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魏蜀吳君主各有風姿。劉備仁義,曹操奸詐,但是孫權卻難以一言概之。唯有“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世代流傳,雖無具體辭藻作為修飾,卻足以窺見孫權風姿。孫權乃英雄豪傑,其子卻不堪為帝,為何孫權沒有培養出有帝王之姿的子孫呢?

    孫權處事不公,對皇子不能一視同仁。孫和乃孫權第三子,他自小聰明伶俐,母妃王氏又得孫權寵愛,因而地位頗高。孫權常讓孫和陪伴左右,也常以珍玩等物賞賜於他。到孫和十四歲時,孫權又特意聘請吳國遠近聞名的學者闞澤為他講授經義。孫和的受寵程度,其他皇子幾乎望塵莫及。孫權就算有偏愛之心,也應對皇太子孫登另眼相看。他對孫和的百般寵愛,實際上反讓孫和生出不臣之心,也讓其他皇子覺得皇位猶可一爭。這就為其後的二宮之爭埋下了伏筆。

    後宮干預立嗣之爭,讓孫權之子無法在仕途上大顯身手,反而囿於陰私算計中。孫登死後,孫和被立為太子。孫和之母王氏與孫權的長女全公主一向不和,全公主怕孫和繼承大統後對她施加報復,便想先下手為強。孫權臥床時,派孫和去廟堂祭祀。恰好太廟距離孫和妻子的叔父張休家很近,張休便邀請他前去做客。

    全公主得知此事後,就向孫權進獻讒言,說孫和是在和張休謀劃“事情”。不僅如此,全公主還說孫權病重,王氏不憂反喜。孫權因此對孫和起了疑心,日漸疏遠於他。孫和對此事提心吊膽,無法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反而被這等陰私算計而羈絆。

    除此之外,孫權在子嗣問題上猶豫不決,無法專心培養一個接班人。這也導致皇子們雖然少愚鈍之輩,但也少出類拔萃之人。由於孫霸黨的詆譭,在猶豫幾年後,孫權最終軟禁了孫和。此事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將領為孫和求情。孫權卻認為群臣在無理取鬧,杖責斬殺了許多大臣,也將孫和流放到故鄣。孫權打算立孫亮為太子,但是晚年後又想再將孫和召回,只是全公主等人阻撓才未成事。孫權如此舉棋不定,反覆無常。幾乎沒有哪個皇子被他全心全意培養為接班人。

    孫權死後,並沒有為兒子留下合格的輔佐大臣。孫權最終讓孫亮繼承了大統。孫亮雖然聰慧,但繼位時也才年僅十歲,若無有才之輩輔佐也難成大器。劉禪平庸,可有諸葛亮在側,也能在很長時間內安然無恙。孫權任命諸葛恪為太子太傅,可惜諸葛恪難以堪當大用。他不僅在伐魏戰爭使吳國大敗,還獨斷專權,使民間朝堂怨聲載道。孫權留下有如此虎狼之心的人輔佐孫和,能不大權旁落已是難得,更遑論建功立業。

    孫權子嗣不在少數,也不乏聰穎之輩。可惜的是,孫權不能早做決策選出太子,併為其謀劃,以至於最終選立的孫亮被廢,大權也落入宗室之手。

  • 2 # 觀史明德

    孫權也算是一代雄主,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劃江而治,但孫權晚年著實有些昏庸。

    其實孫權當時有一個比較優秀的繼承人孫和,陳壽的三國志記載“和有好善之姿,規自砥礪”,而且孫和當時也是太子,但孫權還有一個比較寵愛的兒子魯王孫霸。這就導致一個什麼局面,二子奪嫡,而且孫權並沒有及時的制止這種情況的發展,還聽信謠言準備廢掉太子,還把太子孫和手底下那一幫人殺了個乾淨,陸遜就是那時候氣死的。

    孫和平白無故的被廢,大臣們肯定不願意啊,紛紛上書勸阻孫權,孫權看事情搞大了,也明白自己被坑。這個時候孫權又做了一件特愚蠢的事,賜死了魯王孫霸,而且把孫霸一水手下也殺了個乾淨。沒搞明白啥操作,可能是為了轉移仇恨,反正孫權這麼一搞,當時的吳國在史書上有了一個尷尬的形容詞——人才凋敝。

    後來孫權也想復立孫和,但立太子又不是兒戲,更何況孫和手下的人都被孫權殺的乾乾淨淨,成了光棍一個,只能作罷。

    孫權死後,立了諸葛恪跟滕胤當輔政大臣,遺憾的的是這倆人鎮不住場子,小皇帝又年幼,沒幾年內訌這倆人就死了。所以說不是孫權沒有好的繼承人,是他自己給作沒了。

  • 3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東漢末年,三足鼎立,三足各支都想要匡扶正義、興復漢室。而其中孫權就是位不可忽視的佼佼者。說來很複雜,三國每國都有自己明確的標籤定位,蜀漢之劉備仁義備至,曹操則以梟雄身份示天下,但說來說去,孫權的定位到底是什麼?討論到這裡我們茫然了,對孫權好像很難用明確的詞彙一概而論,令人不禁感到唏噓。

    孫權這個人的骨子裡的確有點優柔寡斷的嫌疑,這也讓他的定位變得相對來說比較模糊,他的確算得上是英明一世的英雄豪傑,在很有資本參與興復漢室的鬥爭中,但卻成功了大半,還是沒能把家業傳下去。這是為什麼呢?孫權的接班人哪兒去了?

    孫權的接班人還是有很多的,不說他的兒子們愚笨無能,但歸根結底還是沒有能被立上帝王的人才。這有兩個方面原因,第一個原因在孫權身上,孫權晚年彷彿已經沒有他以前精明瞭,在立儲立嗣的問題上過於猶豫。另外還有一點,也是由於孫權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定,對待子嗣們的態度不一,導致後來孫權王室的立嗣之爭十分眼中。

    都說接班人需要從小就培養,這個說法是沒有問題的。其實孫權也沒有缺對子嗣的培養,關鍵是沒有重點培養,就比如說三兒子孫和無緣無故就被廢掉了,這一舉措實在是孫權選繼承人的敗筆。

    孫權早年在選儲問題上就有所深思熟慮,的確選擇了孫和做自己的接班人。但孫和立了形同沒立,孫權照樣繼續疼寵四兒子孫霸,就導致選儲一事遲遲沒有定下重心。其實孫和小時候也十分得孫權寵愛,因為孫和之母王氏向來與孫權關係親密。糾結各種原因,孫權在立儲的問題上猶豫了,一邊立了孫和,一邊又讓孫和覺得自己內心動搖,一旦決策動搖,這讓孫霸黨也產生了爭取王位的慾望。

    要知道自古以來的帝王即位,幾乎沒有一個帝王是毫不費吹灰之力、順水推舟而成事的。孫權王室的繼位之爭主要發生在孫和和孫霸兩黨之間,當然這場爭端最後鬧了個兩敗俱傷,孫權在位時,哪邊說的話都聽一點,且聽且做,最後的結果是孫和被軟禁後又流放,孫霸則直接被賜死了。

    說到底,就算即位之爭在兩黨間再如何激烈,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孫權手上。但孫權晚年並沒有意識到安排後繼的重要性,如果重點培一位皇子,他黨就不會有競爭的可能,最後落得誰都吃不到好處。而孫權去世前,也沒有給後人留下充足的人才力量,孫權一死,政權面臨倒塌也是時間問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行屍走肉》中,肖恩的死值得同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