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墨池沉香

    從甲骨文到金文和石鼓文的書法藝術衍變,大篆已經成為書法史上一個大的飛躍,此節我們一起探討大篆的基本知識。

    大篆,廣泛運用於西周時期,據記載,為夏朝伯益所創。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史籀篇》而得名。

    《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西周晚期太史籀所編的《史籀篇》中收錄,因此叫籀文。

    另一種說法則是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顯示國威,於是將原本的鐘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為籀文,詳見《史籀篇》。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周宣王打獵時所刻,推測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已知的最接近籀文的代表。

    廣義上而言,小篆之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其中包括金文(鐘鼎文)和籀文(金文之繁化),據推算,秦代時期依然有甲骨文的依存,故甲骨文也囊括其中。

    狹義上而言,所謂大篆,則專指籀文,因為大篆是由籀文演變而來。

    大篆的兩個特點:

    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

    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大篆的代表作品:

    1.睡虎地秦墓竹簡(1975年12月在湖北雲夢城關睡虎地發掘的12座戰國至秦代的墓葬)

    又稱《睡虎地秦簡》、《雲夢秦簡》,《睡虎地秦簡》的書法可以歸於自然演進的秦隸一類,也可歸入秦篆。從字形可以看出此簡文字中有相當數量的字形在減少了盤曲之後,同小篆的寫法大同小異;在筆意上略帶隸書意味,此簡冊中文字的橫畫,起筆重按、收筆輕提,已初具蠶頭燕尾的筆意。

    內文為墨書秦隸,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反映了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情況,其內容主要是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佔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2. 毛公鼎,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岐山縣,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內壁銘文32行,共497字,是迄今所知銘文最長的青銅器。其上銘文記載周宣王在位初期,欲振興朝政,遂命毛公處理國家大小事務,又命毛公一族擔任禁衛軍,保衛王家之冊命,並賞賜酒食、輿服、兵器等,是反映西周晚期歷史的重要史料。

    書法價值:

    毛公鼎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範之作,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典型風範和一種理性的審美趨尚,體勢顯示出大篆書體高度成熟的結字風貌,瘦勁修長,不促不懈,儀態萬千。章法縱橫寬鬆疏朗,錯落有致順乎自然而無做作,呈現出一派天真爛漫的藝術意趣。透過《毛公鼎》文字書寫的完美佈局,表現出西周晚期的文字書寫形成了具有純熟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的形式和規律。毛公鼎銘文的筆法圓潤精嚴,線條渾凝拙樸,用筆以中鋒裹毫為主。在具體操作中應是逆鋒而入,抽掣而行,提筆中含,鋒在畫中而至於收筆;其收筆未必筆筆中鋒,只是輕按筆鋒停止即可,即所謂“平出之法”。因而在臨寫時應特別注意表現出線條的渾厚、拙重與雄強之氣。但在表現輕重變化筆意時,不可有故作顫抖之筆,否則難以體現其真意而毫無生氣可言。所以毛公鼎為後人提供了很好的臨摹模版。

    3.散氏盤

    “散氏盤”是西周厲王時的青銅器銘,在清朝乾隆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拓本有13行,共375字。又稱夨人盤,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書價價值: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在體勢上,字型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出極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盤銘文用筆粗放豪獷,但並不粗野,而是凝重含蓄,朴茂豪邁。其線質是能將稚拙與老辣、恣肆與穩健、粗獷與內蘊極為完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它既不同於早期以時有肥厚用筆及點團來華飾其形,呈現出線與塊面的結合,也不同於其後的晚周金文刻意整飭,而是於不規整之中見其錯落搖曳之趣,給人以欹正相生、自由活潑的藝術美感。可以說散氏盤既凝重遒美,又不失瀟灑暢達。

    散氏盤的銘文作為西周晚期文字,在結構上呈現出蜾扁的風格特徵。在方整中含有圓意,就其單字而言無一不打破對稱、平正的慣例,不僅呈橫向的欹側之勢,而且變通常的右高左低為左高右低,字勢向右下傾斜。然姿態自然,變化莫測,字間呼應,隨勢生髮,字形開張,妙趣橫生。在朴茂厚重之中,又新增些雄強的意蘊,故而顯得博大、寬厚,讓人感到一種生氣的存在。同時,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產生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透過變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聯合起來,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氣象飄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杏花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