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意如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點小錯誤,陳奇所注《論語》應該是刊行了,只是沒有流傳而已。

    說到這裡就應該提到一個人——遊雅。在《魏書·卷八十四·列傳七十二》陳奇列傳中,提到這樣一句話:

    雅謂允有私於奇,曰:“君寧黨小人也!”乃取奇所注《論語》、《孝經》焚於坑內。

    簡單點說,就是遊雅因為生氣,把陳奇所注的《論語》和《孝經》都燒了,所以才導致後來沒有流傳,而這其中的恩怨糾葛在《魏書·卷八十四·列傳七十二》陳奇列傳中都有記載,有古文功底的朋友,建議翻看中華書局出的《魏書》便可詳細瞭解。

    這裡我簡單解釋一下,有不準確的地方還請大家指正。

    首先我先簡單說一下三個人——遊雅、高允、陳奇。這些在網路上基本可以搜到,我就簡單說一下。

    遊雅 ,字伯度,是北魏時期聞名天下的“任縣三遊”之一,其他兩個人是遊明根和遊肇。遊雅文才出眾,今僅存《論高允》與《上皇太子疏,請罪人徙邊》載入《魏書·邢罰志》。遊雅影響了當時的文學,更重要對當時朝政律制改革起作較大作用。但是這個人心胸有點狹窄,因為嫉妒害死陳奇。

    高允,字伯恭,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著名文學家,主要生平事蹟記錄在《魏書·卷四十八·列傳三十六》高允列傳中,是一個耿直忠厚的人。

    陳奇,字修齊,北魏經學家。博學廣聞,精通典籍,但是性情剛烈,與俗不群,註解了《孝經》和《論語》。

    現在開始講故事:話說當年遊雅當了一個叫“秘書監”的官,相當於現在國家圖書館的館長,平時負責管理國家藏書和編撰、校隊的工作。遊雅聽說陳奇比較有才,熟讀五經,所以就請陳奇出來做官。但是陳奇這個人有點恃才傲物,經常挑以前學者的毛病。遊雅作為陳奇的頂頭上司,比較喜歡稱讚馬融和鄭玄(這兩個人是漢代經學大儒)的學問,但是陳奇卻當著遊雅的面,說馬融和鄭玄的問題,搞得遊雅很沒面子。關鍵是陳奇不是一次兩次這樣做,心胸狹小的遊雅就記仇了,處處給陳奇穿小鞋,慢慢的也就不重用陳奇了,安排他做一些雜活。

    這時候高允出現了,高允比較耿直忠厚,覺得陳奇的才能放在瑣碎的小事上屈才了,於是跑去向遊雅求情。但是遊雅覺得高允和陳奇是一夥的,罵了高允一頓,把陳奇注的《孝經》和《論語》燒了。陳奇那火爆脾氣知道了這件事之後,就跑去找遊雅理論,大概就是“你又不是窮的沒柴燒,為啥要燒我的書”之類的。新中國第一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老先生還寫過一副對聯——“遊雅不乏薪乃然論語,謝僑雖無食肎質班書。” 說的就是遊雅燒陳奇書的事情。

    再後來,陳奇氣憤不過,就批評遊雅的學術得失。兩個文人的爭鬥達到白熱化。遊雅就告陳奇誹謗,在當時誹謗罪是要滅門的。雖然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陳奇是冤枉的,但還是拯救他。最後,陳奇一家子都被處死了,陳奇注的《論語》也就跟著沒了。

    故事的結局難免讓人惋惜,但是不管是故事中的正反派都有很多我們值得反思的地方。想到曹丕在《典論論文》開篇第一句就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 2 # 那邊仍是孤獨

    陳奇之死及其所注《論語》沒有流行於後世,原因有二。一是當時民族矛盾暗流湧動,其言行危及鮮卑政權統治,這是最主要的根本原因;二是個人性格耿直,遭小人構陷,這是次要的表面原因。

