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李鼎銘,出身農家,曾從事教育事業十餘年,並開辦醫館,治病救人,群眾頗多讚譽。1941年夏,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先後當選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邊區政府副主席。同年,在邊區參議會二屆會上提出“精兵簡政”議案,受大多數議員尤其是毛澤東的大力支援。1941年底,他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舉家遷住延安,與毛澤東、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47年12月11日,李鼎銘因患腦溢血癥在米脂縣楊家溝不幸逝世。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李鼎銘,出身農家,曾從事教育事業十餘年,並開辦醫館,治病救人,群眾頗多讚譽。1941年夏,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先後當選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議長、邊區政府副主席。同年,在邊區參議會二屆會上提出“精兵簡政”議案,受大多數議員尤其是毛澤東的大力支援。1941年底,他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舉家遷住延安,與毛澤東、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47年12月11日,李鼎銘因患腦溢血癥在米脂縣楊家溝不幸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