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會飛的皮特俐
-
2 # 勿忘星空
首先龐青雲的出身不好,只是個土匪,沒有根基。朝廷只是利用他來平叛,當效果達到了。龐青雲也就沒有利用價值了,相反還成了威脅。其次龐青雲沒有明確投靠一個山頭,致使朝廷內已經平衡的幾大勢力對龐都有一定忌憚,這樣的人要除之而後快。最後龐青雲得勝之後面對慈禧的封賞,竟然不要,希望免除幾省賦稅,這種既損害朝廷收入又為你讓青雲個人拉攏民心的行為,招致了既得利益的群憤。也為龐青雲的死埋下了伏筆。
-
3 # 藝林話史
透過反覆研究《投名狀》的情節和對白,我認為龐青雲是清廷高層的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關於龐青雲為什麼會被殺,很多人持的看法是片中的一句臺詞,"朝廷怎麼會信任一個外人"。我第一次看這個電影,也是這個看法。但是朝廷想要除去一個官員,正大光明的手段很多,暗殺自己的官員實在有點上不了檯面。龐青雲這樣的官員,有抱負有能力,忠於朝廷,主動裁軍,連自己的左膀右臂趙二虎都殺了,而且在朝廷不屬任何派系,這可是清廷最理想的人選,作為最高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底下官員相互勾結、結黨營私。慈禧再糊塗也應該至少需要這樣的官員。
因此,龐青雲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電影裡每次同時出現的三個老頭子,我一開始以為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後來一想,不對,以他們的眼界和修為哪裡配得上曾、左、李。就是三個浸淫官場多年,自私圓滑老官僚,對國家無任何責任感,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根本沒有曾、左、李對國家的政治抱負和憂患意識。這三位"狄大人"陳大人""姜大人"打仗的根本目的是壯大自己的實力,培植自己的親信爪牙。寧可不剿滅太平軍,也要儲存自己的實力,才能和朝廷叫板。而龐清雲又是個有政治抱負的人,不甘屈於人下,在打南京借糧時,已經脫離三老的控制,擅自用兵,這可犯了三個老頭的大忌,讓他們如芒刺在背,如果任由他發展下去,說不定將來龐清雲會其在他們頭上。所以,一個不服管教,時刻威脅舊官僚既得利益的人,他們是必須除之而後快的,而愚蠢的姜午陽無意中成了刺殺朝廷命官的替罪羊,龐清雲終於在前後夾擊之下粉身碎骨。
-
4 # 糖粿屋的小馬
電影《投名狀》裡,慈禧對龐青雲動殺機的原因,不僅僅是“兔死狗烹”,更多的是不允許龐青雲作為一個新的政治勢力崛起。
電影《投名狀》裡龐青雲這個角色是一個複雜的人物角色。
他有野心但同時也有抱負;他有私慾但同時也有理想;電影雖然結局是一個悲劇,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黑化這個人物形象。
他所做的事情在他生前這個階段,表面看起來是為了獲得權力,而背棄了所有原則的鬼迷心竅式的人物,最終罪有應得。留下三個偷著樂的老頭。但是電影又給了一個他為什麼要犧牲兄弟,獲得權力的原因,打了個巨大的問號。
《投名狀》的原型是“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但是除了背景相同,故事的邏輯實際上並非一致。
龐青雲原本是一個清軍底層的小軍官,在一場和太平軍的戰鬥中,由於“魁字營”的“作壁上觀”,導致了自己部隊的全軍覆沒。自己作為全營唯一活下來的人,被山賊趙二虎的老婆,曾經的“揚州瘦馬”蓮生給救了。
展開全文那一夜,是這個女人用身體拯救了龐青雲,並且激活了他作為一個男人,甚至要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優秀的男人的慾望。
所以接下來的邏輯,龐青雲這個角色拿命去拼,搶了太平軍的軍糧,為趙二虎這夥山賊庇護下的這群鄉親們帶來了活下去的希望。同時也贏得了趙二虎和姜午陽的臣服和信任。
但是很快正在辦慶功宴的這夥人,白天用命搶到了糧食,到了晚上又被一夥清軍把糧食給搶走了。這就讓龐青雲看清了一個現實,想要有出路,只有去當官軍。因此投靠了實力稍弱的陳公。
龐青雲的實際原型更可能是李鴻章的另外一個具化表現。
龐青雲發掘趙二虎帶的這幫“山賊”雖然很破,但是都是為了生存而戰,所以有著強悍的戰鬥力。這個背景實際上就是淮軍中“西鄉民團”,淮軍的幾個主要干將都出自於“西鄉民團”,這是一股連太平軍都不敢惹的軍事力量。
這股力量最終也是在湘軍勢力式微的情況下,拿下蘇州攻打天京的。而且後來李鴻章和劉銘傳的關係隨著劉銘傳的一步步往上爬,關係也出現了裂痕。
所以本質上此刻的龐青雲並不是“刺馬案”中的那個馬新貽,而是李鴻章。後來的“蘇州殺降”在正史上也是李鴻章所為。
身在亂世,實用主義為生存立命之本。所以龐青雲幾乎利用了自己所能利用的一切有利的資源,遊走於一個深不見底的別人制定遊戲規則的遊戲裡。
而當他即將當上“兩江總督”的時候,實際上支撐著他上位的所有資源都已經透支,並開始帶來負面效應了。
在電影中,在姜午陽刺殺龐青雲的同時,清廷已經將無數槍口對準了他。我們可以理解為這個慈禧的意思,但更多是清廷所有利益集團的意思。
而與慈禧有關,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龐青雲提出了一系列的是“施政措施”,他要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實際登上大清的舞臺。這才是慈禧最忌諱的因素。
此後李鴻章的結局來解釋龐青雲的結局,思路就更清晰了。
當然李鴻章比龐青雲更會做官,也更懂慈禧的心思,所以他沒有被刺殺,而是逐步崛起,最終成為了慈禧的心腹重臣。
李鴻章上臺後,開展洋務運動,成為中興之臣,這大概也是龐青雲不惜一切代價想當上兩江總督後準備要做的事情吧。
但是,李鴻章所有努力的一切本質上都還是在替慈禧擦屁股。慈禧要用他一個電報就把他召回來,但是他不能慈禧私慾的時候,一腳就踢到了兩廣。
李鴻章簽完庚子賠款協議以後,吐血幾升,不久在絕望中死去。而當初他的抱負與夢想呢?而龐青雲如果沒有被刺殺,他的結局也絕對不會好過李鴻章。
而為了一個李鴻章沒夠進入晚清朝局,淮軍裡又有多少個“龐青雲”、“趙二虎”死於非命?又有下多少絕望背鍋的“姜武陽”?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回覆列表
投名狀自己也是看了兩遍,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將成萬骨枯,為官之道不是你的能力有多大,而是你是否會站隊,龐青雲確實是能力出眾,是個將領,但是不會為官之道,他能力出眾確實別人所嫉妒的,有時候自己得夾起尾巴做人,個人覺得龐青雲被殺也跟當時的背景有關,他的上位直接影響到了太后的利益,也影響到了太后手下的利益,試想想你會讓一個與你不合群的人當你的領導嗎?
電影給我印象最深的臺詞: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你說我能走到河對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