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行凌波
-
2 # 冬十八日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
這兩位偉大的詩人,一位是從天上下凡的謫仙人;一位是在地上無奈漂泊的少陵野老。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來的天才詩人,他的詩歌是盛唐氣象的寫照,他的風采可以充分體現出盛唐士人的精神風貌。
李白有著非凡的自負自信,狂傲的獨立人格,豪放灑脫的氣度。要喜歡上李白很簡單,一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或是一句“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便已足夠。
喜歡李白,喜歡的是他詩歌中表現出的人格力量和個性魅力。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凌然風骨,那與自然冥一的瀟灑風神,吸引了不知多少人。這其中也有我們的詩聖杜甫大大,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杜甫說到:“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又在《飲中八仙歌》中說到“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是盛唐的見證者,杜甫便是盛唐轉衰的親歷者。從盛唐到中唐,這一時代的巨大轉變是由偉大詩人杜甫銜接的。詩句中盛唐濃烈的理想色彩和浪漫主義消退,人間現實中的艱辛開始出現,就像一夜之間突然長大,品嚐世間艱辛後,悄悄送走了少年情懷。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他的詩不只提供了史實,更提供了比事件更為廣闊、具體和生動的生活畫面,寫出一個人,一個家庭的遭遇,寫出他們內心的悲痛,同時給予那些戰亂中的貧困生民無限的同情。
《無家別》“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詩中這位沒有辦法奉養母親,甚至都不能把母親好好安葬的兵士是多少貧困百姓的的縮影啊!
杜甫能看到這些,卻不能改變這些,他的內心無疑是痛苦的,所以他便將它們都寫下來,帶著深沉的憂思和希望。他用緩慢的,深沉的,低迴起伏的悲愴喊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的美好期望。
杜甫始終是一位繫念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詩人,他的詩中可以感受到與屈原相似的憂國憂民的至誠,和司馬遷一般的實錄精神。他的思想情操,歷千年而不衰,他的人格也會一直被人敬仰。
兩位詩人一個代表了理想的浪漫美好,一個代表了現世的真實思慮。這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選擇,兩位偉大詩人都喜歡,難以割捨任何一個。
回覆列表
在唐朝詩歌的高峰之上,站著兩個巨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很難說最喜歡哪一位,因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有不同的感悟和領會,自然對二位大詩人也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和認識,具體說就是:少年慕太白,風流傳百代。中年敬子美,家國掛胸懷。
青年時期,最喜歡的的詩人是李白,因為他是“詩仙”,因為在中國詩歌文化的燦爛星河中,李白是最耀眼的一顆星辰,從他誕生到如今,從來都在舞臺的中心,從來都是歷朝歷代聚光燈的焦點,從來都是被廟堂之上、江湖之遠的普羅大眾認為是神仙一般的存在。他生性傲嬌輕狂、豪放不羈、自命不凡,自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他愛背把破寶劍,做著行俠仗義的武俠夢,牛皮吹的烏泱烏泱的,“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他還喜歡尋訪問道、尋找靈丹妙藥,但最愛的還是喝酒,“兩人對酌山花飛,一杯一杯復一杯”,還有個當高官的老頭為他“金龜換酒”,給他起個綽號叫“謫仙人”,少年至此,夫復何求。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杜甫語),既然是無敵,當然是數一數二,我覺得李白的詩在浪漫主義的詩歌中能拔得頭籌,李白瀟灑放浪,飄飄欲仙,其詩歌的最重要特徵就是豪放、飄逸、靈秀、瀟灑、想象瑰麗、超凡脫俗、充滿仙氣。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際諸因素外,其採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體裁結構也是形成他豪放飄逸風格的重要原因。善於憑藉想象,以主觀表現客觀是其浪漫主義藝術手法的重要特徵,幾乎篇篇有瑰麗和超凡的想象,甚至有的通篇運用多種多樣的幻境和想象,現實事物、自然景觀、神話傳說、歷史典故、夢中幻境,在其作品中交錯出現,無不成為他想象的介質和媒體。藉助想象,超越時空,將現實與夢境、仙境,把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交織一起,再現客觀現實。他筆下的形象不是客觀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內心主觀世界的外化,藝術的真實。這就顯然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而是“外星人”或者神仙一類的人物才能做到的,由此可見,詩仙稱號名至實歸,絕非浪得虛名。“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當你讀這樣的句子時,怎能不血脈賁張,豪氣萬丈?“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種出奇的想象,凡夫俗子們搔破頭皮也是想不出來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這種雄闊高遠的境界,睥睨天下的視野,大概只有神仙才有。
人到中年,更喜歡杜甫的詩。杜甫被後人稱作“詩聖”,是為蒼生立命的儒家聖人,生於大唐盛極而衰的時代,國家不幸詩家幸,釀成了他那種沉鬱蒼涼的風格,和悲天憫人的精神情結。“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讀老杜的詩難得輕鬆,總能感受那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情緒,因為他深受孔孟思想影響,有著儒家人物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施仁政”的強烈的家國情懷。人到中年,大都在官場、職場、事業上奮鬥,多讀杜詩多一分人本主義精神,多一種責任擔當的情懷。從藝術角度看,老杜的詩格律森嚴、煉字精到、沉鬱頓挫,“語不驚人誓不休”,可以說是中國詩歌史上格律詩第一人,完全當得起一個“聖”字。比如下面這首《登高》,氣韻沉雄、橫絕千古,被後人譽為自古七律第一。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行文至此,引用唐朝詩人韓愈的兩句詩作為結尾,也是對李杜二位偉大詩人的禮讚和敬仰!
“李杜文章在,
光焰萬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