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億星教育

    很多家長煩惱孩子總是不聽自己的話,說了一百遍“別玩手機,快寫作業”就是不管用。小學階段,家長還可以透過懲罰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命令,可到了初中、高中,孩子是油鹽不進、軟硬不吃,有各種抵抗的手段,家長想要和孩子溝通,也總是碰壁。

    其實在教育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家長無法與孩子好好溝通而引起的。無法溝通就無法解決事情,無法解決事情,就會有情緒,有情緒就更沒有辦法好好溝通,這就是一個惡性迴圈。那麼家長要如何與孩子溝通,要怎麼和孩子說話,孩子才會聽呢?

    一、說不說就不說,能少說就少說

    想讓溝通有效,家長首先要明確說話的目的是讓孩子聽進去我們說的話,而不是簡單的發洩情緒。說話的目的是為聽而說,而不是想說就說,在溝通當中,聽重於說。因為溝通是雙向的,需要相互傾聽和訴說,有互動的交流才能算是合格的溝通。如果想讓一個人願意聽你說話,前提一定是他願意跟你說話,那麼怎麼才能喚起孩子跟家長說話的慾望呢?當孩子想跟我們說話的時候,我們就要從語言到表情都表現得非常積極,放下手機,頭轉向孩子,並且雙眼充滿著期待地聽,好奇地聽,最重要還要耐心地聽,要配上語氣和表情,對孩子說“是嗎?後來呢,這麼神奇”,孩子就會願意跟家長說話,及時且恰到好處的反饋是對說話的人最基本的認可。

    聽完了孩子說的話之後,家長先彆著急說,家長迴應有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能不說就不說,如果家長一天到晚總在說孩子,那麼孩子就會分不清哪個是重要的,等孩子聽煩了,聽得牴觸了,遇到大事的時候,家長再怎麼說,孩子也不會在意了。所以家長要抓大放小,大事就是涉及原則的事,不得不管的事。第二個原則就是能少說,絕不多說,好話說三遍也會招人煩,不嘮叨不催促,不但是能讓孩子聽話的有效做法,更是維繫親子關係的有力保障。

    二、多傾聽、少指責

    當我們不得不說的時候,怎麼說就是學問了。首先就要多傾聽少指責,如果你做不到積極傾聽,但至少要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急於否定和指責孩子的觀點。對於孩子說的話你可以不認同,但要理解,即使不理解但也要尊重,聽人說話就是尊重的前提,更是表達出你願意理解孩子的姿態。聽孩子說完之後找到他的話裡的可取之處,抓住這些,對我們與孩子的一致性再深入探討。不要抓住孩子一點點不成熟的想法就不放,求同一方面是為了跟孩子拉近距離,讓孩子覺得家長跟他是一個陣營的,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平和地聽進去家長的建議。而不至於從一開始就因為家長的反對而讓孩子對其的建議產生反感,人們都只能聽得進去跟自己觀點一致的話,大人是這樣,孩子更是如此,當雙方有了一致性,話題的展開就容易多了。

    家長在和孩子聊天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少打擊,即使是讓你很生氣的一件事,也要先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再慢慢找找看有什麼方式能把話說得不像是在打擊和挖苦孩子,而是真正的想幫到孩子。我們不妨跟網路遊戲學一學遊戲是怎麼說話的,怎麼把孩子哄得那麼高興,流連忘返。如果孩子有題不會,家長可能張嘴就說“你看,你這都不會”,而遊戲會說“沒關係,加油,我看好你哦”。家長看到孩子的卷子時可能會說“怎麼錯這麼多”,而遊戲會安慰孩子說“有點遺憾噢,再接再厲”,之後,孩子就真的再接再厲,再玩一局了。遊戲讓孩子覺得自己跟成功永遠總是差一點點,在遊戲的世界即使有失誤有遺憾,但沒有失敗,沒有挫折。家長要學習遊戲的說話方式,無論孩子做得怎樣,不要挖苦、嘲諷他,要讓他覺得自己離成功差得不太遠。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還要多商量少控制,因為孩子越控制就越不屈服。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有選擇的空間。

