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慧人生9100

    北宋宰相王珪,客觀的說在文學上是肯定的。王珪是蘇軾烏臺詩安主使,差點讓蘇東坡命喪黃泉的晁魁禍首,烏臺詩安只是一場政治上的鬥爭,但當時任宰相的王珪向宋神宗說的那句,此心惟有蟄龍知,若非神宗聰明差點害死蘇軾。

  • 2 # 金晴無知祁

    政治需要,換你你更狠!政治沒有佛系,只有鐵的手腕排除異己!誰告訴你受害的就是好人了?只是他沒別人強壞不過別人而己!別以為留下傳世佳作做的就是英雄,很多名人那都是家境殷實的有底子的,說穿了都是地主家或書香世家的富二代三代,為什麼很多詩詞字裡行間都在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真正做到視金錢權利這些利益如糞土的有幾個?

  • 3 # 張峰149764346

    北宋時期的王珪和蘇軾兩人都是讓宋文學領域出類撥翠的領軍人物,而兩個人又同朝為官,王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總理級別的高官,而蘇軾是部長級級別身份的人,這樣的兩位名人為何針尖對麥芒就槓上了呢?

    我的看法。

    一,政見不同,老話說的好在官場上混政見之爭有如仇讎,權力之爭猛如虎,是你死我活不死不休沒有硝煙的戰場,細數在中國漫長的幾千年歷史裡寫的,有那個官員能逃脫死在權力之爭的魔咒,有多少文臣無論是明裡暗裡,大事小事,私事公事,只要抓住對方的一點小辨子,就把對方往死裡整,不整死不罷休,讓我們看看古代詩人的那些大作,都是仕途受到打擊,從這一個及端,走向另一個及端,以詩洩憤。

    二,有多少武將,沒有死在敵人的槍戰中,死在了自已內部人勾心鬥角的政治旋渦裡。

    這些就是我理解的當年北宋名相要陷害蘇拭的理由。

  • 4 # 小舸寄江海

    北宋名相、文學家王珪,其中文學家小舸沒有異議,至於名相,要在此說道說道了。王珪是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宰相,世人稱其“三旨相公”,《宋史-王珪傳》有載:“以其上殿進呈,曰取聖旨;上可否訖,雲領聖旨;退諭稟事者,曰已得聖旨也。”是說王珪宰相生涯,只做了三件事,就是請聖旨、接聖旨和傳聖旨。古人總結的很到位,實際上是對王珪政治生涯庸碌無為的諷刺。三朝宰相、“三旨相公”便是“名相”的由來,而非美名。

    政治上庸碌無為也就罷了,此人還擅長勾心鬥角、拉幫結派,誰得勢,便投靠誰。在“烏臺詩案”事發後陷害蘇軾,便可見一斑!王珪為何要陷害蘇軾呢?

    小舸認為是為了表明政治立場。“烏臺詩案”說白了是宋神宗要懲戒“反對派”,樹立自己的權威,再由“革新派”點火,燒及蘇軾,王珪起了一個“添柴”的作用。為的是迎合聖意,表明立場,站在“革新派”這一邊。這也正應了王珪的“為官之道”。

  • 5 # 文史磚家

    “詞聖”蘇軾性格豁達、愛好交遊,平生絕少與人交惡,在人際關係方面相當成功。然而,沒有人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喜歡,即使蘇軾脾氣好到人見人愛的程度,卻依然有人看不順眼,甚至想將他置於死地,宋神宗年間的宰相王珪便是其中的典型。

    王珪字禹玉,祖籍成都華陽,幼年喪父,後跟隨叔父遷居舒州。王珪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王景圖、祖父王贄、父親王準都曾高中進士,而王珪本人也在慶曆二年(1042年)考取進士(榜眼)王家四代均出過進士,一時成為天下的奇聞。

    王珪年少成名,自從踏上仕途後,更因性格沉穩、謙和禮讓而受到朝野內外的欣賞,由揚州通判做起,歷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最終官至宰相(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前後執政長達15年時間(參知政事6年、宰相9年),人生堪稱完美。

    進士出身的王珪文采斐然,深受朝廷的器重,曾連續為皇帝起草詔書18年,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他手。但是在擔任執政、宰相期間,王珪卻毫無建樹,只知依附於權相王安石,並以無條件地服從於宋神宗而聞名,因此得了個“三旨相公”的綽號。然而貌似軟弱平庸的王珪,卻也有狠厲的表現,其中誣陷蘇軾一事便是明證。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由徐州知州調任湖州知州,按照官場的慣例,剛上任便給宋神宗上了一封謝表。這本屬例行公事,但因為謝表中含有“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字句,被“新黨”的御史們(御史臺內因遍植柏樹,且上面常有烏鴉築巢,故被稱為“柏臺”或“烏臺”)曲解為“譏諷朝廷,誹謗新政”,務必要將其置於死地。

    當然,僅憑著謝表中一兩句牢騷話,是斷不能將蘇軾置於死地的。因此,御史舒亶透過故意曲解蘇軾的詩作,果真找到數處“罪狀”,並聯合同僚李定、何正臣等人上書,請求神宗將蘇軾斬首示眾。當年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然後押赴汴京嚴刑拷打,這便是非常著名的“烏臺詩案”。

    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託諷,庶有補於國。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語,並媒櫱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鍊久之不決。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

    雖然“烏臺詩案”屬於明顯的冤案,天下士人莫不為蘇軾打抱不平,但作為首相的王珪非但沒有為其辯誣,反而出於打擊政敵的陰暗心理,親自跳出來誣陷他。王珪拿著蘇軾所做的《檜》詩對宋神宗說道:“蘇軾在詩中寫到‘根至九泉無曲處,歲寒唯有蟄龍知。’然而龍本應在天上飛騰,蘇軾卻要在九泉之下去尋找蟄龍,明顯是在詛咒陛下啊!”

    幸好此時蘇軾的好友章惇挺身而出,極力為之辯誣。章惇雖然跟王珪同屬“新黨”(蘇軾屬於“舊黨”),並且是他的下級,但此時卻已顧不得上下尊卑,義正言辭地駁斥道:“龍並非專指人君,大臣也可以被稱為龍,蘇軾此詩並無不妥之處。”(“章子厚曰:‘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見《聞見近錄》)。

    宋神宗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也責難王珪故意曲解蘇軾的詩句,再加上此前已有一大批人為蘇軾申冤,甚至連“新黨”首領王安石都加入其中,便決定赦免蘇軾,並將其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經此一事,王珪“偷雞不成蝕把米”,名望為之大損。

    王珪雖因極力誣陷蘇軾引起神宗的不快,但對他的仕途卻並沒有絲毫的影響。等到宋神宗駕崩後,王珪因為有策立擁戴之功,被宋哲宗進封為岐國公。元豐八年(1085年)五月,就在宋哲宗即位後不久,王珪便因病卒於宰相任上,終年67歲。王珪死後,被追贈為太師,諡號文恭。

    王珪子女眾多,據《王文恭公珪神道碑》記載,其長女成年後下嫁給鄆州教授李格非,也即大詞人李清照的父親,如此說來,李清照正是王珪的外孫女。而更加令人驚奇的是,南宋奸相秦檜的夫人王氏(謀害岳飛的元兇之一),恰好是王珪的孫女。如此一來,李清照和王氏實乃表姐妹關係,這在史上也算是一段奇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破冰行動》大結局中趙嘉良為什麼要跑出來送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