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寶海寶
-
2 # 股市蝦談
對於“人,對待弱者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教養”這個判定我覺得還不夠全面。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同樣的,如果我們要看一個人,要知道一個人的品行如何、有沒有教養,我們不一定非要經歷過了大風大浪,才能看懂他,而是可以透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就能準確的看懂他。
很多小事才更加能夠反應出一個人的真實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做一些小事情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憑著自己的習慣就完成了,毫無防備,此時的表現才是他真實的自己。透過這個我們也可以看出他的素質、以及教養。
弱者在他看來可能是完全沒有利用價值的,他可以毫無保留、任性的來對待。所以透過他對弱者的態度,我們是可以看出他的素質和教養來的。
-
3 # 霜霖雪雨
個人觀點不盡相同
下面來說說我的看法
做人要有一顆真心,才值得去交往,做人要有一顆善心,才可以去相處,對待弱者,也一定要心真,心善。
一個人重要的不是外表,是內心。最寶貴的不是身份,而是品行。外表再美,心不善,就是蛇蠍。身份再高,品不正,就是廢人。
做人錢財不如品行重要,利益不如善良重要,品行正,人人敬重,心善良,人人愛護,和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你也會成為君子,和心地善良的人做朋友,你也會成為好人。
常言道:做人留一線,日後號相見。其實能夠在生活當中碰到這些弱者的人,能夠做到包容他人的人,才能更好的去包容自己,包容生活。
所謂渡人,不過是面對生活的一種胸懷
生活中的不公平,能夠以一種包容的態度去接受,生活的不堪,也能夠做到看破不說破。
只要格局大的人才能夠做到寬容,原諒,才能夠在生活中真正的善待他人
-
4 # ZCs6853
觀點正確,,看現實,,有教養的人對待弱者會兇裡吧唧嗎?基本沒有,,反過來,凡是對弱者兇裡吧唧惡狠狠的。瞭解一下他的底細和之前的秉性。基本上都是沒有教養的人。
-
5 # 洪崖玫瑰
強與弱是個相對的概念,什麼是弱者?
對於富人來講,窮人就是“弱者”?對於健康人來講,殘疾人就是“弱者”?對於大人來講,孩子就是“弱者”?
我們幾千年來的習慣,總是把人和事要分個三六九等,形成“人上人,人下人”。
從人格上來講,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比如職業。
家裡的保姆。這是一份工作。她提供服務,你支付勞務報酬,並不是弱勢群體,不是舊時代的“下人”;
顯得髒累些的環衛工。這也是一份工作,他們也不是弱勢群體。
以平等之心去對待別人,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才是正解。
比如家庭。
家裡的孩子。孩子各方面自然比大人弱,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要付出耐心。你比他年長很多歲,這些功課對你來說,當然顯得很簡單。衝著小孩子咆哮的家長,是有點“以強凌弱”的意思。
家裡的老人。年紀大了,行動會遲緩,思維也開始跟不上,觀念也許會有點陳舊。陪伴老人的時候,同樣要付出耐心。誰都會老,能保證自己的老年狀態就比他們強?
以平等之心去換位思考一下,輔導作業時的親子關係會融洽很多,陪伴老人時的快樂感也會更多。
有些條件相對較差的地區,也許教育、生態各方面資源都不好。比如早先稱為“農民工”的群體,他們是相對意義上的“弱者”。請不要嫌棄他們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或者衣衫襤褸,你只是僥倖沒有投胎到苦寒地區。
人人都能真誠的懷有平等、仁愛之心,文明的腳步一定會加快程序。
-
6 # 山上有個湖
這句話說得非常精闢,我完全認同。弱者往往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都很低,因而在面對命運的不公平時,往往表現出無能為力,所以最容易受到人們有意無意的欺辱和忽視。沒有什麼規定要求人們必須同情他們,惟其如此,對弱者的同情便顯出了一個人的教養。
一、教養是長期教育薰陶的結果。透過教育,人們認識到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只有不分貧富、貴賤、尊卑,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處,才能形成合力,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同時每個人才能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否則便可能引起兩極分化和社會矛盾,甚至釀成不良後果。人在這種理性認識的指導下,對於弱者,就會從內心產生一種尊重、關心和幫助的情懷。
二、教養是個人素質的自然流露。人的教養屬於文化的範疇,而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無需監督和強制卻能自然表現出來,因為它已經內化為人的本性,就象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那樣,是內心的一種需要。它對弱者的同情沒有任何個人功利的動機和目的,也不屈從於任何權勢,更不是為了作秀或完成某個任務。
三、教養是對所有生命的悲憫之心。所有生命的存在都需要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身心受到各種各樣的摧殘,付出各種各樣的代價,而最終的結局是不可避免的死亡。這樣的過程和結局,便容易引起人們的悲嘆、同情,而對於弱者,因為其命運更加坎坷和曲折,所以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悲嘆和同情。
四、教養是換位思考的同理心。一個有教養的人凡事總能設身處地替別人作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與對方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無關,而且越是弱者,他對對方作想得越是周密、細緻,因為弱者往往經不起折騰,稍有疏忽,就會酷成意想不到的不良後果。
五、教養是對彼岸世界的敬畏。人對世界的認識總是有限的,彼岸世界是否存在也許永遠沒有終極答案。這就給宗教留下了產生和存在的空間,而對彼岸世界的敬畏實質上就是一種宗教意識。宗教意識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強調善良和仁慈,這對弱者來講,意義和作用無疑是正面和積極的。
六、教養是自我心理健康的保證。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是心理平衡。有道是,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有的人雖然耀武揚威,恃強凌弱,但內心深處也因此常常受到良心的拷問,而感到無比煎熬,甚至擔驚受怕,疑神疑鬼。這在客觀上也促使人們善待他人,尤其是弱者。
七、教養是對人性陰暗面的剋制。人性的弱點是多方面的,比如自私自利,明哲保身,集體無意識等等。一個有教養的人往往能夠將自己的慾望剋制在不影響和傷害他人利益的範圍內,而對待弱者,更不會為了彰顯自己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優越地位而隨意欺辱他們。
總之,對弱者的同情是建設一個文明社會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每個社會成員教養水平的標杆。
回覆列表
很多時候,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就是看他會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懂不懂得換位思考。
馬·阿諾德曾說過,要想有教養,就要去了解全世界都在談論和思索的最美好的東西。
一個人真正的教養,藏在他對弱者的態度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