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丶圍爐
-
2 # 讀曾國藩
因為曹操與劉備的戲份多,是主演,都是男一號。
所以這樣理解也是可以,大處是興衰,小處就是表演。
-
3 # 快樂密碼兄弟
首先一點,演義不可作為史實來看,演義本是小說。歷史小說,是描寫歷史題材的小說。它既不是歷史教科書,也不是脫離史實的創作,而是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因而它的生命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對歷史小說,歷來評論者的意見不一。但總的說,無外乎兩種,或說過於拘泥史實,缺乏藝術創造;或說離開史實太遠,違反歷史真實。對《三國演義》一書,也有不同的評價。有人認為它“拘守歷史的故事太嚴,而想象力太少,創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歷史,而沒有文學的價值”。與此相反,有人卻說《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絕大多數不符合歷史事實。有些只是傳說,或作者的創造,在正史中無記載。所以我們也在一些問題上對羅貫中的創作進行批判,也算提出一些不同意見、
-
4 # 張春龍
只有透過曹操和劉備的表演,才能寫出漢朝的衰亡。曹操表演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結果誰也令不了,大一統漢朝反而在血戰中一分為三,而起書名為《三國演義》。劉備表演的是所謂漢室正統後代,以其忠於漢朝而妄想振興漢室,結果漢室未振興,自已卻奄奄一息託孤於白帝城後,嗚呼哀哉見閻王了。從這兩人的表演再加上孫權的表演,就成全了羅貫中寫成《三國演義》,併成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
-
5 # 科普理論常識
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普遍認為最重的一條。也就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並非歷史書,不注重寫實,這是羅貫中本來創作事就既定的,無法改變的。興衰固然是歷史翻滾導致的,而小說並不以歷史為主,歷史只是編寫《三國演義》的背景。而且《三國演義》本就偏於刻畫劉備為正統血脈,實際上劉備並不為正統,而曹操被刻畫為梟雄也是小說兩人物的襯托。
其二,羅貫中的原本《三國演義》已經失傳,現在的通行本是明末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改編本,據說是從二百四十回版本改成的。毛家父子和著名的怪物金聖嘆同時彼此還有不少聯絡,受金聖嘆批《水滸傳》的啟發和誘惑,毛氏父子開始改編、註釋和評論《三國演義》,過程十分艱苦。由於有金聖嘆糊里糊塗死於秀才造反的教訓,所以毛批三國很有特色,就是在絲毫不觸犯清朝國家利益的前提下,拼了老命去實現自己的正統夢。經過頗具匠心的改造,終於把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蜀漢樹立成最強大的國家,把劉備和諸葛亮作為唯一的典型的正面人物來強化。在大家嘴裡最喜歡也是最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是空穴來風沒有確鑿的根據的,例如:“三顧茅廬”、“群英會”、“借東風”、“空城計”、“千里走單騎”、“長坂坡”、“華容道”,等等,這些後來為民間百說不厭、百演不衰的段子絕大部分是創作的,其流傳至今的廣度和深度可見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筆下功力。
-
6 # 心愛大自然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三大小說之一,寫小說就得有頭有尾,為什麼作家寫的是三國演義興衰吏,到最後確成了劉備和曹操的表演呢,是因為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別的小國家在小說的中間就滅亡了,到最後只有劉備和曹操這兩王侯再爭奪天下,所以最後只能有劉備曹操可表演了!
-
7 # 夢想與倪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三國演義》的內容之豐富,不是簡單的說成是劉備和曹操的表演。
《三國演義》的主線是劉備和曹操的對抗,但同時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風采各異的英雄人物。其中的風景描述詩文場景,也是非常豐富引人入勝。可以說,《三國演義》在文學,歷史,軍事等方面對後世影響都很深遠。
-
8 # 民生民情
因為透過劉備曹操的戰爭即對“擁劉”派的讚揚卻有較深的意義:一是把蜀漢作為漢族的象徵,擁護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也就是擁護漢族政權;二是闡明關羽、張飛、趙雲和孔明等“擁劉”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覺的,他們之忠於劉備,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救國救民;誰要是違背這個目標,他們便反對誰,甚至與之勢不兩立,如張飛疑關羽違背結義的宗旨便視之如仇,趙雲從國家利益出發反對劉備伐吳,等等。“擁劉”派之被肯定,是因他們忠於民族,忠於國家,忠於人民。
從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擁劉反曹”思想傾向是進步的,它不僅判明瞭劉備、曹操的是非,且反映了王道與霸道,即仁政與暴政的鬥爭,而歸根到底,是暗示著人心思漢,希望早日擺脫異族的黑暗統治,恢復漢族政權。羅貫中生長元末,他創作《三國演義》,宣揚“擁劉反曹”,實是戀宋而反元;而在羅貫中之後的三百餘年,生於明末長於清朝的毛宗崗,他在修訂和評點《三國演義》時,更突出“擁劉反曹”,實是思明而排清。羅毛兩公雖生不同時,但處境頗同,故心有靈犀一點通,集中體現了其同時代廣大人民的理想、感情、願望和要求。
正統思想是封建時代的一種思想意識。在封建社會里,由於時代的侷限,生產力低下。科學不昌明,人們對自然界瞭解不多,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總認為冥冥之中有個主宰者,只能“聽天由命”;故每當遭逢亂世,人們總希望有個“真命天子”出世,給他們帶來“雨露”和“Sunny”。歷代創業主為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往往製造種種神話。宣傳自己是“真命天子”,天下是他一家的,並應傳之萬世,用以懾服和欺騙人民,使人民服服貼貼地受他們的統治和剝削。無疑,宣傳這種正統思想是十分反動的。可是,封建社會的農民為反對“無道昏君”,也利用正統思想舉行擁護“真命天子”的起義。而《三國演義》宣傳正統思想和封建統治者宣揚正統思想,其目的是不同的,和起義農民利用正統思想也有所差別。作者提出劉備是“漢景帝中山靖王之後,應繼漢統”,這反映了作者還不能擺脫封建正統思想的束縛;但是,如果細加推敲,就可發現作者不過是利用其“合法性”來推崇劉備而已。何以見得?論正統莫過於桓、靈二帝和漢獻帝,而這些“龍子龍孫”在作者筆下都被否定:桓、靈二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造成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而漢獻帝只不過是軟弱無能之輩。至於漢室宗親劉表、劉璋,作者透過曹操之口,說前者“有名無實”,後者是“守戶之犬”(第二十一回)而劉備和漢室是遠親,是織草履出身的,為何作者唯獨推崇他?作者透過周倉之口,說出了他的真正意圖:“天下土地,唯有德者居之。”(第六十六回)這種“唯有德者居之”的主張,是符合人民的願望的。因此,不能籠統地把與正統思想有聯絡的都說成反動的。對於打著“正統”旗號的,要看其從事的活動是什麼,是反映人民的願望、有利於人民,還是出於封建統治者的欺騙併為其罪惡目的服務,才能得出結論:是進步抑或是反動。
回覆列表
因為劉備是黃式正統,再加上南宋時期的情景與劉曹的情景相似,所以在明朝也一樣尊奉黃室正統,所以作者不敢不這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