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組成與分界:
骨盆為生殖器官所在,也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其大小、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
(一)骨盆的組成及分界:
1.組成:骨盆由左右兩塊髖骨和骶骨及尾骨組成。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塊骶椎合成;尾骨由4~5塊尾椎組成。骨與骨之間有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及骶尾關節。以上關節和恥骨聯合周圍均有韌帶附著,以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結節韌帶和骶骨、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較為重要。
2.分界:以恥骨聯合上緣、髂恥緣、骶岬上緣的連線(即髂恥線)為界,分界線以上部分為假骨盆;分界線以下為真骨盆。測量假骨盆的某些徑線,可作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參考。真骨盆的標記有:
①骶岬;
②坐骨棘;
(二)骨盆的平面及徑線:
為了便於理解分娩過程時胎兒透過骨產道的過程,一般將骨盆腔分為3個假想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前方為恥骨聯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後面為骶岬前緣。是真假骨盆的交介面,呈橫橢圓形。有4條徑線:
(1)入口前後徑:也稱真結合徑,是恥骨聯合下緣中點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cm,是胎先露部進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徑線。
(2)入口橫徑:兩側髂恥線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為13cm.此徑線為入口平面最長的徑線。
(3)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平均值約為12.75cm.
2.中骨盆平面:是骨盆最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醫|學教育網整理。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後方為骶骨下端。此平面具有產科臨床重要性,有2條徑線:
(1)中骨盆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透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5cm.
(2)中骨盆橫徑:也稱坐骨棘間徑,為兩坐骨棘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0cm,其長短與分娩關係密切。
骨盆組成與分界:
骨盆為生殖器官所在,也是胎兒娩出的通道,其大小、形狀對分娩有直接影響。
(一)骨盆的組成及分界:
1.組成:骨盆由左右兩塊髖骨和骶骨及尾骨組成。每塊髖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融合而成;骶骨由5~6塊骶椎合成;尾骨由4~5塊尾椎組成。骨與骨之間有恥骨聯合、骶髂關節及骶尾關節。以上關節和恥骨聯合周圍均有韌帶附著,以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結節韌帶和骶骨、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較為重要。
2.分界:以恥骨聯合上緣、髂恥緣、骶岬上緣的連線(即髂恥線)為界,分界線以上部分為假骨盆;分界線以下為真骨盆。測量假骨盆的某些徑線,可作為了解真骨盆大小的參考。真骨盆的標記有:
①骶岬;
②坐骨棘;
(二)骨盆的平面及徑線:
為了便於理解分娩過程時胎兒透過骨產道的過程,一般將骨盆腔分為3個假想平面。
1.骨盆入口平面:前方為恥骨聯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後面為骶岬前緣。是真假骨盆的交介面,呈橫橢圓形。有4條徑線:
(1)入口前後徑:也稱真結合徑,是恥骨聯合下緣中點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cm,是胎先露部進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徑線。
(2)入口橫徑:兩側髂恥線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約為13cm.此徑線為入口平面最長的徑線。
(3)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左斜徑,反之為右斜徑。平均值約為12.75cm.
2.中骨盆平面:是骨盆最窄平面,呈前後徑長的橢圓形醫|學教育網整理。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後方為骶骨下端。此平面具有產科臨床重要性,有2條徑線:
(1)中骨盆前後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透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1.5cm.
(2)中骨盆橫徑:也稱坐骨棘間徑,為兩坐骨棘間的距離,平均值約為10cm,其長短與分娩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