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隊旅行
-
2 # 倘若7386
觀音閣素有“小蓬萊”之稱。 它“東流江漢水,西望武昌山”,虛懸水際,氣象萬千,登臨此閣,的確讓人有如至蓬萊,如人仙境之感。 無怪乎,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將之視為遊覽名勝,寄寓情懷的必至之處了。
鄂州觀音閣,它是萬里長江上的唯一寺廟。以紅石青磚砌就,與龍蟠磯巧妙地融為一體,顯得雄駿巍峨,氣勢磅礴。千百年來,它飽經風露,縱覽長江。每到汛期,水漫樓閣。只剩高層視窗,甚至只剩那簷牙龍吻,中亭在浩淼長江水之中,狂濤巨瀾使多少名樓華構席捲而去,然而,“中流砥柱有蟠龍”,汛期一過,水落石出,它又橫空出世,威鎮江心
佇立於鄂州市小東門外大堤俯瞰長江,可見一巨型礁石屹立江心,其勢蜿蜒如龍,此即“龍蟠磯”。相傳孫權定都武昌(今鄂州)之前,有黃龍蟠臥磯上,積日方去,因而又名“蟠龍石”。蟠龍石翹首西望,周身罩著一層氤氳煙氣,猶如蜃景。而更為奇妙的是,一船形古閣突兀在龍首之上,凌空虛懸,橫江而峙,這便是令人歎為觀止的鄂州觀音閣。
觀音閣始建於宋,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建,明清多次重修。閣坐東朝西,在礁石上壘石成臺,臺上建閣。現有祖師殿、觀音殿和老君殿三殿以及純陽樓、觀瀾亭等建築。萬里長江,險稱天塹,上起巴蜀,下至吳淞,唯鄂州觀音閣雄踞磯頭,宛如中流砥柱。氣勢磅礴。故又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閣”。
觀音閣閣長24米,寬10米,高14米,基座1米餘,以條石壘成。 閣身以青磚砌就,與閣下龍蟠磯絕妙地融為一體。 閣內有1亭3殿1樓,總面積300平方米
觀音閣已有800餘年歷史,但如今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古建築物”,卻充滿現代建築美感。早在宋代時,長江鄂州段的龍蟠磯就建有廟宇,但因長江經常發洪水,把廟宇沖毀,而當地的百姓總會在廟毀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到元代,才正式把所建的廟,取名觀音閣。
上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重建,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觀音閣。但重建後仍不能倖免於長江大水,仍然是幾年被淹一次,最大洪水時,江水直沒屋頂。隨著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倖免於難。
相傳觀音閣有“三趣”:古井、老樹、神鰲眼。 古井居觀音像壁後,鑿於何時已無據可考。 令人驚奇的是井水絲毫不受江潮影響,枯水季節競高出江面數丈。 據說這是因為江底有條水脈,將石磯與對岸相連,所以古井方能長年清澈不涸。
-
3 # 旺仔沒有唐
建築結構
剛有人提到,是因為建築結構,說得沒錯。
大致來說,風颳不倒、水衝不倒、地震搖不倒的建築結構中,表現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種:
榫卯結構
拖姑清真寺始建於1730年,為磚木混合結構。它在最近的幾十年裡,平安地度過了5級以上地震20多次,有一次還是“8·03”魯甸地震。全寺的建築完全用圓柱和橫樑交接而成,榫卯環環相扣,沒用一顆釘子,卻能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除了十分牢靠外,還省工時且便於維修。
這就是中國傳統木結構的優勢所在,因其柔性的連線,使得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
-
4 # 美在路上
在湖北省鄂州與黃岡兩座城市之間的長江水面中間,有一座七百多年來數次被江水淹的古老建築,它就是充滿傳奇的“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觀音閣,也叫龍蟠磯寺,它位於鄂州市區東門外長江之中,與明清武昌城隔江相望,站在江北岸的黃岡市可以清楚看見,“觀音閣”為宋代題名,後來由元代監邑鐵山所建。圖為觀音閣與背後江面上的鄂黃長江大橋遙遙相對。
觀音閣北面是黃岡市,其間的航道每天都通航著萬噸級船舶。因觀音閣是目前長江之上唯一尚在的古建築,所以它又被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1280年,觀音閣由元代監邑鐵山始建,明代、嘉靖及清代均被江水淹沒泊記錄。然而近年來,人們卻發現它再也沒有遭受過水災了。
觀音閣南岸是鄂州市,歸該市管理,因城區與閣的水面寬度不夠,而不允許中間過往船隻。為了保護此國家級古建築,近年來不對遊客開放,只有夏天偶而可以見到少數人游泳上閣。
