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武奇兵

    其實這沒辦法,這是德國工業的硬傷。蘇聯武器遠超德國的是數量不是質量。德國的坦克都用無線電聯絡,而蘇聯的只能用鐵鍬。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有兩種原因:

    第一,這是德國的“缺點”,就是造不出次品,每一款被設計的武器都很精良,這是德華人的優良傳統,所以造成他們的生產量和速度遠低於蘇聯,在戰場上就出現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在數量上完全不對等於T-34坦克。東線戰場經常會出現,蘇軍在幾倍於德軍坦克的情況下終於艱難的守住了陣線。

    第二,德國資源的短缺,也就是說符合納粹的國情,他雖然基本佔領了整個歐洲,但是各類資源尤其是石油,還是無法與地大物博的蘇聯相比。所以只能用有限的資源製造最精良的武器,不浪費。

    蘇聯一開始的坦克就用拖拉機裝上炮塔,一個發動機帶著一門炮能到處跑就夠了,T-34好多坦克掛擋都掛不上,駕駛員得用鐵錘敲。這樣德軍經常面對幾倍於自己的坦克,而到了盟軍尤其是美國登陸之後,數量上更沒法比,戰場上虎式豹式與盟軍坦克的比例達到1:50,我50輛謝爾曼排成隊讓你打炮彈都不一定夠,所以更沒法打。

    高大威猛的虎式也架不住一群狼咬蘇聯的戰車就跟下餃子差不多

    總而言之,這也是納粹既無奈又失策的一面。

  • 2 # 四川達州人

    蘇德戰爭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慘烈,傷亡最大的戰爭。沒有之一。

    蘇聯不是不能製造精良的武器,但科研所製造與大批次流水線生產是兩回事,尤其戰爭之初蘇聯損失大量人員與裝備,因此蘇聯武器的基本要求就是皮實耐用,還要能夠經歷寒冷與炎熱,這樣的情況下,比如波波沙衝鋒槍這樣簡單粗暴的平民武器就大行其事。

    反過來,德國曆來走精兵路線,武器裝備力求完美,但造價高昂,廢時費工。戰損就是極大損失,比如最初蘇聯美國的坦克差距虎式坦克不少,可老虎再強,面對成群的盟軍坦克也無法挽回整體頹勢。

  • 3 # 咕咕咕12327

    國家情況決定了武器裝備的特性,小國玩精良,大國玩數量。

    蘇聯裝備雖然粗糙但是保證了基本作戰能力。比如T-34這玩樣便宜故障少易維修。再比如波波莎。美國謝爾曼也是如此。

    德國雖然號稱裝備精良其實德國陸軍裝備很一般甚至有點不靠譜。虎式坦克在1943年有著絕對的技術優勢,而且虎式只是維護麻煩故障很少在東線的出勤率達到了53%,但這玩樣生產數量少部署在各戰場上就更少。匆忙上架豹式坦克邊打邊改故障百出東線出勤率只有可憐的37%。擊毀盟軍,蘇聯坦克最多的反而是便宜的三號突擊炮,跟Pak-40反坦克炮。

  • 4 # 萬歲1148858845

    無論是坦克,飛機,裝甲車,汽車還是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都離不開一樣東西——石油!那麼石油就是致勝的關鍵,德國在歐洲只有匈牙利,羅馬尼亞兩個油區 ,此外煤化油也能提供部分石油還有就是透過瑞士,西班牙,葡萄牙這些中立國從美國進口的石油,但是全部的數量一年不過1500萬噸,而蘇聯在戰爭最高峰時期達到4000萬噸(巴庫,西西伯利亞油田)這樣的情況下蘇聯無論生產多少武器都能讓他們驅動起來而德國只能以質量取勝因為即使生產大量坦克飛機也沒有石油供應

  • 5 # 薺菜糰子

    什麼叫遠超?數量還是質量?不存在代差的情況下,數量可以彌補質量差距,這是客觀規律,有什麼奇怪的?或者換個說法,戰爭是體系的對抗,所以不是單個武器的PK,而是所有人和武器的總和在對決,即便單件武器單個人員效能稍差,但其總和效能依靠數量優勢仍可取得優勢。另外體系的意義還在於人員素質-武器-後勤能力-自然環境要匹配,才能發揮整體的最大效能,毛子的整個體系就比較協調匹配。而德棍的體系裡與自然環境不太匹配,到了後期人員素質下降,後勤能力下降,全都不匹配了。

    最後說一句題外話,沒有盟國援助和策應,毛子或許沒辦法把德棍耗到人員素質和工業能力枯竭,題主所謂“遠超”,也就不存在的了。

  • 6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蘇聯是用人體給德國掃射,河水變成血水,屍體填滿伏加河,慘不忍睹,德國看後才知道蘇聯人民是不怕死的,讓你殺個夠,群眾武器使德國沒地之容,獵殺手沒寸鐵的人,有的把子彈掃光,又一批批來送死,只好後退二十里,德國差一點把蘇聯滅種,一世紀才一億多人,包括老人小孩,那麼年輕人是沒有幾百萬,一個國家是沒有四川省的人多。

  • 7 # 紅色手電筒

    對於二戰來說,雙方的武器裝備差別沒有那麼大,德國武器和蘇聯武器相比,質量上的優勢不明顯,雙方差別最大的是人員素質上的差距,本身蘇德兩軍的主要裝備質量差距並不大,特別是步兵、炮兵武器,坦克是雙方的競爭重點,但是兩邊新推出一種新式坦克,這種新式坦克的技術優勢保持的時間基本上不會超過一年,基本上半年對方就會有比較可靠的擊毀手段,而一年以後基本上對方就會有對應的新型號問世了。

    蘇聯的工業規模比德國大,雖然丟掉了原來西部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但是憑藉著在“二五”、“三五”期間在烏拉爾地區打下的底子,蘇聯能夠繼續保持一個龐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蘇聯和德國相比主要是生產的武器數量多,但是質量並不差,莫辛-納乾和98K沒有什麼太大的差距,波波沙和MP40之間各有優劣,大盤雞理論上比MG34/42要差一點,但是蘇聯方面有海量的迫擊炮來對付機槍,這點差距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德國的武器生產工藝複雜,所以生產的工時比較長,再加上盟國飛機是不是的炸一下,武器的生產數量遠遠低於同盟國方面。

    但是雙方武器數量上的差距可就沒有這麼小了,坦克蘇聯10萬德國滿打滿算5萬,而且別忘了美國那邊還有幾萬輛坦克等著德國呢,飛機蘇聯也是十萬架上下,德國也是一半,本身在在質量上沒有差多大,但是數量上差這麼多,這個就沒有辦法彌補了。

    二戰中德國的武器型號繁多,對於現在的模型愛好者來說是一個好事,但是對於戰時的後勤部們來說,可就是噩夢了。

    本身蘇聯的武器質量還可以,再加上龐大的數量,特別是後來德國還要應付美國更大規模的工業產能就更加力不能支了。當時,隆美爾勸說希特勒結束戰爭,因為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太龐大了,主管德國經濟的戈林說,美國的工業只能做刮鬍刀片,而隆美爾氣哄哄的回了一句,那你給我多來點刮鬍刀片。

    德國武器和蘇聯武器在二戰中,相差最大的是兩者的工藝性,也就是蘇聯武器更有利於大規模生產,而且蘇聯人還進行了適當的“偷工減料”這樣使武器更加容易大規模生產。而且本身二戰前,蘇聯的工業規模就是要超過德國的,雖說質量上有一定的差別,但是不是太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拿大歌手Drake和猛龍隊範喬丹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