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義詞中的詞總是成對出現的,但兩個詞之間的兩個反義詞之間的語義範圍、使用頻率並不相等,這就形成了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 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體現在語言的很多方面。例如,在人們提問的時候,一般只採用積極意義的詞語提問,而不採用消極意義的詞語提問。在“~不~”格式中,可以說“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說“難不難吃”,“薄不薄”等。 具體來說,在漢語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詞只有用“大義+度”來表達,不會用“小義+度”表達,例如沒有“冷度”、“狹度”、“窄度”、“稀度”、“淺度”等(漢語中有“低度”一詞,但它是區別詞,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詞);也不會用“大義+小義+度”的構詞方式表達,例如沒有“冷熱度”、“廣狹度”、“寬窄度”、“濃稀度”、“深淺度”等。當人們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質時,通常會採用這些已經由“大義+度”構成的概念詞語加上表示“小義”的形容詞。 由此看來,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和人的語言使用習慣有很大關聯。值得注意的是,英語中的表達中性概念義的名詞也跟表示“大義”的形容詞具有相同的詞根。例如“height(名詞,高度)—high(形容詞,高)”、“depth(名詞,深度)—deep(形容詞,深)”等等,可見人類的認知方式是具有共性的。
反義詞中的詞總是成對出現的,但兩個詞之間的兩個反義詞之間的語義範圍、使用頻率並不相等,這就形成了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 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體現在語言的很多方面。例如,在人們提問的時候,一般只採用積極意義的詞語提問,而不採用消極意義的詞語提問。在“~不~”格式中,可以說“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說“難不難吃”,“薄不薄”等。 具體來說,在漢語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詞只有用“大義+度”來表達,不會用“小義+度”表達,例如沒有“冷度”、“狹度”、“窄度”、“稀度”、“淺度”等(漢語中有“低度”一詞,但它是區別詞,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詞);也不會用“大義+小義+度”的構詞方式表達,例如沒有“冷熱度”、“廣狹度”、“寬窄度”、“濃稀度”、“深淺度”等。當人們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質時,通常會採用這些已經由“大義+度”構成的概念詞語加上表示“小義”的形容詞。 由此看來,反義詞的不平衡現象和人的語言使用習慣有很大關聯。值得注意的是,英語中的表達中性概念義的名詞也跟表示“大義”的形容詞具有相同的詞根。例如“height(名詞,高度)—high(形容詞,高)”、“depth(名詞,深度)—deep(形容詞,深)”等等,可見人類的認知方式是具有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