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海國學

    金庸小說是中國俠文化的最後迴響,要紀念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追溯中國的俠文化歷史,在俠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好好體會俠文化的悠遠神韻,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錚錚鐵骨,赫赫威儀,浩然之氣長存!

  • 2 # 老於52080

    我自感慚愧,說實話,只能從心裡崇拜和懷念武俠小說的優秀作家一金庸。說句消極的話,甚至連懷念的詞語都無法啟齒,因為拿自己和武俠巨鰲相比,差得不僅是天壤之別,而且我對武俠小說根本不沾邊,也不喜歡。

  • 3 # 小孟子說文化

    “一位作家的去世,會讓我們誇大他作品的重要性。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去世,會讓我們誇大他在我們中間的重要性。因此,過去完全是由死亡構成的,充斥著幻象。"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懷念金庸,而是我到底是在懷念什麼?我突然發現自己思想中那些武俠故事的存在,有時會對郭靖“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高遠境界的崇拜;我在面對困境時,也會想到要像令狐沖一樣冷眼生死,滄海一聲笑;也許我也會有像段譽那樣“此恨綿綿無絕期”的痴戀。

    總結下來,大概是自己投入的時間與情感。不單有對現在生活的思考,也還有對過去時光的追憶,時間會給這些情感的陪伴加上深沉,所以人總是會懷念舊時光。

    而這,正是金庸先生的武俠作品所帶給我的。武俠夢離我們很遠,生活卻離我們很近。看書的時候何嘗不是將自己代入主角的視野,在武俠的世界裡隨著他的文字快意恩仇,現實之中又不得不帶上不同的面具去面對生活,曾經有時也會幻想著有一位像小昭一樣足智多謀,天真爛漫,武功高強的紅顏知己常伴左右,去一起闖蕩,回到現實卻又不得不孤身一人離家奮鬥。巨大的現實反差讓我在武俠世界找到了宣洩口,這就是我去關注去了解金庸的理由。

    金庸的文字給我帶來了很多人生領悟,伴隨了我整個青春期,是對我影響很大的一位作家。金庸離開了,但俠客的故事還沒有結束,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

  • 4 # user2967448950190

    抱歉得很。看了一下金的作品。感覺讀起來很費勁。以後也一直沒有讀過。半月河的清朝三個皇帝。我倒是買了書。閱讀了多次。不管怎樣說。他們都是為文化傳承作出了貢獻的人。人們不會忘記他們的。

  • 5 # Khy1厚德載物

    即將過去的一年,一代巨匠金庸只得大家懷念!他所寫的武俠小說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金庸筆下武俠俠客筆下栩栩如生,江湖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如《射鵰英雄傳》在影視劇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6 # 從黔說事

    即使在遠離武俠的現實世界裡,也要心懷俠義之心。市井不世故,卑微不卑鄙。能力有限但也要儘可能幫助別人人。溫暖寒夜,照亮自己!

  • 7 # 星座0009

    兒女情長今猶在

    江湖俠骨已無多

    在完成了一次次謝幕後

    這次,他真的退出江湖了

    但是我們始終相信

    只要我們不忘記

    他和他的武俠故事

    他和他的江湖世界

    都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 8 # 文藝捕風

    我還記得去年金庸去世時候,香港大作家蔡瀾曾經寫了一封信給遠在加拿大的同時代女作家亦舒,這封信後來由媒體刊發出來,不僅表達了老友的拳拳深情,也讓金庸的讀者們知曉了葬禮前後的諸多點滴事宜。

    整封信看下去,幾乎沒有任何煽情,也沒有任何悲傷情緒的流露,全文更是不提悼念、懷念等情緒與字眼,有的只是葬禮上點點滴滴的細節,但是越是平淡的東西卻越是感人肺腑。

    就像當年蘇軾寫給亡妻的悼亡詞:“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也是選取的那些稀鬆平常的小事,但對於未亡人來說,最平淡的語調中卻包含著最深切的懷念。

    金庸去世時候,靈堂上那副輓聯是著名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而這兩句取自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的14部武俠小說作品名稱的字首: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俠客行》、《倚天屠龍記》、《碧血劍》、《鴛鴦刀》

    外加一部《越女劍》,這一共15部作品,幾乎囊括了金庸先生作為一個武俠創作者的一生。

    所以如果你要問我,金庸先生去世後,無論是一年兩年還是今後的很多年,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懷念他?那麼我想說,身雖遠去,作品長青。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歷經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呼吸停止,這是生理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被人們出席你的葬禮懷念其一生,於是在社會上被宣告死亡;而第三次死亡,是在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也把你忘記了,就是真正的死去了。

    金庸先生雖然已經去世,葬禮也已經過去一年。然而,人們怎麼會忘記他那些作品中的刀光劍影、快意恩仇,那些國仇家恨,英雄情懷和江湖豪氣。

    就像馬雲去年寫給金庸先生的輓聯一樣:“一人江湖,江湖一人”。我們從來不必刻意去懷念,因為我們從來未曾忘記。

  • 9 # 立水

    這個問題提到很好,我總認為:每個人都會有好的作品,但也有讓人不盡滿意的作品。所以,我不會因為喜歡人而去看一部我不喜歡的作品。

    但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發現金庸先生的每一部作品,我竟然都看過,而且每部還不是一遍,在這之中並沒有一部我不喜歡的。從小時候的《白眉大俠》、《雪山飛狐》到小學時期定鬧鐘追每晚上10點才播放的《神鵰俠侶》等等,對於當時的我,只知道主角是誰,而不知道作者是誰。所以,在不知不覺中金庸先生竟是“陪伴我童年成長”的那個人。

    我想大多數80或者90後都有這樣的情況,特別是男孩兒。小時候總是生活在武俠所帶給的幻想中,拿著皮質的寶劍,喊著招數的名字,與小朋友一爭高下,也曾夢想成為一代武林高手,懲奸除惡,做一個真正的大俠。

    中學時期,拿著《射鵰英雄傳》,藏在教科書中間,有時入迷的時候,老師走到旁邊,也不會有任何發覺,為此罰站,打掃教室也是常有的事情。大學時期,一些都變的寬鬆起來,枕頭邊一本《書劍恩仇錄》,即便是自習課佔位置用的也是《天龍八部》。

    在後來,步入了工作崗位,因為工作的忙碌,沒法隨身攜帶紙質書籍,但開啟電子書的書架,最近的閱讀還是《天龍八部》,以前看故事,現在看內容,並結合思考,發現即便是武俠,其中的知識也可以融入到生活中。

    回首來看,我無意中成為了一個金庸迷。對於金庸先生的懷念,我不會因為他的去世,而去過分誇大什麼,我只會默默繼續我在金庸武俠中所享受其中樂趣、知識、還有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用電的安全及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