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淋芮

    在明朝末年,後金漸漸強大起來,不斷騷擾明朝邊境,明朝內部還有農民起義,可謂是內憂外患不斷,而當時皇太極也確實想跟崇禎帝議和,但是被崇禎拒絕了,如果崇禎帝同意了議和條件,能否效仿檀淵之盟與後金息戰呢?答案顯然是不能。

    首先明朝與後金的關係與檀淵之盟中宋遼的關係不同。遼國雖然也是遊牧民族政權,但遼國文化比較開明,對漢人也沒有歧視,不像後來的清朝漢人天生比滿人低一等。宋遼兩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統一中國,奈何誰也吃不掉誰,於是有了檀淵之盟。在這個盟約裡宋與遼是平等的,是兄弟國家,大家實力差不多,於是休戰各自發展自己。宋遼和平百年,如若不是宋徽宗撕毀盟約,恐怕宋朝能更加發達。

    而在明末時期明朝和後金的關係是宗主與反叛者的關係,後金是從明朝分裂出去的,兩者本來就不平等,明朝人看不起後金,不願與他們平起平坐,而後金本身就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文明很落後,只知道燒殺搶掠,哪怕這個時候簽訂和約,日後後金還是會來騷擾明朝邊境搶奪物資,所以議和不是長久之策。在當時崇禎有三種選擇,聯合闖王滅後金,這是上策;聯合後金滅闖王,這是中策;獨自面對後金和闖王,這是下策。可是當時的崇禎選擇了下策。如果選上策,聯合闖王滅了後金,關外穩定,內部無非再封一個藩王,畢竟李自成目光短淺,能被封王他就很滿足了。如果選中策,聯合後金滅了闖王,那麼關內穩定,後金也沒有實力入關,但保留了中華文化,也算是不錯。

    那麼崇禎為什選擇下策呢?說白了還是放不下面子,不想大明跟後金平起平坐也不想對闖王低頭,硬著頭皮兩線作戰,怎麼可能不失敗。當然,如果當初崇禎肯南遷穩定南明局勢,憑藉大明半壁江山,南明也完全有實力與清朝劃江而治,可惜崇禎帝不想那麼懦弱,於是吊死在了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導致南明群龍無首,冒出好幾個皇帝,誰也不服誰。南明內部矛盾不斷,又怎麼能抵擋清軍南下。

    都說崇禎帝勤政,但他也確實做了一個最錯誤的決定,可惜了漢人江山。

  • 2 # 胡運百年窮

    大宋徽欽二帝議和,可是把自己父子兩人隻身送到金軍軍營了,這樣的議和也能值得稱道嗎?倘使朱由檢也效趙佶趙桓隻身為質,那末烈皇帝的諡號是不會有了,可大清那邊給他昏德公重昏侯這些恥辱性的封號卻一定逃不過。

    大明以驅逐韃虜開國,那末不肯與外寇議和是整朝的政治正確,是君臣百姓之間的紅線,是輕易不能越過的。縱然是朱祁鎮土木堡之變身陷囹圄,也沒有當即接受賣國的議和。

    因此後期大明戰事吃緊時,崇禎皇帝也想議和罷戰,可是這種強大的政治壓力使他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最終只是秘密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商量議和之事。但沒過多久事情洩密,崇禎不由分說就把陳新甲殺了,陳新甲一死,就更沒有人敢在朝中討論議和了,至此和談徹底無望。

    .

  • 3 # 黑眼歷史觀

    明朝議和,還是能拖幾年和平,不疲於數線作戰,但是核心制度不變的話,能不能對付李自成。

    但是明朝和後金終究會進行決戰,議和或者能讓明朝多活幾年,但是領導者不行就沒辦法了。

    但是明朝皇帝能力不行,以崇禎的身子,要是有迴旋的餘地,估計在位不止17年。但是崇禎能力不行,不管什麼小冰河、瘟疫、財政窘迫,作為掌握實權的最高統治者,不能解決問題就是有錯。而崇禎的遺書認為全是臣子的錯,這種思維下,已經救不了明朝了。

    明朝在崇禎手裡加速滅亡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多給他幾年時間也一樣,以目前所知的情況來說,最多多砍幾個將領和大臣。

    除非崇禎能幡然醒悟,或者突然駕崩讓合法繼承人的太子上。

  • 4 # 走遍中國的利哥

    這個問題先說一下,我給出的答案。如果議和,崇禎朱由檢,不但不會成為末代皇帝,還會中興大明,滅掉李.清。

    為什麼會這樣?且看:

    明朝崇禎當政時,雖然大明已千瘡百孔.內憂外患。但是虎老雄風在,還是能夠翻盤的。至少有兩次機會,可都被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給錯失了。

    先說皇太極;自“清太祖”努爾哈赤舉兵之日起,到皇太極這裡,和明朝打了二十餘年,卻始終越不過山海關,還搭上老爹一條命。皇太極累壞了,他明白,以他現在的實力,想一舉打下大明還很難,所以決定暫緩進攻,休養生息,以圖後謀。並向崇禎皇帝提出罷兵議和。所提議和條件很苛刻,主要的有三條:

    一)承認大清,承認皇太極大清皇帝的合法地位,讓出關外所有土地歸大清所有。

    二)明朝每年向大清上貢黃金一萬兩.白銀二百萬兩以及其他貢品。

    三)開關互市,大清華人隨便出入明境。

    這在崇禎看來簡直大逆不道,你滿清本就是我大明藩屬外鎮,現在居然來威脅我大明。議和?絕不可能,接著打,一定滅了你。

    再說李自成;自他從驛卒的職位上下崗後,追隨高迎祥造反以來,可謂坎坷不斷。初期還算順利,占城掠地。奈何造反,實在不是容易的事,朝廷不斷派兵征剿。連吃敗仗的他最慘時僅剩十八個人,僥倖逃脫後,又拉起隊伍繼續“起義”。闖軍以破竹之勢打過山西,直逼京城,終於有了和朝廷談判的資本。

    李自成向崇禎皇帝提出“我是農民出身,造反就是為了混口飯吃,你崇禎才是真正的皇帝。現在中原已在我手中,你只要封我箇中原王就行,封王之後,我出兵幫著朝廷打滿清。”崇禎帝又一次怒了,你李自成是什麼東西?流寇反賊,有什麼資格和我談條件?不剿滅你誓不罷休!絕不答應!

    這兩次錯誤的決定,令崇禎失去了最後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答應皇太極的條件,爭取時間。你滿清休養生息,我也休養生息。待到國庫充盈.百姓富足.兵強馬壯時,再與你計較。同時,穩固邊防,用人不疑。對於袁崇煥.孫承宗這樣的國之重臣,徹底放權,全力支援。

    另一方面,應該正確理解李自成的用意。答應他的要求,採納兵部尚書楊嗣昌等人的諫議“攘外必先安內”,封王封地,分化瓦解闖軍的勢力。再深入學習已出版多年的《水滸傳》中,宋徽宗對於梁山好漢的做法。令李自成出兵,聯合朝廷大軍打滿清,使滿清再無還手之力,關外可平。同時,李自成軍也已元氣大傷,無需再剿,內亂平息。從此天下太平,崇禎皇帝成一代明君,中國歷史將被改寫。

    遺憾的是,這些都是如果,大明還是亡了。

  • 5 # 知小乎

    崇禎皇帝不僅重用徐光啟進行大量的科學傳播,還大大鼓勵傳教士在中國傳教授業,而且,崇禎皇帝還會抽一定的時間來學習科學知識。或許,對於崇禎皇帝來說,促使他成為亡國皇帝的原因,更多的是其時運不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魚怎麼分公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