    三、用提問來挖掘孩子的優勢

    針對孩子說的話,要恰到好處的提問,這不但能激發起孩子訴說的慾望,更能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和求知慾。即使聽到孩子說到了你認為很荒謬的論斷,也不要急於指出,可以用孩子的話來向他提問,孩子如果可以自圓其說,說明他的思想很成熟。如果不能,就說明他自己已經意識到自相矛盾的地方,只是礙於面子不願意承認,家長又何必咄咄緊逼呢。舉個例子,今天孩子說:“媽媽,今天我跑步得了第2名”,家長就應該問:“寶貝這麼厲害,你是怎麼做到的。”,孩子就會興致勃勃地說他努力的過程,家長可以緊接著誇他有拼搏的精神。如果孩子說隨便一跑就跑了個第2名,家長可以誇他有天賦,然後可以說我家寶貝一定還有更多的天賦,我們以後一定要多參加活動多嘗試,這樣越聊越開心,才是親子關係的正確開啟方式。

    透過提問來挖掘孩子的優勢之後,就要善於把孩子既有的天賦和品質遷移到任何一個你想讓他進步的地方。孩子無論是在體育方面有了拼搏精神,還是在美術方面獲得了創意的快感,又或是在音樂方面有了百折不撓,愈挫愈勇的執著精神,這些都是可以遷移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上的。

    結束語

    家長要想知道自己說的話,孩子有沒有收到正確的資訊,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從孩子的表情和反應等反饋中確認。有時候往往家長表達的是關心,但孩子接受到的是貶低和不信任,家長表達的是愛,孩子接受到的卻是指責和傷害。有的家長說寧願他恨我我也要說,可是沒人會聽進去一個他恨的人所說的話,而且一個人恨著自己最親的人,也一定不快樂。

    想知道溝通有沒有偏離正軌,就要經常從孩子的反饋中來不斷的確認。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期都是對親子關係的考驗,家長要學會好好說話,不要把孩子對親人與生俱來的信任和安全感消磨殆盡。其實好好說話是很多家長都會的,家長們跟領導說話時不會發脾氣,更不會打斷領導說話,也能看得出來領導願不願意聽。家長會控制情緒也會說話,只是覺得跟自己家的孩子說話不用這麼費勁,這麼累。可是這樣,家長就要接受因此而付出的代價,那就是用語言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 2 # 賴頌強講孩子叛逆厭學

    原本,和父母非常親的孩子,變得和父母不再如之前那般親密了,變得不愛和父母聊天了,親子關係出現疏離是會讓父母失落的吧,會有一種孩子長大了要離開自己的感覺,其實,父母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出現疏離和父母孩子雙方都有一定的關係,一方面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確的。

    才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讓親子關係出現裂痕,父母是應該反思的,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成長髮育進入了叛逆期,孩子的逆反意識強烈,孩子渴望獨立,和離開父母的身邊。

    父母與孩子間親子關係變疏離,父母做到這3點,會重新拉近

    1. 改變心態,接受孩子的變化

    孩子總是一天是要長大的,父母對孩子要適當放手,不能太緊張,父母得改變心態,接受孩子的變化,父母得尊重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和秘密,父母對孩子管得和約束得太多,孩子渴望脫離父母的心越強。

    2. 注意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是很重要的,既不能把孩子逼得太緊,還得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和提醒,父母可以嘗試瞭解孩子喜歡的東西,和她有共同語言後,親子關係就會重新拉近了。

    3. 學會傾聽孩子

    父母不用用大人的威嚴來壓孩子,父母得學會傾聽孩子,瞭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才不會和孩子間出現疏離。

  • 3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親子溝通是門大學問!長久以來,做家長的太善於“說”了,太著急“說”了。一旦家長沒有好好說話,很可能阻塞與孩子的溝通。

    溝通不僅僅是表達,還包括傾聽。親子溝通中,比“說”更重要的是傾聽,是感受,是與孩子共情。那麼,日常生活中,家長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呢?

    有效溝通是孩子和家長之間語言和情感溝通的橋樑,幫助您雙贏地解決問題和衝突,輕鬆實現您的目標。在這方面,家長與子女有效溝通的技巧有哪些?

