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島有著極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長約130公里的半島伸入南海,全境屬於熱帶地區;雷州半島地屬邊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島開發較晚,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半島大部分地區獨自發展。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島孕育出了特點鮮明、獨領風騷的雷州文化。
“無日不雷之境”與雷神崇拜
雷州半島因“雷”而得名。從科學研究上看,雷州半島處於熱帶氣候帶邊緣,瀕臨南海,空氣溼潤,天氣複雜多變,尤其以強對流天氣為多,這就導致了雷州半島雷電頻發——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還有3個多月的雷暴天氣,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亞)。“雷”已經成為雷州半島的代名詞。聽著雷聲長大的半島居民,最能理解什麼是“雷霆萬鈞之勢”。外地人難以想象這裡對雷電的敬畏,雷州半島上處處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廟,曾經遍及雷州半島各處,祭祀的規格也在各路神靈中首屈一指。明代馮夢龍曾在《警世通言》中記載:“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其中“雷州換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換鼓”一般在農曆年初舉行。祭典之時,民眾先在雷神廟外築一祭壇,祭典主持在壇上引吭高誦敬酬雷神的頌文。祭壇之下,民眾則用銅鼓擺出八卦形雷鼓陣,中間安置大銅鼓,齊聲敲擊108次,模仿天雷轟鳴以祭祀雷神。擂鼓之聲時而磅礴時而清揚,節奏有序,雄渾高亢,百里可聞。而這只是換鼓儀式的主體,除此之外,輔以敬雷儺舞、長龍舞、銅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營造出熱烈非凡的氛圍。
雷州半島的雷神祭典,從古自今,長盛不衰。從半島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邊的徐聞,祭祀儀式因地域不同而風格迥異,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過火海、百豕酬神等環節。特別是“過火海”—— 即堆燒大批木材,把火炭鋪在地下,參祭人從熊熊火焰中飛奔而過,只見煙炎張天、火星飛濺,人卻毫髮無損,場面極為震撼。
石狗:雷州半島的遠古圖騰
中國的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守在公共場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門口的都是雄風威武的石頭獅子,但來到雷州半島,獅子不見了蹤影,人們請來的竟是石狗。
為什麼在雷州半島會出現如此眾多的石狗?據學者們推測,這與半島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雷州半島的先民為“百越”人,隋唐時又稱為“俚僚”人,他們共同的習俗就是崇拜“盤瓠”(上古神話人物,化身為一金犬),認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業興旺的神靈,至今在半島鄉間,還流傳有讚頌神靈的《盤瓠歌》。
在古代,先民們對狗備極尊崇,甚至殺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隻狗奉獻給其母,就可贖罪——“母得狗謝,不復銜恨。”遺留至今的眾多石狗雕刻,正是遠古“盤瓠圖騰崇拜”的最好表達。圖騰本是神聖、供人膜拜的,可是現在雷州半島居民卻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壇,成為人們桌上的美味佳餚,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個有趣的現象,民俗學家給了我們解答:盤瓠崇拜歷時幾千年,到了現在已逐漸式微,後人雖然還會受其影響,但已不可能再頂禮膜拜了。特別是歷朝歷代雷州半島外來移民眾多,他們沒有以狗為圖騰的習俗,看到雷州半島狗多,便大興吃狗之風。從高高在上的神靈,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隨之成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戲曲綠洲”裡的特色雷劇
雷劇是一個僅僅流傳於雷州半島、雷州方言區的的獨特劇種,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
半島雷劇的歷史,已有400餘年,一般認為,它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後稱雷州歌劇)、雷劇。姑娘歌產生於明末清初時,勸世歌始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在清道光年間逐步演變成戲曲劇種——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來改稱雷州歌劇,1964年,定稱雷劇。
即便是到了現代,雷劇這一古老的娛樂形式依然欣欣向榮。據不完全統計,今天在雷州半島,光是民間職業雷劇團就有100多個,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場,每場觀眾多時竟達上萬人,難怪有人說,雷州半島是一片“戲曲綠洲”。
