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岐黃叟

    謝邀。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白駒過隙。怎麼活法,卻大相徑庭:屈原以死鑑楚王,諸葛亮輔主鞠躬盡瘁,陶淵明不為鬥米折腰,聞天祥留取丹心照汗,楊靖宇為民族捨生取義……!布魯諾曾說:"一個沒有英雄的國家是可悲的",那麼我想說:"一個有了英雄而不懂得珍惜的國家也同樣可悲"。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在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英烈是我們民族的脊樑,國家的名片,也是流淌在我們和子孫後代血液裡的那一點鐵!

  • 2 # 霜寒雁客

    雖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兼收幷蓄,雜合百傢俱有很強生命力的文化,但最主要還是以儒釋道為主,而且儒家文化更是其中的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佛家講“空”,道家尚“無為”,但儒家的“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讀書人的崇高目標,併為之奮鬥。

    在數千年的歷史程序中,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戰爭年代,無數的仁人志士,名臣將相,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既是為了救民族於危亡,扶大廈之將傾,也是為了在有生之年“立身、立功、立言”,這樣將自己的英明傳之史冊,留取丹心照汗青。甚至歷朝皇帝因為怕自己的聲名有損,寫進史書,對一些諍臣絲毫不敢得罪,這無形當中對君權有很大的遏制作用,據說李世民生怕對自己的名聲有壞的事情言論傳之後世,就專門更改了《起居注》。所以說中國古代無論販夫走卒,還是帝王將相,對自己的身後名是十分看重的,許多傑出人物為了給自己留一個身後名,不惜拼掉身家性命也義無反顧。

  • 3 # 書心娛樂

    身後名即是死去之後流傳到後代的名聲。

    我就談談身後名對社會的重要性吧,從這裡面也許能看出身後名值不值得被看中。

    在古代中國王朝設有史官一職,一開始史官的位置乃是世襲的,他們的任務就是記錄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帝皇的生平事蹟。

    正因為顧慮到了這一點,所以那時的人們對於自身處事是十分謹慎的,崔杼那樣直接弒君的人極其罕見。同時他也限制了帝王的處事之道,讓君王對於自己的政治手段有了更加溫柔的舉措。

    正是因為害怕自己的名聲死後變臭,很多人都能克己復禮,作之不止。

    社會也因此更加安定。

    在當今社會,多重價值觀衝擊下,人們其實已經不是很看重自己的身後名了,他們很多舉止也不再顧慮到他人。

    所以經常有人會感嘆人心不古。

    所以身後名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看重身後名的社會相對而言會更井然有序。

    當然,過度看中身後名也會導致思想上的僵化,人們都循著死理,必然會導致未來無路可走。

    綜上,我的判斷是身後名是值得被看重的,但看重的程度仍需把量好。

  • 4 # 雨後新晴原創

    古代士人的名聲德望,並不是虛的,而是有實質性的內涵。身後名,對於古代知識分子階層非常重要。士人看重名節,有一定的社會原因。

    注重身後名,除看重名節的傳統文化精神之外,科舉制度背景下,身後名對於後世子孫尤為重要。祖宗有汙點者,後三代不能科舉入士。

    士人不重名節,投敵叛國,或者貪贓枉法,恃強凌弱,魚肉百姓,損毀的不僅是自己的名聲,遭當時社會唾棄,揹負罵名,更是斷了子孫後代的政治前途。三代之後的子孫,雖然科舉考試為之開禁,但由於文化傳承中斷,已經沉淪草莽,科舉基本上無望了。

    福貴如鴻雲,風水輪流轉,而青山不老,幾度夕陽紅,照山川萬里。司馬遷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重於泰山者,身後的恩德名望,會照耀後世,激勵奮發有為,報國家,濟世窮,惠蒼生,立功名,慰平生……

  • 5 # 紅塵彌勒

    重要,相當重要,至關重要。

    一個人的名望,在古代社會來說,甚至要高過一個人自身的性命。

    我們最為熟知的孟子就在君王駕前辯證過生與死、欲與利的關係。甚至說“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辭也。”還有我們時常回味咀嚼的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君子不受嗟來之食。

    中國古代,人們把名譽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一個人可以輕易的被人虐殺,獻出頭顱,但絕不會輕易讓出信義的名分,信仰的力量一直存在,剛正倔強,從不屈服。這也沿襲了儒家學說的所謂至正大道。

    是為正統的儒家經典學說之一。

    就像我們民間常說的那句話: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人不留名不知張王李趙,雁不留聲不知春夏秋冬。

    這些最淺顯的語言,卻說出了一個至今仍然奉為真理的事實。依然有人原意以身家性命去換取那一份身後的盛名褒譽,何況一介文人士大夫?

    辛棄疾是典型的文人士子,雖然也有高強的武功可以夜探敵營擒獲敵囚,但他骨子裡的文人士子氣息分外濃厚。也就是說,他更在意一個人的身後名。

    就像杜甫在給李白下的斷語定論裡說的那樣——寂寞身後事,千秋萬歲名。

    辛稼軒作為一名干謁功名的大文豪,自然會和詩仙一樣,寧可犧牲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要贏得最隆旺的身後明德重望。他的這種心智又和另一位文人產生了巨大的不可彌合的分歧——

    這個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也是一位勵志改革的改革家,政治家。他的座右銘就是:擔當生前事,何計身後名。

  • 6 # 三悟軒

    這個和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各個封建王朝自建立以後,為加強自己的王權統治,就透過各種手段來鞏固統治的穩定性和長久性,無論是秦王朝的“焚書坑儒”,還是漢王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為了自己的王朝能“二世、三世,乃至萬萬世”,核心本質還是忠君的內容。

    這種目的不僅是透過國家機器來實現,更多的是從思想上進行控制,不斷透過意識形態的教育,以愛國、成就自我的要求和形式體現出來,就變成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是陸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當然也包括了辛棄疾的“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更多的從“忠君”演變為“愛國”,從維護某個人的統治昇華為心繫天下蒼生而努力,這既是“兼濟天下”的樸素轉變,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重要區別。

    無論是魯迅先生的“我以我血薦軒轅”,還是周總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都肯定是贏得“身後名”,但這和封建社會的“流芳百世”有著本質區別,還有更多的為國家和民族獨立犧牲的仁人志士,為國家建設而付出生命的奉獻者,即使有不能留下姓名的無名英雄,仍然是我們後人敬仰的物件。

  • 7 # 關有85296

    身後名也有用,但不是對他個人,君王可以用賜亡臣名號來辜名釣譽,兒女也沾點光,弄個出身名門的榮譽!這就是身後名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妻子六年前背叛婚姻我提出分開過,現在對我和孩子都好,應不應該合,她說她後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