    1、真誠傾聽

    父母是否善於從孩子的角度進行有效的思考和表達,不僅包括瞭解孩子的處境和心理,還包括保持孩子的自尊,不進一步打壓孩子的自信,然後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傾聽的過程中,雙方應正視對方,傾聽對方的意見,保持專注。不要左顧右盼,不要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動作,不要漫不經心地對待它們,不要打斷孩子的講話,不要發表尖銳的評論。這些都不是很好的傾聽,善於傾聽是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品質。如果你能理解孩子在聽的時候的意思,理解它,感受孩子的想法並做出反應,表明你已經掌握了聽的要領,那麼與孩子的交流將會更加有效。

    2、擁有良好的情緒

    家長在溝通的過程中要儘量避免在交流中使用強硬的語言。生氣時不要交流。有些家長因為憤怒而無法控制自己,說很多傷害孩子心靈的話是很容易的。當家長心情不好時,他們不能跟孩子更好地進行溝通。在這個“溝通”的時刻,家長常常發洩自己的情緒,但這也給孩子帶來了精神負擔。

    家長的語言總是表達家長的情感和心理。雖然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不如成年人,但他們對情緒非常敏感。即使是穿著襁褓的嬰兒聽不懂母親的話,但當他們的母親說話時的情緒,例如耐心和不耐煩等,孩子都能感受到。

    當父母發生情緒問題時。孩子們無法理解你話語中的破壞性情緒。孩子們只聽到父母對自己的批評,導致孩子產生了強烈的反抗情緒和發生親子矛盾;只有當情緒迴歸平靜,不帶過多負面的評價與孩子交談時,父母和孩子才能更好地溝通。許多父母想教育他們的孩子。當他們看到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他們真的很擔心時,他們就會感到焦慮。焦慮具有傳染性,會增加孩子的情緒波動,使他們更難專注於自己的發展。家長對孩子的焦慮往往使孩子對自己有更多的負面評價,影響他們的自信心。對於好父母來說,保持良好的情緒是最重要的一課。

    3、準確的表達

    當父母完全無法按照孩子的語言習慣表達時,很難保證有效的溝通。孩子不懂,跟父母之間存在年齡的代溝,溝通自然就不能產生良好的作用。因此,父母在說話時必須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儘量把話講得清楚準確,避免繞彎子和過多的長篇大論。

    父母通常會和他們的孩子交談。語言越準確越好。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親子溝通的有效性,還可以保證孩子瞭解父母。此外,對孩子的語言和思維能力也是很好的訓練。

    4、注意說話的方式

    雙方溝通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不同的事情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溝透過程中,家長應該密切注意自己的語言風格,表達的效果會大不相同。如果你想達到溝通良好的效果,你應該及時向孩子表達出來。

    要做一個靈活的溝通者,家長應該避免在談話中使用“但是”和“可是”這樣的詞。我們經常對我們的孩子說“我知道你的意思”。加上“但是”或“可是”很容易,但如果你經常使用這些詞,你可能會給你的孩子留下這樣的印象:你認為他的觀點在你眼中是“錯誤的”,或者你沒有注意到他在說什麼,總是在否定他的意思。

    你覺得這樣的溝通會舒服嗎?不同的說話方式可以達到不同的交際效果。這就是說話的藝術和技巧。作為家長,首先要學會有效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孩子能夠輕鬆愉快地與家長溝通,而不是存在不滿或牴觸。

    5、提供真誠的讚美

    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批評人,而不喜歡被人批評;喜歡被表揚,但不喜歡錶揚別人。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很容易發生疏遠。但如果我們以友好和讚賞的方式去看待對方,這種距離就會消失。

    當孩子做得好時,父母會習慣性地誇獎:“寶貝,你真棒!”好吧,如果孩子們聽到這種毫無誠意的表揚,那就沒有溝通的意義了。

    許多嬰兒吃飯時喜歡把筷子扔在地上。如果你總是一開始就批評說:“這不好。”這會讓他對你的批評產生不滿,會生氣的,不會改變他的行為。如果你想說,“我的孩子很聰明,他們知道筷子不應該掉在地上。”那麼,幾次以後,他還會隨意扔筷子嗎?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批評和讚揚。好的讚美從細節開始。這些細節表明你對你的孩子是認真和關注的。因此,父母應該用更多的關心和真誠來讚美他們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烤羊肉串的步驟,具體方法?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