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市戶籍人口170萬(2010年),雷州市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轄街道辦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個鄉鎮,市區常住人口32萬(2010年)。全市耕地面積16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
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3]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軍、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 天南重地”。
雷州半島有著極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長約130公里的半島伸入南海,全境屬於熱帶地區;雷州半島地屬邊陲,向北群山阻隔,向南茫茫大海,因此雷州半島開發較晚,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裡,半島大部分地區獨自發展。這些地理因素,使雷州半島孕育出了特點鮮明、獨領風騷的雷州文化。
“無日不雷之境”與雷神崇拜
雷州半島因“雷”而得名。從科學研究上看,雷州半島處於熱帶氣候帶邊緣,瀕臨南海,空氣溼潤,天氣複雜多變,尤其以強對流天氣為多,這就導致了雷州半島雷電頻發——一年中有200多天打雷,其中還有3個多月的雷暴天氣,位居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第一是印度尼西亞)。“雷”已經成為雷州半島的代名詞。聽著雷聲長大的半島居民,最能理解什麼是“雷霆萬鈞之勢”。外地人難以想象這裡對雷電的敬畏,雷州半島上處處打上了雷的烙印,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雷神文化”。
祭祀“雷神”的祠廟,曾經遍及雷州半島各處,祭祀的規格也在各路神靈中首屈一指。明代馮夢龍曾在《警世通言》中記載:“從來說道天下有四絕,卻是雷州換鼓、廣德埋藏、登州海市、錢塘江潮。”其中“雷州換鼓”指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雷神祭典。
“雷州換鼓”一般在農曆年初舉行。祭典之時,民眾先在雷神廟外築一祭壇,祭典主持在壇上引吭高誦敬酬雷神的頌文。祭壇之下,民眾則用銅鼓擺出八卦形雷鼓陣,中間安置大銅鼓,齊聲敲擊108次,模仿天雷轟鳴以祭祀雷神。擂鼓之聲時而磅礴時而清揚,節奏有序,雄渾高亢,百里可聞。而這只是換鼓儀式的主體,除此之外,輔以敬雷儺舞、長龍舞、銅鼓舞、火狗舞、蛙婆舞等,營造出熱烈非凡的氛圍。
雷州半島的雷神祭典,從古自今,長盛不衰。從半島北面的遂溪,到中部的雷州,再到南邊的徐聞,祭祀儀式因地域不同而風格迥異,但大多都保留了上刀梯、過火海、百豕酬神等環節。特別是“過火海”—— 即堆燒大批木材,把火炭鋪在地下,參祭人從熊熊火焰中飛奔而過,只見煙炎張天、火星飛濺,人卻毫髮無損,場面極為震撼。
石狗:雷州半島的遠古圖騰
中國的許多地方,自古以來,守在公共場合以及家族的祠堂、百姓家居門口的都是雄風威武的石頭獅子,但來到雷州半島,獅子不見了蹤影,人們請來的竟是石狗。
為什麼在雷州半島會出現如此眾多的石狗?據學者們推測,這與半島先民的圖騰崇拜有關。雷州半島的先民為“百越”人,隋唐時又稱為“俚僚”人,他們共同的習俗就是崇拜“盤瓠”(上古神話人物,化身為一金犬),認為他是保佑氏族繁衍、百業興旺的神靈,至今在半島鄉間,還流傳有讚頌神靈的《盤瓠歌》。
在古代,先民們對狗備極尊崇,甚至殺了某人之父,只要以一隻狗奉獻給其母,就可贖罪——“母得狗謝,不復銜恨。”遺留至今的眾多石狗雕刻,正是遠古“盤瓠圖騰崇拜”的最好表達。圖騰本是神聖、供人膜拜的,可是現在雷州半島居民卻嗜食狗肉,狗早已走下神壇,成為人們桌上的美味佳餚,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個有趣的現象,民俗學家給了我們解答:盤瓠崇拜歷時幾千年,到了現在已逐漸式微,後人雖然還會受其影響,但已不可能再頂禮膜拜了。特別是歷朝歷代雷州半島外來移民眾多,他們沒有以狗為圖騰的習俗,看到雷州半島狗多,便大興吃狗之風。從高高在上的神靈,到走上餐桌,雷州石狗也隨之成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
“戲曲綠洲”裡的特色雷劇
雷劇是一個僅僅流傳於雷州半島、雷州方言區的的獨特劇種,具有濃郁而鮮明的地方特色。
半島雷劇的歷史,已有400餘年,一般認為,它的發展分為4個階段——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後稱雷州歌劇)、雷劇。姑娘歌產生於明末清初時,勸世歌始於清乾隆、嘉慶年間,在清道光年間逐步演變成戲曲劇種——雷州大班歌,大班歌后來改稱雷州歌劇,1964年,定稱雷劇。
即便是到了現代,雷劇這一古老的娛樂形式依然欣欣向榮。據不完全統計,今天在雷州半島,光是民間職業雷劇團就有100多個,平均每年要演出5000多場,每場觀眾多時竟達上萬人,難怪有人說,雷州半島是一片“戲曲綠洲”。
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市戶籍人口170萬(2010年),雷州市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轄街道辦有(雷城、西湖、新城)等,18個鄉鎮,市區常住人口32萬(2010年)。全市耕地面積162萬畝,海岸線長達406公里。
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3]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國二年(1913年),2000多年裡雷州城一直為縣、州、郡、軍、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 天南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