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歌曼舞

    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在《完璧歸趙》的課文裡學習過。說的是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去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表示願用十五座城給趙國,換取和氏璧。

    秦昭王是什麼人?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襄王,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早年在燕國為人質,年滿二十二歲的秦昭襄王在舉行冠禮後開始親自處理決策國事。在他手裡攻陷了東周王都洛邑,俘虜周赧王,並遷九鼎於咸陽,結束了周朝八百年統治。中國第一軍神白起就是他手下的將軍。

    如此人物愛的應是江山萬里,何惜區區玉璧?!

    我們再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去找尋秦昭王如此行為的深意。

    在戰國中期,秦齊是兩個大國,形成了東西對峙的局面。燕國、魏國和南韓微不足道,楚國在經過幾次大敗之後,國力已經大幅度衰退。而趙國卻有中興改革,國力日增。

    公元前284,五國伐齊,打殘了齊國。隨後,齊國雖然再次復國,但是國力已經大不如前。齊國已經不再是秦國的主要威脅。

    放眼天下,還能構成威脅的便是趙國。然趙魏韓三家一體,趙國就成為了秦國東出之路上的唯一障礙。

    公元前283年 ,便有昭王遣使以城池換玉璧之舉。不過是為了摸清趙國的虛實,自從商鞅把秦國變成虎狼之國以後,楚懷王殷鑑不遠,秦國何時和東方六國講過最起碼的仁義道德。

    事實證明,趙國對秦國是又恨又怕。秦國可放心進攻楚國了。更何況趙國當時正在與齊國發生摩擦,也沒有精力進攻秦國。

    至於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藺相如逼迫秦王的演奏的故事。秦王似乎喪失了一點面子,但秦國卻更加穩住了趙國。日本的安培首相在對待特朗普總統的時候,似乎也效法了我們的先秦故智!

    真正的權力向來只認實力!

    弱國何曾有外交! 不過是大國自己的意圖罷了!

  • 2 # 千史千尋

    從 “完璧歸趙”的故事中,我們知道,公元前283年,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去和秦王換取十五座城池,最後憑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成功把和氏璧完好帶回趙國。

    故事誰都知道,那現在問題來了,秦王真的如世人所想的那樣視璧如命,而不惜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嗎?

    從秦昭襄王的執政生涯我們可以看出,他在開疆擴土方面是不遜於其孫秦始皇的,而且他不是個重色重寶的國君,那他為什麼寧願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取趙國的和氏璧呢?

    一、摸趙國的底

    戰國後期,稍俱實力的有齊、楚、魏、趙等國。那咱們看看前三個諸侯國的情況:

    齊國:公元前284年,由樂毅帶領的五國伐齊已經使得齊國國力大衰。

    楚國:楚懷王被張儀所騙,導致齊楚聯盟盡毀,楚國由鼎盛走向衰亡;在楚頃襄王時期,因懼秦而與其多次講和。

    魏國:伊闕之戰使得魏國軍隊精銳損失極大,已經無力獨自對抗秦國了,之後其城邑不斷割讓及(被秦)攻佔。

    那趙國情況如何呢?

    “完璧歸趙”發生的前幾年,秦國和趙國之間有衝突也有合作,比如公元前287年,趙聯合韓、魏、燕、齊等四國聯合攻秦,迫使秦王廢除帝號,並使其歸還之前被秦攻佔的王公和符逾兩城;公元前284年,趙、秦等五國又聯合伐齊。

    透過多次“打交道”,秦王對齊、魏、楚的實力已有所瞭解,但對自己的近鄰趙國,秦王需要以一種“折衝樽俎”的外交方式來了解它的實力,以及對自己的態度如何,總之一句話——摸它的底。

    而政治嗅覺靈敏的秦王,一聽和氏璧在趙王的手裡,他就知道,機會來了。

    二、提升秦國軟實力

    秦王名為“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實則探聽趙國虛實,那他目的達到了嗎?

    達到了,並且是藺相如“幫忙”的。

    藺相如不是大義凜然、不畏生死而護住和氏璧了嗎?怎麼又說是他幫秦王達成心願了呢?

    這就要我們透過“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來深究了。

    秦國在當時國富民強,“硬實力”是有目共睹的,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軟實力”了。

    1. 擾亂陣腳

    換還是不換?誰去當去秦國的趙使?最後,堂堂七雄之一的趙國選了一個大宦官的門客去出使秦國,這樣秦王“以城換璧”的一封書信就打亂了趙國君臣的陣腳。

    2. 禮數周到

    秦王在和藺相如的交鋒上,始終是那個佈局的人,藺相如則是他手中的棋子。

    秦王是在章臺宮接見的藺相如,章臺宮是什麼地方?

    《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意思是楚國想要侍奉西面的秦國,那麼就再沒有哪個諸侯不拜於章臺宮下了。

    這裡的章臺宮指的就是 “強秦”。

    所以秦王能在章臺宮接見趙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時臣,充分表現了秦國大國的氣派和懂禮數。

    藺相如設計把和氏璧拿到手中後,說趙王把璧送出來前曾齋戒五日,意思是作為中原國君的趙王知禮敬禮,你秦王應該也齋戒五日,完後雙方再繼續交易。

    藺相如說的正是秦王想做的,讓天下人看到秦國不僅強大而且也是禮儀之邦,所以秦王當然同意了。

    3. 趙國無信在先

    五日後,藺相如並沒有再拿出和氏璧,而是秘密護送其回到了趙國。難道秦王沒有想到藺相如會這麼做嗎?難道他無力阻止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秦王是故意的”。

    4. 禮遇且不殺

    藺相如想讓秦王處死他,秦王沒殺他,反而“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意思是在朝廷上依禮接見了藺,並在儀式完成後送他回了趙國。

    三、結語

    藺相如從踏進章臺宮的宮門起,就進入了秦王為他設下的“陷阱”。所以說,如果當時有奧斯卡男主角獎,那麼這個獎非秦王莫屬。

    而秦國“以十五城換和氏璧”完全是秦王為實現自己想法而丟擲的藉口,秦王憑一封書信,以及與藺相如的交鋒中,大致摸透了趙國的底,並借與藺相如的數度交鋒,始終讓自己和秦國處於“禮”和“義”的輿論制高點,由此也向天下人展現了秦國除了有問鼎中原的“硬實力”,還有同樣資格的“軟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與茶結下了怎樣的不解之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