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中小學生,寒暑假都有各種各樣的遊學活動,有國內遊,也有去國外的,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孩子們是不是該參加呢?
5
回覆列表
  • 1 # 小猿談教育

    "行千里路,讀萬卷書",自古以來,就有遊學的傳統。透過遊學,學生能增長各方面的見識,豐富自己的閱歷,對書本知識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現在各種青少年遊學越來越多,尤其是暑期出國遊學,更是層出不窮。一般來說,這種遊學都是由專業的旅行社或者培訓機構組織的,良莠不齊,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上當受騙。

    遊學固然頗有益處,但是代價也不菲。各位學生也要考慮到自身家庭經濟情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從,給父母平添負擔。

  • 2 # ManulifeSinochem中宏

    其實遊學我所看到的就有好幾種。

    有些國內組織一群孩子,利用暑假帶著他們去國外“遊玩”一圈,去各種景點,帶隊的是華人老師,同行的也都是華人學生,對想增強語言和文化體驗的人群來講,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也有一種,個人自己安排的。讓在國外的當地的朋友,幫自己的孩子報個當地大學舉辦的夏令營,操作很簡單。在安大略的溫莎就是:朋友的孩子報名時,會要求填監護人的名字,監護人名字下可以填多個孩子,因為國外很多家庭是2-3個孩子的。還有就是有時候一個社群裡,有幾個同齡的孩子一起報夏令營,由一家的爸爸或者媽媽負責接送。所以大學舉辦方不會去看去遊學的孩子是不是親生的,甚者也不看護照,只要填資料報名的人最終負責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在寒假初三左右就開始,為期一週左右去國外的隨班就讀遊學專案,其實還蠻好的。一般有些國外的私立學校會有這樣的遊學專案。因為行政上相對有自主權,臨時插一批孩子進不同的年級隨班讀個一個星期還是沒問題的。去的孩子也能實際感受一下自己的英文在上實際當地課程上有沒有障礙,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否跟國內有所不同。

  • 3 # 家庭教育方法派

    遊學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這種方法在日本比較盛行。比如,學習歷史,主要是透過參觀博物館、歷史遺蹟學習。還有體驗大自然的森林修學旅行。

    這個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鑑。因為它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1、孩子樂於接受。孩子平時在家裡、學校,一直以固化的模式、按部就班地學習,換一種方式,他們肯定特別地開心。

    2、學到的知識具體化、立體化。比如,我們平時學了很多古詩,很多孩子對這些內容大多是無感的,但讓孩子去一回“烏衣巷”,他對《烏衣巷》這首詩的理解就不同於別人了。

    3、可以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東西。除了看到不同的風景,孩子對外面人的生活會有更加深入地瞭解。

    4、可以開闊孩子的胸懷。

    5、恰當引導,有助於孩子樹立遠大志向。

    6、可以調劑孩子的生活。

    如果家裡條件允許,可以考慮讓孩子參加“遊學班”。但一定要有所選擇。

    1、不選不靠譜的。現在的教育機構魚龍混雜,掛個牌子就敢辦學,難保有不著調、不靠譜的。所以,家長要幫孩子把好關。

    2、不選遊而不學的。如果僅僅是出去轉一圈,還不如讓家長帶著孩子出去更好呢。要考慮:這個班能給孩子帶來什麼?是自理能力的提升,還是交際能力的提升。教育目的能否實施,重點在帶班老師的教育理念、教育功底。

    3、多聽取“老學員”的意見。在選某個班之前,聽聽過來人的意見。可以避免一些雷區。

  • 4 # 宇宙最好老師

    我的觀點:我是不太贊成讓孩子參加研學旅行的,最好是在寒暑假的時候能夠一家人帶著孩子出去旅遊增長見識,這樣比研學旅行的意義更大一些。

    研修旅行這個事情不能一概而論,我們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充分考慮到各方面的利益同時也要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初衷的好的,情況是複雜的

    現在的延續旅行一般都和各種旅行社掛鉤,所以需要有人數上的保證,但是在一般的地區,尤其是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很多家庭不願意出這筆費用,但是又有人數上的要求,這裡面就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家校矛盾,師生矛盾。

    意義有多大無法衡量

    很多人都說也許旅行有意義,但是到底有多大的意義,我們無法去衡量,但是很多家長堅持的讓孩子在補課班裡學習,這個有具體的分數來衡量這也是導致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去旅行的原因。

    更多的是經濟利益,學生安全成問題

    現在的研學旅行完全是一種生意,所以他更關注的是經濟利益,其實沒有更多的考慮到學生的收穫,以這樣一種名義帶孩子出來消費,家長買單。

    而且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的安全始終是一個問題,這麼多人集體出去吃喝住宿每個環節如果做的不好都可能發生嚴重的問題,對於帶隊老師來說,也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

  • 5 # 又見教育科技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個兩面性產生的原因是對條件界定的不明確。就像經濟學假設一樣。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什麼事。如果一切都沒有邊界,也就沒有答案了。

    遊學好不好,先要做些條件限定。

    第一,首先說是真實的遊學。不是被不良商家騙去旅遊,沒有真正的遊學。

    第二,真實的遊學,組織方有心做一個好的活動,給孩子達到遊學的目標,這時候的問題是,他有心是否也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

    假定,是真遊學,是真有心也有能力。遊學當然是好的。

    且不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我有一種看法,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會,聽聽看。

    我們平時的生活是一個常規的軌道。遇到什麼人,說了什麼話,看到什麼事。就像在一個車轍裡,是很難跳出來的。這個時候,我們努力學習,努力成長,實際上更多的是在一個平面上。拓寬的是邊界。

    好比在科學領域,在牛頓物理學裡無論如何也是解決不了相對論的,更加解決不了量子力學。在牛頓物理中的努力拓寬的就是邊界。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需要的是拓寬維度。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遊學就好比給了一個機會,使你可以從外來的衝擊中突破常有的邏輯框架。

    我有個形象的比喻。我們的常規思維好比是一個桌面,你努力拓寬它,可以使桌面變大,增加的是面積。而遊學,哪怕只突破了一點,他給了你一個不同的維度,那麼就像是在桌面上支起了一個高度,它增加的是你的空間。這完全是兩個概念。而同樣的高度,不同的面積得到的空間是不同的。空間的大小取決於你原來面積的大小。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老師,講了同樣的課,聽到的孩子們結果卻參差不齊。

    常規的生活,加上游學,拓寬的是空間,從二維,變三維,變四維。維度決定了你的視角,無限接近上帝視角。進而,同樣的遊學,得到的結果也不同,這是人與人原有面積的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足運氣真好,只輸了一個0-1”!現在只想問一下男足,還有哪個隊不敢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