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米月之城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後,深知高祖劉邦畏懼他的才能,所以從此常常裝病不參加朝見或跟隨出行。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韓信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裡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訊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

    韓信知道其中有詐,稱病不上朝,蕭何於是就親自到淮陰侯府上請韓信,告訴他陳豨確實兵敗被殺。韓信誰都不信,獨信蕭何,因為蕭何對他有知遇之恩,是他的伯樂跟知己,所以韓信才跟蕭何入宮。結果蕭何命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了韓信。

    可以說是蕭何參與了密殺韓信的計劃,他是這個計劃的主要執行者。蕭何明知韓信沒有謀反,但為了天下安寧,他還是狠心把韓信殺了。所以說,為了社稷安定,蕭何是不可能救韓信的。

  • 2 # 趁現在沒人

    韓信這個人在歷史評定上並不複雜,首先來說就是蕭何評價他的那句國士無雙,可謂名副其實,絕對的軍事天才,這沒話說,但其政治智慧不足,在張良、陳平、蕭何這類人眼中說句裸奔也不為過。所以在韓信的政治生涯中,幾乎都是被人算計來算計去,一直到最後死,也是被算計死的,最後死到臨頭時,還在為自己沒有謀反而辯解,這就太可悲了,所以咱們可以說一說。

    先簡單說下蕭何月下追韓信是什麼事。事件大致情節說的是,當時韓信覺得自己學有所成之後去找工作,先投靠的是項羽,並不受重用,就跳槽到劉邦麾下,結果劉邦的態度比項羽還惡劣,項羽頂多是個不捨得給韓信升職,而劉邦卻厭惡韓信是跳槽過來的,根本不正眼瞧人。韓信一怒之下就擅自離職而去,被劉邦陣營的總經理(丞相)蕭何發覺後,愛惜人才難得,將其連夜追回,並保舉給劉邦。最後果然韓信就替劉邦拼出了一片天地,並被後世作為了識人惜才的成功案例。

    不過,這個故事其實主要不是說韓信的,而是說蕭何的,因為後面還有一句叫著‘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典故也有個說法,當初劉邦為了穩定韓信之心,不僅給韓信封王,還許他一個誓: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也有所謂五不殺,多了繩不捆和男子不殺。韓信聽了這不殺那不殺,想到就算女人想殺我,繩子不能捆我,她們還不能拿刀,這完全不可能,於是就放心了。)後來呂后要弄死韓信,苦於無法可殺,蕭何就給出了個主意,將韓信用布袋子裝了吊到房梁下(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繩子不捆),然後由宮女持尖竹槍隔袋刺死(鐵不殺,男子不殺),即不違誓,也弄死了韓信。所以後人說韓信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由此可知,韓信之死,蕭何不是主謀也是幫兇,害死韓信他蕭何不是沒說話,而是沒替韓信說話。

    那麼問題來了,蕭何為什麼不替韓信說話?華人自古講究個‘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做人不能先恩後壞’,就譬如你先是收養了個小狗,最後又親生殺了它,那獲得的肯定不是讚譽,而是斥問:既然你要殺它,幹嘛當初收養它?(例子不恰當,但道理大致一致,華人認為這樣做人損陰德,所以才有句話叫做:要麼不做好人,要做好人就要做到底),既然蕭何先對韓信有恩,幹嘛最後還要參與對韓信的謀殺,去背這個惡名呢?只因為韓信這個政治小學生幹了一件最大的忌諱事兒:異姓王。

    古代封建社會下,君權獨享,可以說封建社會中歷朝歷代都秉承一個原則:一姓家天下。而一姓之中尚且有人敢不顧及血脈之親而去謀反,何況異姓?所以異姓王從來都是讓皇帝不放心的存在,一般聰明人被賞功賞到‘公’爵時就已經成天提心吊膽過日子了,更何況是封王?

    而我們的韓信同學卻不這樣想,他把封王這事想當然的理解成了‘評職稱’,意思是我立次功,你當領導的就要表彰我一次,就把我的職稱往上提一提,這才是等價交換。至於累功達到封王時,就要被封王,要不然就是你當領導的賞罰不公,我就不幹活了。可他忽略了一件事,政治的遊戲規則不是這樣的,如果按他這麼個想法,王位上面就是皇位了,難道皇帝到時候還要讓位不成?這就是所說的皇帝也有賞無可賞之時,而到這個時候,就是皇帝要殺大臣的時候了(賞無可賞者死)。所以在封建社會中大臣就跟皇帝達成個默契,就是大臣活著的時候,無論多大的功,一律不封王。臣不要,君不授,君臣兩安。

    而韓信不懂這個,他從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成了一個打工者,認為付出就要有回報,論功勞該被封王就必須被封王,不貪不佔,合情合理,絲毫不顧及領導(劉邦)的感受。而且韓信討封的日子選的更是節骨眼上,劉邦正急等著韓信帶兵回援,而韓信手握30萬兵馬這個時候求封王,與其說是求封,不如說是逼宮,可想而知劉邦當時的心態。而韓信又是被蕭何保舉的,可想而知蕭何在劉邦面前落不落埋怨?那蕭何能不恨韓信嗎?能不質疑韓信的忠誠度嗎?縱然是陳平過來打哈哈,在人前把這件事淡化了下去,勸劉邦給韓信封了個王,但是從這一刻起,韓信就徹底在劉邦集團高層的心裡喪失了忠誠度。而蕭何恰恰跟劉邦是老鄉,屬於劉邦集團的元老級高層領導,其效忠物件就是劉邦集團而不是韓信,所以在面對這個自己一手保舉起來的、而今功高震主、手握重兵且忠誠度備受懷疑的韓信時,他最穩妥的做法就是積極參與對韓信的謀殺來證明自己,而不是裝濫好人。

    而且韓信乾的這件事導致了劉邦到死都感覺後怕,所以死時定了個國策:異姓不得封王。所以一句話概括下來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惜其才也,最後設計誅韓信,疑其忠也。

  • 3 # 安靜的桃花源

    天下已定,跟隨皇帝打天下的人就顯得不很重要了。皇帝獨裁和疑心也越來越重。為皇帝打天下立有赫赫戰功的人,能力和皇帝懸殊不大。所以功高震主,皇帝便猜忌功臣。為了樹立絕對權威,便要把威脅到自已權力的功臣除去。因天下大定,所有資源都握在皇帝手裡。蕭何也和許多人一樣,一怕禍及自己,二想從皇帝那裡撈取利益。所以不敢替韓信說話,反而幫助呂后殺掉韓信。作為韓信,他也有誤判,他不知道當皇帝的在打天下的和奪取天下後的行事作風和權謀大有不同。打天下時還有主要敵人,可以遷就你。天下大定後他就要樹立絕對權威,你只有臣服,否則視為犯上,威脅他的地位。所謂伴君如伴虎,就是此理。張良知高祖只能共患難,不可同安樂,所以從赤松子遊,高祖反而越敬之。答跑題了,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肉湯的底料是怎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