內吟出一首詩,否則,便要殺頭。

    曹植從小就聰慧異常,少年時寫出來的作品連父親曹操都很驚異,飽讀詩書的曹植於是邊走邊吟: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之內,便吟出了這首流芳後世的《七步詩》。

    這首詩以比興手法道來,既應時應景,又暗含不滿。他把同根而生的兄弟倆比作豆和豆萁,用燃萁煮豆來比喻兄弟相煎,表達了自己對來自哥哥的迫害的不滿和憤怒。

    本來是要藉此殺掉弟弟的曹丕,聽到這樣的吟唱,深感愧疚。

    為了權力之爭,同室操戈的現象時有發生,而曹植,只不過是這場爭奪中的受害者,不管他是否覬覦過那個最高的寶座,以他的才華、他和父親東征西討的經歷,任何一個兄弟稱帝,他都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而他,在被兄弟猜忌的情況下,用詩歌,表達出來自己的心聲。

    關於《七步詩》,更廣為人知的是這樣的版本: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同一首《七步詩》,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版本呢?難道曹植寫了兩首?

    當然不是,據說,後來的這個版本是羅貫中改的,改過之後的詩,內容更緊湊,讀起來更朗朗上口,當然也更適合流傳,所以,今天,我們更多人熟知的是隻有四句的《七步詩》。

    這種情形在古詩的流傳過程中時有發生。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靜夜思》是這樣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但據考證,宋元以前《靜夜思》的版本大多是這樣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流傳的過程中,內容與原詩出現了偏差,後人以訛傳訛,流傳到今天,人們反倒對原版很生疏了。

    所以,就《七步詩》來說,曹植本來寫的是一首六句的五言詩,出自曹植之手的,毫無疑問只有這一個版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到底受了什麼傷,為什麼總決賽第四場還沒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