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評精選919

    為什麼讀完一本書,什麼都記不起來了?

    想要在閱讀中有收穫,就要看你看書方式方法對不對。抱著什麼態度去讀書,你是看小說的娛樂態度,或者是打發時間看書,看過很快記不住了,這是正常的。你要是學習的態度去讀書就不會忘的那麼快,比如說重點地方多看幾遍,用筆劃下來有時間在回過頭仔細看。看完整段書,在回過頭來看重點是和剛開始看書,有時候是有區別的。

    當然你要是讀論語,孫子兵法這方面的書籍。記不住是不行的。在我瞭解讀這方面書的人,都是一個一個字抄下來,有的都要寫好幾遍,去領悟其中的道理。

    你把一本書抄個幾遍,還會忘的那麼快嗎?

  • 2 # 藝名劉琳聚墨緣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讀書,必須專心,用心,靜心。養成讀過之後,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在自己內心把故事情節及內容相關的東西,自己試著複述一下,看是否能複述下來。否則就是走馬觀花,也僅只是踏雪留痕。特別是讀小說之類的,中篇和長篇小說,不要認為只記住某一個具體的一個情節,就認為都瞭解了,其實這是一個讀書的一個大的誤區。

    其實,每個作家都有他自己獨到的一些懸念,情節展開和脈絡鋪墊。包括一些人物的先後出場,都是一些作家是事先精心設定好的。還有故事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在什麼地點發生的?故事中參與的人物都是誰?發生了什麼事件?引起的原因?,經過什麼樣?發展行進怎麼樣了?高潮,最終結果怎麼樣了?。只要按照這個脈絡來記憶,就會記得特別紮實。閱讀時一定要跟著作者的腳步去走,跟著作者的思維去思考。

    切記!謹請你一定要認真的這樣養成習慣!!!!!!!這樣久而久之,你讀一本書就會記住一本。

    僅己拙見,海懇望諸位卓見指教。

  • 3 # 王小暖577

    感謝提問,大學時代讀小說較多,多數是從學校圖書館借閱,讀完還回去,書裡的知識也一同還了回去,如同酒肉穿腸過,留下只是“我讀過某某書”的印象而已。現在想想,從小學到研究生讀了近20多年書,卻沒有真正學會讀書的方法。

    現在,經過深入的學習和體會,我一般這樣讀:籠統讀過一遍之後,再讀第二遍理解內容後劃下重點,第三遍寫讀書筆記,第四遍再複習一下重點寫讀後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以說,這樣反覆閱讀提煉的過程,是把書越讀越薄的過程,是吸取書中精髓的過程,是把書的靈魂內化於心,外化於形的過程。

    一是邊讀邊劃——標註重點

    因為要過讀邊劃,所以需要我精讀的書從來都是買來讀。如果把讀書比喻為做飯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劃出重點的過程就像是對原始原料的初加工,把菜掐頭去尾、去粗存精的過程,把書中的內容刪繁就簡、去偽存真,把自己需要,有營養的重點保留。

    二是讀書筆記——提煉要點

    很少人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卻深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讀書筆記,就像蒸餾,是提取精華的過程。提煉出要點,一本書就越讀越薄了,想要記住一本書的全部內容太難,但透過筆記記住幾句精典的話就容易多了。要學會不動筆墨不讀書,整理出一本書的邏輯框架,比記住書裡的具體內容更重要。

    三是寫讀後感——內化於心

    寫讀後感的過程就像做回鍋肉,用各種調味料把它又加工一遍,於是味道就更濃香。有的小夥伴說,有時候感悟不那麼深,寫讀後感也無從下筆。

    最近看到一句話,覺得對我們同樣適用:

    “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

    所以,想要深入瞭解一本書、一個概念,應該帶著問題的意識,閱讀、思考和分析,反覆看、反覆想,書本上零碎的知識和理論就會在我們腦子中出現質的飛躍,會有新的概括、產生新的認識。

  • 4 # 心有玲兮

    這個問題很常見,我發現我童年讀的書,印象非常深刻,而長大後看的書,反而印象有時候較為模糊,不知道同感的人多嗎?

    如果就這點,答案可能可以總結:

    1.用心和不用心的區別。童年還有成人的心是無法比較的,前者可以心無雜念,後者沒辦法

    另外就是因人而異的記憶力,書籍對自己的震撼程度等等,但是我想透過一個例子來說明,如果你要記住一本書,那麼自我打造一個心靜的環境去閱讀是最好的

  • 5 # 蟈蟈漫步

    讀完一本經典小說,在和朋友聊這本書的時候,卻絲毫想不起故事情節,通常只記得結局。

    以上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個情況呢,在《小說藥丸(特殊病例)》中稱作“閱讀失憶症”。

    閱讀失憶症就是讀了小說卻徹底幾乎忘記內容的病症。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是如何成為“閱讀失憶症”患者的。

    一、我們的大腦偏好什麼?

    首先,大腦偏好結構化

    碎片化的資訊容易忘記,成體系的資訊容易記住。

    其次,大腦喜歡看圖

    大腦為什麼喜歡看圖?因為在文字和語言還沒有出來之前,圖畫已經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原始人用影象的方式在巖壁上做記錄,或是記載部落的豐功偉績。影象是人類大腦中天然的、基因裡自帶的東西。

    相比文字,如果內容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閱讀效果會更好,讀者更易接受。

    舉個例子,現在有兩篇《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書評,一篇呢,是word文件,也就是純文字呈現。另一篇呢,是用PPT進行提煉並呈現的。我們思考一下,在閱讀完兩篇書評的一小時後,對內容進行回憶,哪篇書評會讓你印象深刻,並且記得大部分內容呢?

    二、閱讀也需要精力管理

    首先,瞭解自己的精力,明確閱讀時間。

    有“晨型人”,就有“夜貓子”,我們想要高效的學習和工作,就得了解自己的作息,知道在早、中、晚這三個時段,自己是什麼狀態,再根據狀態來調整學習、工作時間。

    “晨型人”選擇在晚上學習和閱讀,效率一定不會太高,反之亦然。

    其次,閱讀時保持專注

    移動網際網路的便利,可以讓我們隨時開啟一個有意思的APP,隨時播放一段有趣的影片,久而久之,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稀缺。

    在閱讀時,我們可以刻意的保持專注,在一段時間內,只專注“閱讀”這件事。說一說我的方法,我在開啟一本紙質或電子書後,會開啟“番茄鍾”,在這25分鐘內,“閱讀”這個任務是緊急又重要、優先順序最高的。同時,透過番茄鍾,也可以把控閱讀進度,和了解自己的閱讀速度。

    瞭解了大腦的偏好、理解了閱讀也需要精力管理,相信我們的“閱讀失憶症”會慢慢痊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煮土豆和淮山紅薯之類的含高澱粉作物是減肥,還是增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