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龍256013933
-
2 # 誠緣愛心
《道德經》是中國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學著作,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源頭之一,春秋末期老子所著,五千言,內涵豐富,影響深遠。讀懂這部經典要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是文字上讀懂,理解其內容意思。這是先秦古籍,必須有一定的古文基礎才能閱讀,可藉助國學專家的翻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的善好象水一樣。水善於對萬物有利而不與之相爭,處於平常人不想要的地方,所以水的秉性接近道。具有最高善的人就象水,居住善於選擇位置,心胸淵博寬廣,對待他人仁愛,說話守信,善於治理,幹事有才能,行動善於選擇時機。正因為不與他人爭名奪利,所以心中無憂。”。《道德經》善於運用比喻,從自然界事物著手來表達思想,文字簡短,多四言句,讀起來琅琅上口,有較強文學性。比如講“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許多已經成為今天的成語。
第二是讀懂其內涵,把握它的思想。《道德經》雖只有五千字,其思想內涵卻深刻豐富,愈掘愈深,不僅影響了中國傳統思想,許多觀念在今天依然放射燦爛光輝。在此我們可以簡單地概括一下: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為法則”,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2、“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愛,儉樸,謙遜。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之道。3、“致虛極,守靜篤”。“追求心靈空曠達到極致,穩穩地保持心靈平靜”。強調寡私少欲,修養身心。所以老子被後來的道家奉為開山鼻祖。4、“合抱之木,起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強調規律的重要性,凡事都有規律可循,遵照規律就可成功。5、“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表面柔弱但有韌性、永續性、有發展前途,所以一定會戰勝剛強。事物迴圈往復變化執行,弱與強是相對辨證。
第三讀書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將《道德經》中的思想精髓吸收,融匯到自己的頭腦中,運用於社會人生,與實踐相結合,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實現自我和諧幸福,這才是讀書的意義所在,才是真正讀懂了這部經典,也才真正契合老子著書傳世的本義。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去粗仔菁,古為今用,學思結合,知行合一。
-
3 # 一體智慧
道德經其實沒一般人想的那麼難
道德經所講世界覌:反者道之動。
什麼意思呢?說的就是世界的運動規律:世界分為二極:一強一弱、一陰一陽、一貴一賤、一靜一動,,,,
世界的運動規律就是強了會變弱、貴了會變賤,,,,強由弱起、貴由賤來
這就是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所講方法論:弱者道之用
因此我們要無為,要無私
因為無為才能無不為,無私才能成其私。
故道德經就是十個字: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明白了這十個字,再去讀道德經,就一通百通,沒什麼困惑了!!!
回覆列表
《道德經》·第一章
春秋時期 ·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ùn yòng zhī miào cún hū yì xīn,意思是指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動腦筋思考,出自《宋史·岳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木心先生在文學回憶錄中講,中國哲學家只有老子一個,莊子是半個。諸子百家,是倫理學家,研究社會結構、人際關係;是政論家,討論治國之策。只有老子思考宇宙、生命。莊子,是老子的繼續,是老子哲理的藝術化。老子是古典的,莊子是浪漫的。老子內斂剋制,以少勝多,以柔克剛;莊子外溢放射,意多繁華,傲慢逍遙。
老子揮手5000字,《道德經》極為簡易的把人生中的哲理都蘊含在了書中,世人往往只執著於樹葉而忽略了森林。
不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一向主張的是:退、守、弱、柔,只有保全自己才能立於不敗的地步,老子認為古代的亂世暴君,暴君殺暴民,暴民殺暴君,這樣你來我往整個時代都在受罪。於是老子的這個思想也是深刻闡釋了為而不爭,其中包含一定的兵家韜略,不爭無用之爭,才是最強的境界。
將自己放低才能與世無爭,如果單純的把道德經看成是兵家的戰略韜略,是非常狹隘的,畢竟作為兵家來說,真的是勝敗怎麼會不爭?為而不爭的前半句是聖人的知道,關乎人為人處事的人生哲理。就像孔子曾經問老子,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於是孔子說: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出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
雲龍認為這句話也深刻體現了道理,把自己放在萬物的塵埃之中,才能與世無爭,同時它又能,潤澤萬物。
雲龍認為說話太容易的時代,閉嘴是門學問。
不爭正在老子心目中這是崇高的思想,貌似理性化的一面還體現在亂世之中。
不爭兩個詞在道德經裡出現的非常頻繁,也是作為的中心思想,老子對人們最淺顯的要求及語言上的不爭執,不爭辯。
雲龍認為不管是商人還是君子,只要管好自己的嘴,就是基本的修養,作為君子,就要做一個說真話的人,但是真話往往是不會入耳的,所以說話更是要慎言即不爭。
只有在法治社會,才有不爭名、不爭利、腳踏實地、樂於奉獻。欲可抑不可縱,人們不能因此而迷亂心性。只有心性堅定,身心才能健康,社會才能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