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樂派大星

    多爾袞放棄皇位爭奪而支援福臨是有好處的。

    第一,是以退為進,攝政稱王。一提到多爾袞立福臨,很多人就會產生一種誤會,馬上就會把全部注意力盯到一個什麼問題上,多爾袞別跟莊妃有一腿吧?肯定是,要不然幹嘛支援他.諸位且不想,立福臨不是多爾袞提出的,那是鄭親王濟爾哈朗首先提出來的.這個時候您要說,多爾袞跟福臨的媽媽莊妃有點什麼不清不白的關係,我不大同意。沒有證據證明,他們這個時候有什麼花邊新聞,沒有,最起碼這個時候他們之間,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什麼也沒有。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多爾袞他的想法太簡單了,既然他當皇帝我不願意,我當他不願意,咱們各退一步的條件下,咱們就得選一個比較合適的人選,這個合適的人選最好是一個小孩子,而福臨恰恰又小,但福臨這個人當時鄭親王濟爾哈朗一提他就同意,為什麼?他也清楚福臨的特殊地位,確立福臨,雙方都沒問題,這是一個小孩子,我能當攝政王,而且確立福臨還能爭取滿蒙之間的團結,這是太當務之急了,只要爭取了滿蒙之間的團結,我們還有更重要的任務,我們還要滅掉大明朝呢。所以這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一種選擇。

    第二,也就是支援立福臨的第二個原因—避免內訌,顧全大局。

  • 2 # 四川達州人

    唯一原因就是共同利益進行交換與棄保。

    皇太極死時,沒有冊立繼承人,依據傳統是各王公大臣共同推舉。

    當時,皇太極的兒子中進入眾人視線的只有三人,長子豪格,九子福臨,幼子博穆博果爾,其餘各子均沒有機會。但是博穆博果爾有異父長兄,顯然不適合當清政權的繼承人。而福臨才六歲,所以,大家均把長子豪格當做是皇子代表。

    豪格:

    福臨:

    博穆博果爾:

    當時,滿八旗中,皇太極本系勢力最大,擁有117牛錄,分別是兩黃旗與豪格正藍旗。其次是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98牛錄。旁觀派的代善兩紅旗與濟爾哈朗鑲藍旗96牛錄。

    多爾袞雖兵馬不多,但兩白旗是原奴爾哈赤親軍所改編,戰鬥力強,又比較團結。所以多鐸出面要求冊多爾袞為繼承人。

    這個要求立即遭到普遍拒絕。

    索尼:

    鰲拜:

    兩黃旗將領比如索尼、鰲拜等人甚至公然拔刀懟多爾袞,代善兩紅旗與濟爾哈朗鑲藍旗也表示反對。顯然,反多爾袞是當時八旗主流意見,也是最大公約數。

    對此,多爾袞退而求其次,轉為擁護福臨,立即得到了大多數同意。

    對兩黃旗來說,擁護皇子與無奈之下擁護豪格是不同的。

    兩黃旗是皇帝親軍,擁有極高政治經濟地位,多爾袞當大汗會極大損害自身利益。可豪格也有正藍旗啊,如果豪格當繼承人,兩黃旗同樣會損失很多。

    換成福臨就沒這麻煩了,兩黃旗的利益完全得到保障。

    對鑲藍旗來說,濟爾哈朗同列輔政王,利益則是擴張了。

    對皇太極正妻哲哲與孝莊布木布泰來說,她們的利益得到最大保障。

    所有人裡面,只代善沒有得到利益,唯一損失實際利益的就是豪格。不僅到手的皇位因為謙虛幾句丟失了,後面不僅丟了性命,正藍旗被吞併,老婆都被多爾袞兄弟分了。

    當然,博穆博果爾也很慘。老婆被順治拉上床不說,自己就被活活逼死。

  • 3 # 雲中史記

    多爾袞有生之年,對皇位一直都是孜孜以求的,只可惜,他天命不遂,38歲,正值壯年之時,已經為大清國立下汗馬功勞、顯赫一時的皇父攝政王,在躊躇滿志之時,竟然騎馬摔死了。

    他去世後,被追封為“清成宗”,以準皇帝禮下葬。但僅僅兩個月後,權力穩固的順治皇帝就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還扒了他的陵墓。

    福臨的繼位,清初皇權還未完全成型下各派妥協下的結果。

    皇太極一生南征北戰,在滿清入關前夕忽然猝死,因而沒能指定接班人,這就給了他的兄弟們奪權的機會。

    這場皇位的爭奪,幾乎就是圍繞著幾個主要叔侄,各個權力集團展開的激烈競爭。

    到最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兄弟多爾袞成為皇位最有競爭力的人,各個勢力集團分化組合,成為圍繞在兩人背後的勢力,但總體來說,已經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滿清政權,在政治上,嫡長子繼承製已經成了很多人預設的規則。何況皇太極帶著大家南征北戰,在軍中威望很高,許多將領包括漢臣們都或明或暗地支援豪格。

    另外,在後金時期,努爾哈赤確立了八王議政制度,這有點類似於部落長老會議一般,按照傳統大汗都得由八王(八旗旗主)商討決定。

    皇太極繼位後,在政治上不斷學習漢人的制度,他不斷削弱八王的權力,加強自己的權力,並仿照漢制,建立大清,並自稱皇帝,將國家體制不斷向君主專制推進。

    為了強化自己的權力,皇太極特地將正黃旗、鑲黃旗和正藍旗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自己親自統領,這三旗就成了八旗裡的上三旗,地位要高於其他五旗,在皇位的繼承上,他們都站在豪格一邊。

    雖然豪格一派勢力大,但豪格軍功不足,拿得出手的理由也就是他是皇太極的嫡長子,而多爾袞一派堅持認為“能者上”的老傳統,誰的能力大誰就做老大。

    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眼瞅著就恨不得要像蒙古大汗爭位一樣打群架,但最後雙方還是冷靜下來,畢竟此時已是入關前夕,滿清最重要的是團結,豪格一派雖然勢力大,但盤算一下似乎沒有打敗多爾袞的足夠把握,畢竟多爾袞能征善戰。

    既然誰也不想肩負挑起內戰的罵名,那就坐下來好好談吧。

    談判自然是漫長而艱難的,最後大家談判的結果是:豪格可以不繼位,多爾袞也可以不爭位,但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多爾袞還要求,自己必須要當輔政大臣,不然不讓步。

    最後皇太極最小的兒子—6歲的福臨當了皇帝,本來,他是最沒可能性的,陰差陽錯地就成了皇帝。

    福臨上臺,兩派也都接受了,畢竟覺得小孩子麼好控制。

    多爾袞後來做了攝政王,封號一路加碼到皇父攝政王,和太后還有一些不清不楚的關係,權勢幾乎和皇帝沒什麼區別了。

    為了奪權,與多爾袞爭位最激烈的豪格雖然在清軍入關後立下不少戰功,但依然被多爾袞下了大獄,僅僅一個月就被弄死了,其他反對派也死的死、貶的貶,多爾袞一時間成了大清國的實際統治者。

    只可惜,豪格死後2年,多爾袞就摔死了。這對於打了半輩子仗的人,真是諷刺。

    如果多爾袞沒有這次意外,大清國後來的皇帝世襲表指不定會有什麼大變化,他好不容易搞定了朝廷內外勢力,剛控制朝政沒多久,就去見皇太極了,看來,參加遊獵體育活動,一定要注意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什麼專業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