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山書海書
-
2 # 喵小姐的異想國
不能說都是有科學依據,但頂級的科幻大片一定有,我們就拿《星際穿越》來說。
這部電影講的是地球瀕臨毀滅,絕望中的人類派出最後一批宇航員,試圖透過穿越時空中的隧道(蟲洞),尋找適合生命生存的新家園。導演諾蘭為了讓這部硬科幻作品更加符合科學理論,聘請了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作為該電影的科學顧問,確保整個片子不會出現大的理論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關於黑洞的鏡頭,是加州理工的30名研究人員花了一年的時間和數千臺計算機聯網進行精確模擬才得以實現的,這代表了當時人類所能模擬出的最高水平。這一段對黑洞的描寫成為全片的精華,大眾第一次在大熒幕上看到宇宙深處這個龐大、瑰麗、詭異的天體,那種壯觀不言而喻。
另外,片子中黑洞、蟲洞、時間膨脹、潮汐力、五維空間、墨菲定律等專業名詞也不是編劇起的,而是物理學中非常先進的概念。有些已經被證實、觀測,比如黑洞。還有很多以目前的技術還沒有能力觀測,只存在於理論之中。但讓我們看到還沒有實現的未來,正是科幻片的魅力之處。
總的來說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在專業性上來說,在全球無疑仍處於領先水平,不過前一陣子熱議的《流浪地球》也是中國硬科幻的代表作,被譽為“里程碑式作品”。
-
3 # 飛哥觀影
電影就是一種光影藝術,藝術一般都是現實的再加工。這樣看來,電影大多是源於現實,但又不等同於現實,是經過藝術誇張處理的。所以,電影不是科教片,不能要求電影都符合科學依據。
我知道,題主的問題指向應該是《流浪地球》這一類的科幻電影。即便是如科幻電影開山之作的《2001太空漫遊》以及《流浪地球》《星際穿越》等這一類的硬科幻,也不是所有的理論、技術完全和現實中的科技完全相符,他們只是在現有科技基礎下的推斷、假想及科學幻想下的虛構。
如果完全一致,那就不叫科幻片了,科幻片大都是基於現在的科技水平進行一定推理或幻想來演繹的。大多都有一個自己設定的世界觀,只要在自己的世界觀中符合一定邏輯,劇情講得通就是不錯的科幻了。
所以,無論是好萊塢還是國內的科幻電影,都是在一定科學基礎上的假想虛構,不要刻意在意科幻電影是否完全符合當下的現實科技,而是要看他設定的世界觀以及劇情中的邏輯是否符合。
-
4 # 硬盒力場
其實題主的問題可能不太嚴謹,別說好萊塢了,只要是電影這種東西,就註定了想象力和講故事的方法才是重點。不過在此我就當題主說的是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好了。
我的觀點是:在好萊塢拍的科幻片裡,絕大部分是有科學依據的。至於我們是否認同一部電影有科學依據,往往取決於其製片團隊在創作過程中植入多大程度的科學元素而已。比如說有其他答主提到的《星際穿越》,還有馬特·達蒙主演的《火星救援》,就屬於科學元素植入較深的硬核科幻片。這類電影會嚴格考慮以物理學為主的各項學科的嚴謹性,從而使故事的細節經得起推敲。如上述電影中可瞭解到的引力彈弓、五維空間等概念,都是當今物理學界的學術重點。
而電影背後的理論也往往隨著科學的發展與時俱進地更新。例如當年詹神拍《終結者》的時候,提出了一個粗獷的時空穿越概念,留下了一個“兒子的下屬回到過去和親媽一起生下了兒子”的悖論。但到了今年上映的《復聯4》裡,導演們已經能對時空穿越提供更細膩的理論描述了,例如“微型蟲洞”、“莫比烏斯環”,例如在不改變過去時間線的前提下拯救未來的方法。這些雖然都是想象出來的,但肯定會比那種出了車禍醒來突然回到清朝的方式更具可信度。
當然還有一類電影,往往片中的背景和該電影上映時觀眾所處的時代較為貼近。影片中的科技水平只是略高於現實場景,沒有過分誇張。它透過高度可實現的科技背景,給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比如涉及用機械義肢替代人體器官的《機械戰警》(2014版),片中的男主艾雷克斯死亡後再次復甦時,居然發現自己身處類似富士康流水線的地方。那種既視感會令人感到地氣十足。
不過當他翻越高牆,跳出“富士康”時,畫面就有點尷尬了。
而《鋼鐵俠》第1部其實也很符合這種近未來硬核科幻片的氣質的。
說到鋼鐵俠,自然要說到到超級英雄電影。那超級英雄電影是否有科學依據呢?我還是這麼認為,科學依據是必須有的。畢竟電影只是參考了科學元素,並不等同於科學。比如鋼鐵俠戰甲從初代升級到馬克80這種模式本身,就和現實中的科技迭代是一致的。看看你正在刷的手機吧!從愛立信、諾基亞算起,你的手機是否已經更新了N代呢?
所以說,但凡科幻電影,不管是不是好萊塢出品,他都會依賴一定的科學元素。片中的科幻視效無論多麼絢麗奪目,科學理論無論多麼燒腦,都是為了正確表達電影所處的背景,絕不等同於科學本身。電影是充滿想象力、充滿人情味的,它的核心講述的都是人的故事。透過科幻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的喜怒哀樂,生活的五味雜陳。因為科幻,我們可以偶爾跳出平凡的996,在想象中尋覓另一個自我。
回覆列表
好萊塢電影大多有一些科學依據的,理由如下
眾所周知,好萊塢以特效著稱,而這些特效,因為所屬的片類不同,所含的特效比例也會有所差別,其中,以科幻片和災難片最多,其反應的科學依據也比較多。
不拿《2012》來說,單論《全球風暴》,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但確實是一部可入手的災難片了。從故事情節入手,未來地球因環境惡變,導致災難頻發,而為了抵抗自然災害,人類在地球外層透過衛星群遙控技術(反射太Sunny等)以改善天氣,自此,人類得以生存……從這裡其實隱含了很多的科學原理,為什麼自然災難頻發,環境問題包括哪些呢?這其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人類破壞大自然,導致臭氧層空洞,臭氧層空洞使得地面接受太陽直射積累的能量大大增加,直射的地方溫度極高,而其他地方溫度低,溫差過大導致空氣密度等變化產生極大的氣流,風暴孕育而生;底面接受了大量能量積累至地殼地幔,能量多了透過地震,火山噴發等調節,因此災難不僅僅只是風暴而已。《全球風暴》中還有一個鏡頭處理特別好,太空飛船破碎,其中的工作人員是面部結冰被吸入太空,主要是太空壓強低,溫度低,水蒸汽離開人體直接被凍結成冰晶,人在太空中並不會像高壓水龍頭那樣炸裂。
但科幻片畢竟是科幻片,《全球風暴》有很多的科學依據,自然也有很多科學硬傷,比如寒潮災難中溫度驟降現象,情節上也有很多不合理之處……
所以只要是基於事實出發的電影等都會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是電影情節不能當成金科律令,就連科學也能被科學本身推翻,何況是電影情節呢。而我們觀眾,需要更多的是對於電影的思考,這樣我們才分辨其中的科學以及偽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