觀音閣下的礁石稱為“磯”,近距離觀看磯的東面既像野人的大腳、又像恐龍的巨爪。船舷樣的龍蟠磯,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閣與磯巧妙地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更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展現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閣上面的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不過,我用無人機拍攝時,沒有發現上面的古樹,也許是被以前汛期洪水淹枯而消失。
七百多年來,每當長江發洪水觀音閣就會被洪水淹,當地的百姓總會在閣受損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至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倖免於難,也是該閣近年來一直平安無事的主要原因。
目前,觀音閣成了湖北省鄂州市與黃岡市的水面分界點,它到兩市中心都不過5公里的距離。觀音閣雄峻巍峨,氣勢磅礴,是中國的古代智慧的結晶建築,展現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值得過往人們駐足一看。
-
5 # 寶媽的快樂很簡單
萬里長江“第一閣”,七百年屹立不倒,號稱:長江最強釘子戶!“觀音閣”一個距今已經有700多年曆史的不朽樓閣,其700年來一直是世人公認的經典,今天更是在世界山名揚四海,“觀音閣”坐落於湖北鄂州,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而聞名於世今天被稱之為“長江第一樓閣”還被遊客們賦予“長江最強釘子戶”的絕稱!作為長江釘子戶,也深受國家保護,被列為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觀音閣還有著一個傳說,只要這座閣樓被淹,那麼鄂州便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存在。傳說中觀音菩薩雲遊四方的時候路過鄂州時發現當地飽受水災之苦,便去稟報了玉帝,求玉帝緩解災情。後來為了感激觀音,便在長江上建造了一個閣樓,取名為“觀音閣”。另外每次汛期來臨整個觀音閣是最亮麗的風景,到此來的遊客都是遠遠觀望此閣樓能否渡劫,但是700多年來似乎觀音閣從來都沒有讓遊客們失望過,如此堅固的樓閣吸引了無數遊客的好奇心,觀音閣成為了億萬人們的信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交通建設持續不斷,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舊的房去,新的樓來,城市擴建總會遇到很多問題,規劃當中的房屋建築,很多時候都需要拆遷,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願意拆遷,或者想等著拿更多的拆遷費,所以就出現了很多的釘子戶。打也打不到。
在湖北省鄂州與黃岡兩座城市之間的長江水面中間,有一座七百多年來數次被江水淹的古老建築,它就是充滿傳奇的“萬里長江第一閣”--觀音閣。觀音閣,也叫龍蟠磯寺,它位於鄂州市區東門外長江之中,與明清武昌城隔江相望,站在江北岸的黃岡市可以清楚看見,“觀音閣”為宋代題名,後來由元代監邑鐵山所建。1280年,觀音閣由元代監邑鐵山始建,明代、嘉靖及清代均被江水淹沒泊記錄。觀音閣南岸是鄂州市,歸該市管理。為了保護此國家級古建築,近年來不對遊客開放,只有夏天偶而可以見到少數人游泳上閣。觀音閣下的礁石稱為“磯”,近距離觀看磯的東面既像野人的大腳、又像恐龍的巨爪。船舷樣的龍蟠磯,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閣與磯巧妙地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更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展現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閣上面的老井、古樹和神鱉眼,被稱作觀音閣“三趣”。七百多年來,每當長江發洪水觀音閣就會被洪水淹,當地的百姓總會在閣受損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至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倖免於難,也是該閣近年來一直平安無事的主要原因。目前,觀音閣成了湖北省鄂州市與黃岡市的水面分界點,它到兩市中心都不過5公里的距離。
回覆列表
七百多年來,每當長江發洪水觀音閣就會被洪水淹,當地的百姓總會在閣受損之後不斷進行重建,直至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倖免於難,也是該閣近年來一直平安無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