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步步為營007

    三國時期的魏延,好好的將軍不做偏要造反,還沒造反時就被諸葛亮算到了,造反時僅有的心腹還是諸葛亮的臥底,等到對方激其時,對方讓魏延喊“誰敢殺我”時,被斬落於馬下,造反了還廢什麼話,防備之心還是不強,這是個插曲。 重點說下典型的不作死就不會死的人--李自成。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從陝西打到河北張家口,這時的崇禎皇帝百般無奈,封鎮守遼東的大將吳三桂為平西伯,揮師南下,進京勤王。可是剛出了山海關沒多遠,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皇帝上吊殉國,吳返回山海關。接著吳三桂準備進京拜見新皇李自成,李自成收到信很高興。吳三桂回京途中遇到了逃回的家人,問家裡怎麼樣,說被抄家了。吳說沒事的,我回去就好了,接著問其父親怎麼樣,說被關押了,吳說沒事的,我回去就會放的,最後問夫人陳圓圓怎麼樣,說被闖王搶走了。吳三桂怒火中燒:父親被關進大牢,小老婆被搶走,大丈夫不能保護家小,有何面目苟活世上,於是帶領五萬精銳鐵騎投靠了大清,後來在北京做了一個多月皇帝的李自成在吳三桂及大清的包圍下,兵敗自殺。李自成帶領起義軍經過數十年的戰鬥,已經佔領了大片江山,已經當上了皇帝,卻因為驕傲自滿,在北京燒殺搶奪,更可氣的是吳三桂在已經投降的情況下李自成還關押了手握數萬大軍將領吳三桂的父親,搶了他的老婆,少了一個朋友,多了一幫敵人,北京城丟了,大軍被打垮了,到手的皇帝寶座沒了,自己也自殺了。可謂不作死就不會死。

  • 2 # 小呆歷史觀

    中國古代的沙場風雲裡,最吸引眼球的,常是其中的謀略智慧。好些歷史鐵粉們,都是恨不得掰碎了研究,多年如一日從中找經驗。不過,與這些智慧一樣值得銘記的,更有古代戰場上,一些叫人痛惜到無語的“蠢操作”。比如下面這三場戰爭,都是在勝利手到擒來的大好局面下,突然以蠢到讓人窒息的操作,不但白白放走了煮熟鴨子,更把勝利在望變成悲催慘敗,王朝的命運興衰,也因此被貽害。其中的痛惜教訓,自然超越戰場範疇——讀懂其中的蠢,才能深味戰爭的智慧。

    在後世的軍事家看來,李泌的這一番籌謀,含金量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李泌看來平叛只是小目標,更重要的是變法改革,重整軍隊,把這場唐朝衰敗的起點變成再度復興的起點。

    一套戰略確實立竿見影,戰果斐然,這麼下去不用兩年就能勝利。唐肅宗看到這個局面異常興奮,作為不通軍事的皇帝,唐肅宗幻想著自己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模樣,於是一頓亂指揮:命令軍隊直接攻打長安,要贏就大大方方的贏,別搞什麼陰謀詭計。叛軍憑著長安城高牆厚守住了進攻,大唐最後的精銳部隊也都被磨光,接著吐蕃入侵,大唐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徹底的走向了衰敗。衝動是魔鬼,唐肅宗的盲目興奮徹底葬送了唐王朝。

    元朝末年,當時的元順帝殊死一搏,他籌集兵力多達百萬,準備進攻高郵。這時候張士誠的處境就非常危險了。張士誠此時根本沒有可以抵擋這麼軍隊的實力。如果能夠拿下高郵,元朝可能還會在挺幾年。

    可是就在元順帝以為躺贏的時候,元朝內部發生了矛盾,元朝各路大臣詆譭中傷,元順帝失去了耐心,直接將當時的宰相脫脫給正法了。群龍無首的元朝百萬精銳瞬間土崩瓦解,張士誠得以轉危為安。

