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鶴凌空
-
2 # 元之創客
是的,你說的有道理,素質教育和創客教育就是要求老師和學生轉換角色進行互動、交流、評價、打分,豐富了老師的教學經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都就是現在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趨勢和實施階段,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改革創新,由傳統教育向創客教育的創新與提升。創客教育的五個內涵三個互動跨界思維。
五個內涵:創新、創造、體驗、綠色、共享。三個互動:跨專業、跨行業、跨領域。
五個內涵體現了創客教育的特色和意義,在學習上,培養孩子的創新創造的意識、能力,培養學生體驗生活的能力,知識和實踐結合,由學生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從沒有學習興趣到激發學習興趣,擁有感恩之心,愛護環境的美德,團結一致相互幫助的共享情懷。
培養老師在教學方法創新創造意識,帶領學生一起體驗生活與學習的快樂,增加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友誼,創新和體驗可以讓老師學生開心愉快的學習互動,把自己的成果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共享,提升老師和學生的成就感、責任感。
創客教育裡的steam教育是培養老師和學生的思維互動融合,達到提高老師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同時,創客教育對老師的實力是一種考驗和提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挖掘和引導。3D列印程式設計是適應學生對於高科技的使用以及提高學生創新創造的興趣與智力。
-
3 # 公正永生
謝邀。其實老師講課好於壞在於師生互動反饋過程,這裡面就是每課都有反饋過程,提問、回答、課堂紀律,課堂紀律差,老師就應該明白你的套路不適合;提問學生大多回答不好,這證明你講的不成功。這時的老師就應該改變套路,一直課堂紀律好、提問回答得好,你的套路正確。以上這些都是老師必要的東西,也可以學生老師每週有一課節討論反饋課堂情況。這是我的淺談想法,不是介紹經驗,請諒解。
-
4 # 飛翔的蘆葦
不僅是學生,我想老師也會對自己的老一套講課方式厭惡,職業疲憊感在任何行業都有,教育行業當然不例外。
讓學生走上講臺,當然可以,但只能是偶爾為之,不應成為常態。
我曾經看過一些所謂的教學變革,其中就有讓學生走上講臺,但學生上臺不是走秀,不是跑龍套,有的老師讓學生上臺胡扯一氣,下面鬨堂大笑,便謂之教育革新。
讓學生走上講臺,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
首先要挑選好學生,要肯學好學,能講。
其次,要仔細進行備課,這需要老師與學生共同完成,老師必須現場指導。對於授課的計劃,知識點的要求,學生亦可以有發揮,也不是完全照抄老師的經驗,當然這需要在共同備課中達成共識,以免產生爭議與分歧。
再次,學生上講臺,大家也要慎重對待,不是兒戲一般走過場,學生走上去,那麼他的角色就是老師,對於臺上的學生而言,他是一個新的角色,是由學生轉化為老師身份。
而臺下的學生,也因為上面的老師是由學生轉換而感到新鮮,那麼在授課過程中,他們的專注點與參與性,也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
5 # 冷月游魚
首先,這個問題有問題,每個老師的教學風格和特色是不同的,不同學科也是不同的。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老師會形成他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但這不是教學的套路。在大的風格中還有變化,所以我覺得一個好老師是不會讓學生感到疲倦的。
以語文為例,每篇課文也是不同的,表達感情也是不一樣的,解讀它的方式,上課的方式都是不同的,如果每篇課文學生都能得到獨特的體驗和收穫,他還會疲倦嗎?
當然,在課程改革的大旗幟下,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髮揮他們的主動性,所以題主所說的讓學生去講,不是不行,這是新課改的方向。只是條件和前期的準備工作是非常嚴格的,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上的。
第一,老師需提前跟上臺的學生溝通,讓他們準備充分,把自己要講的部分吃透了。在課堂上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能沒準備好就上。
第二,老師是引導者,即使這節課是學生講,但畢竟是學生,還是要靠老師的巧妙點撥,把學生自己沒吃透的幫他們弄懂,而不能徹底把課堂讓給學生。如果他們能講了,要老師幹嘛?
第三,要控制好時間,學生講的時間要控制在20分鐘之內,不能無限制讓學生講下去,佔用了老師總結引導的時間,這樣下來,這節課其實是無效的。
總之,讓學生上臺,不是因為對老師的厭倦,而是課改的要求,希望讓學生參與,讓課堂活起來。
回覆列表
這是個好主意!
我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高中教學中嘗試過。
其實,何止是學生,就連老師,課堂教學久了,也會產生“疲倦”,苦苦探尋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讓學生嘗試著上講臺,既能鍛鍊學生,也能讓老師從中獲得靈感,不失為“教學相長”之舉措。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有機會帶了一次高一是語文課,嘗試著做了三件事。一是選取魯迅的小說《藥》,讓學生上講臺。具體做法是:1,我事先從小說的主題、情節設計、環境描寫、人物形象、語言、細節、結構等方面列出題目,讓學生自由選擇其中一道題,寫出小論文(可以兩人同桌合作);學生也可以在老師給出的論文題目之外,另擬題目;2,老師按學生所選題目分類批改,並從每類題目中選出2篇,選擇的標準是,比較好的1篇,有明顯理解錯誤,或欠準確的1篇;3,召集以上選出的論文作者座談會,要求他們上講臺講述自己的小論文,特別強調:不是宣讀論文,是講述;4,學生講述時,老師隨堂聽課,並做總結髮言。
最後,讓學生自己從發言者中選擇十來篇文章,用毛筆抄寫了近二十張大紙,張貼在學校的文化牆上,冠以“魯迅小說《藥》論文薈萃”,老師寫的“編者按。一張貼出來,全校上下,”圍觀”者甚眾,連幾個語文老師都驚訝:這是你們班學生自己寫的呀?我說,當然,我只做了文字上的改改,比如病句。這一做法,一舉打破了沉寂的教學空氣,開教學改革之先河。那種熱烈,壯觀的氣象至今歷歷在目。
另一件事,是動員全班學生辦手抄報,還要評比。
老師事先給學生講解辦報紙的做法,從選材,到版面設計,到抄寫,到插圖,等等,足足講了一個晚自習。並規定:1,可以三人合作,2,摘抄的內容不能超過一半,3,必須自己寫一篇學習方法交流,4,必須有兩篇試題解答與分析。
然後用細麻繩再教室內外掛起來,一段時間後,開始投票評比,設立兩種獎項,一是辦得好的手抄報,設手抄報優勝獎;二是評出好文章,設“伯樂獎”。
我常常想,教學教學,要有教和學的兩個積極性,從某種角度說,學生的積極性或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