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劉磚家

    春秋時期的女性各具特點,個性鮮明。有的貌美如花,天性放蕩,有的忠貞剛烈,誓死不屈,有的深明大義,助君成事。但是在那樣一個男權主義主導的社會里,女性地位很低,往往任人擺佈,沒有機會決定或者選擇自己的命運,殉情的也很少,或者根本談不上。春秋美女息夫人的死因有很多猜測,至今沒有定論。

    息夫人是春秋一大美女,生於陳國,原本是陳莊公之女,因嫁給息國(今河南息縣)國君,又稱息媯。說到這裡順便說說春秋時期女性的稱呼。那個時候女性地位很低,不像今天這樣有具體的姓名,所以稱呼的方式主要有:自己在家中的排行+國姓,如孟子、仲子;自己諡號+國姓如聲子,厲媯;丈夫諡號+國姓,如武姜、莊姜。息媯的稱呼屬於第三類。《左傳》記載:

    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従之。秋九月,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在息媯歸寧探親之時借道蔡國,沒想到卻被姐夫蔡侯糾纏戲弄。息侯聞知後與楚國設計報仇。楚文王藉機俘獲蔡侯,但是一向強勢的楚莊王也不會白白出力,心懷鬼胎。他早就聽說知息夫人年輕貌美,於是舉兵親征息國欲霸息夫人。息國上下頓時驚恐萬分,危難時刻,為了自己的親人息侯,也為了息國安寧,息夫人最終嫁入楚國,滿足了楚莊王的要求,做了楚夫人。息夫人進入楚宮三年,為楚文王生下了楚堵敖和楚成王兩個兒子。魯莊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去世,息夫人長子楚堵敖繼位。《左傳》記載:

    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

    魯莊公二十二年(前672年),楚堵敖想殺死自己的弟弟楚成王,結果反被楚成王所殺,因當時楚成王年幼,軍國大權落入楚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手中。子元因貪戀嫂嫂息夫人的美色,想盡辦法誘惑息夫人。於是他就在息夫人住所旁邊建立房子,每天唱歌跳舞。息夫人聽到後,哭著說:“先君讓人跳這個舞蹈,是用來演習戰備的。現在令尹不用於仇敵而用於一個寡婦的旁邊,這不是很奇怪嗎?”侍者告訴子元,子元才知羞愧,雖然如此,但是息夫人對他的誘惑仍然是巨大的。

    魯莊公三十年(前664年),子元變本加厲,公然挑逗息夫人。他的政治對手若敖氏因當場痛斥子元無道,結果被囚禁。兩個政治集團勢力矛盾爆發,若敖氏當機立斷,帥人怒殺子元,平息了持續八年的子元之亂。從此以後,息夫人隱居深宮,不問政事。關於她後來如何,史書沒有過多記載。唐朝詩人王維以《息夫人》為題,作詩一首:

    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詩中寫到:本是息國夫人的她委曲求全做了楚國夫人,楚王問她為什麼不說話?她答道:“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不能死,其又奚言!”表達詩人對在默默承受屈辱的息夫人的同情。到了清代,詩人鄧漢儀又息夫人作詩《題息夫人廟》:

    楚宮慵掃眉黛新,只自無言對暮春。

    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跟詩人王維表達了同樣的感情。

    美麗的息夫人早已經化作黃土,在歷史的長河裡煙消雲散,尋不見蹤影。但他就給後人的遐想卻始終沒有停止過。至於息夫人是否是殉情而亡,尚有待考證。為誰殉情?既然是是殉情,為何侍奉兩任丈夫長達數年。不管猜測如何,殉情的可能性比較小。

  • 2 # 夜話堂主

    生死之間的終極追問—息夫人

    息夫人,原是陳國國君的二女兒,媯姓,後嫁給息侯,所以又名息媯,一生的命運夾在三個男人,也是三個國君之間。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回陳國探親,路過蔡國,順便去探望為蔡侯夫人的姐姐,誰知蔡侯竟在接風的宴席上調戲息夫人。息夫人盛怒之下回到了息國,將此事告訴了息侯。息侯與楚文王密謀圖蔡,楚國出兵俘虜了蔡侯。蔡侯則設計報復息侯。他極力向楚王稱讚息夫人的美貌,好色的楚王以武力將息夫人搶去作為夫人,息侯被楚王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息侯岔鬱而死,息國自此滅亡。

    息媯的結局已不可考,關於她的記載歧異甚多。漢劉向《烈女傳》說,楚文王滅息,虜獲息君夫婦,息夫人自殺,息君亦自殺,是雙雙自盡的。漢陽民間傳說:一天,息夫人趁著文王出行打獵的機會,溜出宮外,與息侯見面,他們自知破鏡難圓,就雙雙殉情自殺了。後人在他們濺血之處遍植桃花,象徵鮮血遍地,並建桃花洞和桃花夫人廟紀念他們。楚人便以息夫人為桃茌夫人,立祠以祀。後人又升格封她為主宰桃花的女神。而《左傳》則說:楚文王滅息,以息媯歸己。傳說她因國亡夫死之痛,與楚文王三年不通言語:“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 。”後世多從此說。

    息夫人在歷史上享有的大名,主要是其在生與死、氣節與生命之間的兩難選擇,與古代文人頗有共鳴之處,所以眾多文人墨客、才子雅士紛紛詠歎不絕。詩人宋之問曾感嘆道:“可憐楚破息,腸斷息夫人;乃為泉下骨,不作楚王嬪。楚王寵莫盛,息君情更親。情親怨生別,一朝俱殺身。”劉長卿的《過桃花夫人廟》:“寂寞應千歲,桃花想一枝。路人看古木,江月向空祠。”最有名的當屬杜牧《題桃花夫人廟》: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至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谷墜樓人。”和王維《息夫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

    中國文人追求的是生命之上的一種無論如何也無法撼動的東西:氣節,成為幾千年士子們文化價值的歸屬所在。他們前仆後繼、百折不撓、捍不畏死地去守衛著這種東西,殺頭抄家都在所不惜並以此為榮。

    但一個矛盾,困擾了中國文人幾千年:在生命之上,是氣節。如果生命本身消逝了,氣節又算是什麼?對死亡的個體而言,那種所謂的氣節意義已經消失,意義是留給後人的,而他本身,已經終止。

    清初人鄧漢儀,寫過一首《息夫人廟》:“楚宮慵掃黛眉新,只自無言對暮春。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前朝消亡的時候他僅僅28歲,沒有吃過明王朝的皇糧所以沒死(明亡盡節計程車大夫很多),他選擇了活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文天祥的,如果死亡只是那麼一點微茫的意義,那麼這死亡帶來的終結又代表著什麼呢?

    這是息夫人考慮的問題,這是“鄧漢儀們”考慮的問題。在歷史與時代面前,儒家諄諄勸導的那超越生命之上的東西,如果不足以撐起生命的重負,那麼個體的終結又有什麼意義?

    因此答案是隻能活著。因為,生命之上,一無所有。這就是息夫人的價值所在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淵起兵成功是因為李世明嗎?有沒有別人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