    遼瀋之戰(明朝),明末黨爭加劇,朝堂上蠢材扎堆,戰場上的“蠢操作”也是常見,後人熟悉的“松錦之戰”“潼關之戰”,都是蠢到冒煙的典型。但要論對明亡清興影響最大的一次,卻當屬天啟元年三月(1621),明朝與後金的遼瀋之戰。雖說好些歷史愛好者都津津樂道,爆發在之前萬曆晚期的薩爾滸之戰,是“明亡清興”的關鍵一戰。但是,在天啟元年遼瀋之戰爆發前,努爾哈赤的後金八旗,卻正陷在泥潭裡。

    因為此時的努爾哈赤,雖說勝仗不少,但遼陽瀋陽這兩大堅城,依然還在明朝手裡。人少地盤小的努爾哈赤,戰爭潛力本就有限。薩爾滸之戰吃血虧的萬曆皇帝,也給遼東前線換來個明白人:新任遼東經略熊廷弼。

  • 3 # 九州錚史

    古往今來,戰爭史上主動作死的案例有很多,在此,筆者主要想和大家侃侃在戰略層面主動作死的典型案例。

    戰略上主動“作死”的案例,筆者認為當屬“吳越爭雄”、“楚漢爭霸”中吳王夫差和西楚霸王項羽的事蹟最為典型。究其原因,均是最高統帥者驕傲自大、忠言不進、養虎遺患而致戰略上走到最後滿盤盡輸的悲慘局面。

    一、吳王夫差戰略作死案例

    相信大家對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典故都熟稔於胸,具體相殺、反殺的歷程不用再過多筆墨贅述。一句話即可勾勒,正如蒲松齡詩曰: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而在此案例中另一個主角,也就是吳王夫差,當時吳國經過闔閭和夫差兩朝的圖治,國立逐漸鼎盛,一戰便將越國打趴,俘虜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夫差自此以為再無後顧之憂,甚至自大的認為吳國已可稱霸諸侯並四處出擊。於是在勾踐的卑微作態和西施美色麻痺之下,夫差盡然驕縱自滿、麻痺荒淫,不聽忠良語,反從伯嚭言,以至於放過了越王勾踐順利逃回越國,終而亡國。大詩人范成大有云:“縱敵稽山禍已胎,垂涎上國更荒哉。不知養虎自遺患,只道求魚無後災。夢見梧桐生後圃,眼看麋鹿上高臺。千齡只有忠臣恨,化作濤江雪浪堆。

    筆者言:戰略上的原則性錯誤其實就是主動作死的掘墓鏟。

     

    二、西楚霸王項羽戰略作死案例

    楚漢爭霸這個典故也是家喻戶曉、廣為流傳的歷史事例。要說楚霸王的主動作死、痛失好局的話,還得從他對劉邦的優柔寡斷、心存僥倖方面來理解。

    項羽和劉邦二人性格特點差別甚大,劉邦生性灑脫,和言善目,善於廣納博眾。項羽一喝,人馬辟易,不怒自思。項羽個性,韓信有過一番評論:項羽發怒的時候,“千人皆廢”,但他不能用人,是為匹夫之勇;項羽又有另一面,有時待人恭敬慈愛,說話溫和,“言語嘔嘔”,有時還很有同情心,給疾病的人分飲食,但是對有功應封的人卻又行賞不決,是為婦人之仁。

    在楚漢相爭期間,項羽曾有幾次絕好的除去劉邦的機會但他卻屢屢失之交臂,最典型的當數“鴻門寡”上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范增的百般籌謀,也耐不住項羽的自滿和猶豫,本可關門擒賊一招便可以在戰略上掃清隱患和最大潛在對手的威脅而奠定戰局和國勢,卻優柔難決,放虎歸山,以致最後四面楚歌,垓下兵敗,徹底畫上句號,可悲、可惜、可嘆。

    筆者雲:俗話講,不作死、不會死。上述兩個典型案例,我們可以從中悟道:戰略層面的決策務必高屋建瓴、慎之又慎,要有高格局,胸中有大仁,而非婦人之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胡學習兩個月能學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