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都花茶149163472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漢江流域即是楚文化發祥地,又是多元文化交匯地,儒釋道集合地。第二,長江中游最重要的商埠,交通發達,長江文明重要節點。古之就有江城之稱。第三,近現代中國工業發源地。張之洞漢陽造為證。

    農業發達,有千湖之省美譽,魚米之鄉。工業啟蒙時期,造船業,織布業,軍工業紅極一時。通路昌達,商業繁榮。漢劇對京劇有巨大影響。集三千寵愛為一身,萬般優勢為一體是也!

  • 2 # 遊牧兒童

    在武漢三鎮中,漢口作為集鎮,形成最晚,但是發展最快。漢口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說。明朝成化年間,漢江幾經改道,最後使得今天的漢口成為同臨兩江的黃金地段。地理位置的優越,吸引了周邊的地主、農民、手工業者和全國各地的商人逐漸在此聚集。

    漢口鎮是一個經濟繁華的都市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至今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起源於明朝時期漢水改道。主要代表建築物有江漢關、佳麗廣場、民生銀行大廈、漢口江灘、江漢路步行街等著名建築。

  • 3 # 沒錢就要多讀書

    清代中前期, 漢口已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驛道網路,主要驛站有七條,分別通往:鄭州、新野、安慶、南昌、長沙、順林、成都。而清代長距離貿易和國內市場亦有了大的發展,,東西貿易 (尤其是長江一線) 出現重大突破, 漢口成為發展迅速的轉口貿易城市。

    漢口的人口也有了極大的增加,根據統計,明嘉靖四年 (1525年) , 漢口人口約0.7萬人;萬曆三年 (1573年) 達到5萬人;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增加到9.9萬人;嘉慶十九年 (1814年) 則為12.9萬人。

    可以看到,到了清朝中後期,雖然漢口還只有一個鎮的行政級別,但是卻有了罕見的城市規模,乾隆年間的《漢陽府志》記載這裡是:火煙數十里,行戶數千家,典鋪數十座,船泊數千萬,九州諸大名鎮皆讓焉。”

    《大清一統志》中也稱漢口為:“往來要道,居民填溢,商賈輻揍,為楚中第一繁盛處。”

    這個時候漢口鎮在經濟上能影響和輻射的地區早已超出湖北省的範圍而遍及大半個中國。

    此時,漢口鎮和江西景德鎮,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並稱為“天下四大鎮”,清初地理學家劉獻廷也在《廣陽雜記》將漢口與北京,蘇州,佛山並稱為“天下四聚”。

    三. 逆襲武昌

    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大門被歐洲列強開啟,清政府腐敗無能,簽訂了大量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了天津條約(1858年)和北京條約(1860年),漢口被闢為長江沿岸最早的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

    1862年1月,漢口正式開埠,,而這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注:從19世紀開始,有五個國家(英俄法德日)在漢口開闢了租界,這使得漢口外國租界的數目在中國的各個通商口岸中僅次於天津

    近代漢口的對外貿易額亦增加迅速。19世紀60年代,漢口對外貿易額年約3000萬兩左右;20世紀初則上升到1.7億兩左右。而在20世紀的最初十年裡, 漢口對外貿易額始終佔到全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0%以上。在1865—1931年的67年中,在全國5大商埠的對外貿易額排序中,漢口有42年居於第2位 (僅次於上海),這已經不止是國內一個商業重鎮了,而已經是一個國際性的大商埠。

    晚清時出任日本駐漢口領事的水野辛吉曾說到:“漢口者為清國中一大市場,其位置居揚子江中流,上自四川、雲南、貴州。下自安徽、江西、江蘇各省,由湖南以通兩廣,由河南以達陝西、甘肅,四方雜貨無不經由此道,論者謂為清國十八省、四百餘州之中心矣,非虛語矣。”

    1912年的漢口租界,從左至右:英、美、比、法、德、意、日、荷、俄

    1906年, 京漢鐵路的全線通車, 又推動了漢口城市的新發展。鐵路運輸能力大, 運輸成本較低, 且運輸速度較快, 不易受氣候的影響, 較之水路運輸更具優勢。漢口又成為鐵路樞紐,如《夏口縣誌》所說:“蘆漢通軌, 形勢一年一變, 環鎮寸地寸金”。

    由於漢口工商業的繁榮,周邊農民也大規模地湧入漢口,此時的漢口人口得到進一步增加,光緒三十四年 (1888年) ,漢口城市人口為18.1萬;1908年增加到24.49萬。此後增加更為迅速,至1911年,,漢口城市人口已經達到59萬人,以當時的水準,則已經是非常龐大的一個都市了。

    事實上到十九世紀中期,漢口成為湖廣地區實際的第一大城市,很多外國商人、傳教士以及英國使團稱這裡為中國最大的商業中心,而如果以人口密度和建築密度的角度看,漢口是當時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此時漢口的風頭,甚至壓過了湖北省府武昌。

    四. 由漢口鎮到漢口市

    漢口長期有著都市的規模,但長期以來只有“鎮”的行政區劃,這當然不合適,於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實行“陽夏分治”,在漢口置夏口廳(清朝縣級行政單位),民國元年(1912年),夏口廳改為夏口縣。民國15年(1926年),國民政府設漢口市;次年,在境內天元善堂(舊址在今民主街)建漢口市政府大樓。

    1907年,漢口鎮

    漢口“名正言順”地形成了一座城市,後來的漢口是民國時中部地區4個直轄市之一;因為居水陸運輸交會點,這還是當時國內最大的內陸商埠。

    1927年寧漢合流之後,武漢市又被拆為漢口特別市(類似目前的直轄市)、武昌市和漢陽縣 。

    1931年洪水中的漢口市政府

    從清末、民國一直到建國初期,繁榮的漢口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城市,其繁華程度位居亞洲前列。民國時期的漢口是絕無僅有地和上海共享榮耀的遠東大都會,因位於長江沿岸,為交通樞紐,工商業極為發達,與位於北美洲五大湖岸的芝加哥相似,被《芝加哥論壇報》稱為“東方芝加哥”。

    1930年日本人繪製的漢口地圖

    建國後,“武漢三鎮”又重新合併為一個整體的武漢市至今。

    現在的漢口已經不再是一個官方的行政區劃名稱,這一點漢口與武昌、漢陽不同(武昌、漢陽至今仍是武漢市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漢口因為太大了所以被劃分為為江岸區、江漢區、礄口區、東西湖區四個區級行政區劃),然而在一些系統之內還是常常將它們在武漢市的機構冠以“漢口”二字。例如鐵路系統的漢口火車站(除此之外另有武昌火車站和武漢火車站),水利系統的漢口水文站,漢口銀行等等。

    由於近代漢口的極度繁榮也給華人地區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香港九龍尖沙咀,至今還有漢口道;在上海、南京、青島,甚至臺灣省的臺北市、臺中市,現在還有漢口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