    西晉末年,漢族大姓大部分南遷,但也有一部分留在了北方。受到北魏政權的重用。北魏鮮卑政權儘管採取借鑑漢制,重用漢人的政策,但目的不是促進民族平等融合,而是為了鞏固鮮卑族政權,加強對漢族的統治控制。這就致使民族隔閡和民族矛盾一直存在,這種鬥爭甚至非常血腥。一旦這些漢族士大夫有了危及鮮卑政權自的言行,自然會被殘酷地禁言滅門。

    北魏政權崇尚儒學,多次找人對儒家經典進行詮釋註解,目的是為了證明政權的正統性,合法性,是為了鞏固鮮卑族的統治,所以要求在對儒家經典的詮釋上,必然要貫穿這種意志。否則只有死路一條。崔浩之死與陳奇之死,可以說都死在了註解儒家經典這上面。

    北魏時期“胡人漢服”

    《魏書》中說“(陳)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未能行於世,其義多異鄭玄,往往與司徒崔浩同”。這句話說明了陳奇對《論語》等儒家經典的註解,觀點和崔浩是基本相同的。我們通過了解崔浩的儒家治世的思想觀念,就可以知道陳奇所註解的儒家經典的大義了。也就明白他們為什麼會被殺了。

    崔浩“論五等郡縣之是非”,“乃著書二十餘篇,上推太初,下盡秦漢之變弊之道,大旨先以復五等為本”。意思就是秦朝建立的郡縣制,弊端太多,不如恢復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制,分封諸候,建立諸候國。隨後“大整流品,明辨姓族”,意思就是辨別大族名土,提高大族的地位勢力。這也就為大族成為諸候作為基礎。

    北魏時期“漢人胡食”

    且不論“郡縣制”與“分封制”的優劣。分封諸候勢必削弱中央皇權統治;而大族中漢族居多,提高大族勢力必然增大漢族勢力,削弱鮮卑族勢力。鮮卑族統治者又不是傻子,豈能容得下這種言論。

    陳奇也是如此。至於個人性格修養,小人構陷,以及其它罪名等等,不過是藉口或時勢使然。不能為統治者所用,自然被殺;著作沒有“時代特色”,不合時宜,危及統治者利益,自然被封殺而不能流行於世。

  • 3 # 五花肉wd

    (文/五花肉)

    關於陳奇所注《論語》為何沒有能夠刊行於世,個人瞭解了下感覺因為人際關係不合,而導致他人懷恨在心。

    大概說一下事情的概況,陳奇是北魏一名學者,飽讀詩書文學素養很,此前已有人注《論語》,但他覺得不甚通達解意,便重注。當時朝堂上的許多人覺得陳奇注的不錯,特別是遊雅,邀請陳奇進京交流甚至想讓陳奇做官。誰知多次交談中兩人出現分歧,遊雅盛讚馬融、鄭玄註解,陳奇本就不喜二人所注,加之他性格固執執拗,便因此漸漸和遊雅有了分歧。

    遊雅也是個小心眼的人,便開始對陳奇懷恨在心,官職也不給他了,甚至把陳奇所注《論語》《易經》焚燒掉。後來也是因為遊雅游說,導致陳奇被抓入獄,最後蒙冤而死。

    一個多才的人就這樣被封建勢力扼殺了,甚是惋惜啊!也因此導致陳奇所注《論語》未能傳世,不過他所注與司徒崔浩釋意類似。大家想要了解陳奇,可以讀下《魏書》,會有相關記載,另外《北朝史解讀》也可以。

  • 4 #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論語》的核心內容就是”子“字的造字法和會意的內容。《五經解》中說:” 其失也,賊!“ 意思是:如果 解釋《論語》的人不知道”子”字的造字法和會意,那麼,他就是小人、騙子!按照這個標準,中國有多如牛毛的文化騙子,這些騙子文化對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衝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立和公辦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