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951249073

    中國現已發現的屬於有原始陶器而無磨製石器的典型遺址有湖南省道縣玉蟾巖(蛤蟆洞),甘肅省慶陽縣教子川十里坡等數個地點,河北省陽原縣於家溝下部文化層的第2層等。

    上述三個遺址,總的文化特徵相同,即陶器和打製石器共存,均無磨製石器。但在地域分佈、具體文化特徵及經濟生活上,又有明顯的差別:玉蟾巖(蛤蟆洞)遺址分佈於南嶺北麓,屬溼熱的中亞熱帶南部氣候,其文化遺存是陶器和大型的打製石器伴出,人們的經濟生活以採集、狩獵經濟為主,無性繁殖的根莖果類作物的栽培已經開始,水稻的栽培可能處在萌芽時期;慶陽地區的幾個地點,地處南溫帶北部,氣候溫暖偏乾涼,其文化遺存出地於晚更新世地層中,屬同一時期的地層中出土大型的打製石器,農業未產生;於家溝遺址位於幹寒的中溫帶南部,遺址下部文化堆積的第2層陶器和細石器共存,人們的經濟生活是狩獵經濟為主(細石器是為狩獵經濟服務的,遺址中出地的動物骨骼以作為狩獵物件的食草動物的羚羊為主),不見農業經濟的痕跡。 現已發現的有陶器和少量磨製石器的遺址,華北地區有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陽原縣於家溝(下部文化堆積的第1層),華南地區有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廣西自治區柳州大龍潭鯉魚嘴(第1期文化),廣東省英德市牛欄洞(第3期文化)等遺址。

    上述幾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除文化遺存均有少量陶器和少量磨製石器為其共同特徵外,在其分佈地域、經濟生活、文化特徵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區別。河北省陽原縣於家溝遺址下部文化堆積的第1層,雖有磨光石器,但石器的主體是細石器,反映其經濟在生活的主體是狩獵經濟,農業經濟或許剛剛開始。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與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1)都有少量原始陶器;

    (2)磨製石器中除仙人洞的穿孔石器可能是套在挖掘棒上作農具外,其餘磨製石器都不屬農業生產工具。 中國現已發現的只有少量區域性磨製石器而無陶器的遺址主要有廣東省陽春縣獨石仔(上文化層)、封開縣黃岩洞,廣西自治區柳州白蓮洞(第2期文化)等。

    獨石仔、黃岩洞和白蓮洞三個遺址均位於南嶺以南區,地處南亞熱帶的溼潤區,並都屬洞穴遺址。獨石仔上層文化、黃岩洞文化、白蓮洞第2期文化,其文化遺存的共同特徵是,文化遺存中均無陶器打製石器均以用作農業工具的砍砸器為主,都有一定數量的磨製石器,其中包括很少量的刃部磨光的石斧。

    其文化遺存的年代為距今14,000~10,000年,時值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亦即末次冰期結束後的時期,這時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產生,在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水平達到能開始栽培農作物時,農業也就首先在華南地區萌芽了。石器中大量砍砸器和少量刃部磨光石斧的出現,則標誌著砍倒、曬乾、燒光的“火耕農業”的產生。在這一時期屬於禾本科農作物的水稻還不可能種植,栽培作物可能屬於無性繁殖的根莖果類,即園藝性作物。獨石仔上層文化、黃岩洞文化和白蓮洞第二期文化,應歸屬“前陶新石器文化”或稱“無陶新石器文化”。 傳統的觀點將製陶業、農業、家畜飼養業和磨製石器製造業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時代開端的標誌。

    中國及西亞近幾十年來的考古資料證明,上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四要素不一定是同時產生的。上述第一種型別,只有打製石器和陶器共存,而無磨製石器,說明在一些地區陶器產生的時間早於磨製石器。第三種類型,只有少量刃部磨光石器而無陶器亦即在一些地區磨製石器的出現早於陶器,這種“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稱“無陶新石器時代”)遺址,在西亞和中國都有發現。第一種型別中的甘肅省慶陽地區的幾個地點,其年代在距今25,000~1,6000年,尚處在末次冰期中,缺乏農業產生的氣候條件,農業還不可能產生,河北省陽原縣於家溝下部文化堆積的第2層,陶器和細石器共存,既無磨製的農業工具,又無可用於“火耕農業”的大型砍伐器,也缺乏農業產生的氣候和生態環境,農業不可能產生,從氣候、生態環境,並結合近50年考古發掘資料來考察,中國的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南地區農業產生的較早,北方沙漠草原地區農業出現較晚,這就是說各個不同地區農業產生的時間是不相同的。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氣候、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各個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就會使農業、家畜飼養業、製陶業和石器的磨製技術在各地產生的時間各不相同。一個遺址或某一個遺址某一期文化是否進入新石器時期,不能用農業、家畜飼養業、製陶業和磨製石器這四要素一同去衡量,亦即四要素同進具備即新石器時代,否則就為舊石器時代。無陶新石器時代文化或稱前陶新石器文化,無磨製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均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兩種型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秋瓷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