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藥師szh

    患者信你,會按照你的醫囑嚴格執行,那麼治癒的可能性就大增;如果不信你,自然不會安照你的醫囑來治療,何況治病過程曲折,稍有不順就會質疑醫生,這樣自然收不到滿意的療效,還不如不治。

  • 2 # 禾士望說歷史

    扁鵲,這名偉大的醫學家,說這話時,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的心理活動是人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一個身體生病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醫了也是不會好的。

    人們常說身心健康,在日常中,我們更加重視身體方面的保健。為了實現無病無災,強調要加強身體鍛鍊,要加強營養,等等。而常常忽視人的心理健康。當然,身體健康應該會促進心理健康。

    現代醫學臨床實踐證明,得一些危重病情的病人,生存時間往往比醫生預測時間要短:他們是被自己嚇死的。

    越來越多的醫者相信:人的心理正常、健康、向上,這樣的人越身體健康,越活得久,活得有質量。人的心態才是影響壽命的最重要因素,沒有之一。

    扁鵲這樣說,太有哲學味了。

  • 3 # 水煮汗青

    “信者醫之,不信者不醫”,這句話如今已經成為營銷用語,很多營銷培訓都會用這句話來舉例,但有一個問題就是這句話到底是誰說的?扁鵲?孫思邈?華佗?如今各種版本都有,但我始終沒有查到這句話的古藉出處。

    目前流行最多的版本就是扁鵲與徒弟之間的對話

    扁鵲告訴徒弟:“信者醫之,不信者不醫。”

    徒弟不理解:“醫生不是救死扶傷嗎?為什麼不醫?”

    扁鵲說:“信我的人,求生慾望很強,願意配合治療;不信我的人,對我的治療是會有牴觸情緒,不能好好的配合,這樣治療效果會非常差,所以不如不醫。”

    這段對話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仔細琢磨又感覺不是這麼回事。

    首先,病人不管信不信醫生,求生慾望都非常強烈,越是病重的人越是容易相信醫生,哪怕對方是“野郎中”,江湖騙子,都有可能會相信,這就是病急亂投醫的表現,是人類求生的本能;

    其次,病人和醫生之間應該坦誠相待。在這裡我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扁鵲,他見到蔡桓公說:“你面板上有病,得治。”蔡桓公回答:“我好得很!”蔡桓公的回答很正常,因為扁鵲既沒有說出蔡桓公的病狀,也沒有說出這個病拖下去會引起哪裡不舒服,比如會頭疼心慌,或者肌肉僵硬痠痛,這些他都沒有說。在這樣的情況下,蔡桓公心裡會有“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的想法也是正常的;

    華佗,他給曹操看病的時候就說的非常清楚。曹操症狀是頭痛,華佗給他詳細解說了頭痛的原因,病灶位置,治療方法,但曹操還是把華佗給殺了,這就是一起典型的“醫鬧”事件。

    以上兩個例子,一個是醫生說的不清不楚導致患者懷疑,另一個是醫生非常負責地解釋了病情,但患者還是不願意相信。由此可見,醫生和病人之間就該坦誠相待,醫生要把診斷結論、病情評估、治療方案詳細說給病人聽,而病人也要把自己的顧慮如實告訴醫生,這樣才能避免不信任的情況。

    最後,醫生有沒有拒絕給患者診治的權力?這個問題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想過,而且答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人都在這個問題上編了一些小故事,比如戰爭時期醫生遇到敵方的傷員,要不要救治?對於十惡不赦的人,要不要救治?

    從醫生的職業道德層面來說,醫生治病的時候不應該帶有任何個人情緒和政治偏見,但從社會道德層面來說,懲奸除惡又是應盡的義務,那醫生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結束語

    “信者醫之,不信者不醫”這樣的言論已經成為一種營銷話語,如果放在生意場上會有一種“愛買不買”的味道,但對於醫生來說,是否真的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患者呢?我還是覺得,多一份理解,多一點包容,彼此之間就會少一些誤會,多一些真誠。

  • 4 # 師叔依舊

    扁鵲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1.驕傲任性、依仗權勢,驕橫跋扈、蠻不講理的人為不能治癒的表現。望求醫者好自為之。

    2.貪圖錢財,不顧性命、捨命不捨財,不注重養生的人病更難治。

    3.暴飲暴食,對服飾、飲食、藥物等過於挑剔、不能適應的人,雖服藥而難愈,應遵醫囑調養疾病。

    4.病深不早求醫、五臟功能失調,體內氣血錯亂、臟腑功能嚴重衰竭的人,為難治之疾,一時難愈。

    5.身體極度虛弱,不能服藥或不能承受藥力的人、也為沉痾痼疾,難以急速求救,不得勉強求之。

    6. 信奉鬼神、巫術不信醫學的人不治。

  • 5 # 一葉知秋

    藥王爺的意思是:信者,患者本人意願強烈,配合治療,身體機能恢復快;不信者,內心潛意識就暗示這藥肯定不行,又怎麼能配合治療?也就是說:信則靈,不信則零。

    其實信念對於醫病的功效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甚至於比治療本身來得重要。關於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就證實了數個世紀以來的疑惑。哈佛大學的亨利·比徹博士所作的廣泛研究,就說明了我們別以為是藥物使病體康復,其實真正得歸功於病人的信念。

    這就是諾曼·卡曾斯所說的:“吃藥打針不是絕對需要,但康復的信念不能沒有。”

    卡曾斯在《一個病理的剖析》一書中,還講了一則信念強烈影響我們生理反應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市的蒙特利公園橄欖球隊身上,當時有幾位隊員出現食物中毒的現象,經推斷可能是汽水有問題,因為這些人都是在喝了汽水之後才發現有異樣的。隨之喇叭開始廣播,警告人們注意別去買販賣機裡的飲料,因為有人病了,同時還描述發病的症狀。立時整個觀眾席便發生恐慌,有人開始反胃、有人昏厥,甚至於有隻是經過販賣機而什麼都沒有買的人都覺得不對勁了。那天救護車飛馳於球場和醫院之間忙著載運病人,後來經過證實販賣機和汽水沒有問題,奇怪的是先前的病人竟然都不藥而霍然痊癒。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出信念可以使人在前一刻得病,而後一刻又不藥而癒,更有資料顯示信念還會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重要的是信念不僅能促使我們採取行動,相反地也會削弱我們行動的念頭。有時候我們的信念會使我們在某一方面無力,卻又在另一方面得力,比如說這個信念能使我們敢於唱歌、跳舞,但卻又不敢開車、演講。

    所以說:不信難醫啊!我們的老祖宗在許多年前就總結出的經驗,現在陸續被西方的科學所證實。這也彰顯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趙括真的沒本事嗎?長平之戰為何會用趙括代替廉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