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往史飄零
-
2 # 豆叔講故事
普通盔甲只有關鍵部位是硬的,比如護心鏡,高階盔甲帶鎖子甲之類的,就好像裝備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高V,因此裝備也分好壞的。當然越重越值錢,越值錢保命效果越好,但不利於戰場殺敵,所以將軍都在後方,象徵意義大點。
-
3 # 每日一段歷史
如果你是一名亨利五世或者亨利八世手下的英格蘭騎士,那麼你的主要裝備包括:
全身板甲,重量大概24-30公斤
戰馬鎧甲,又稱具裝,帶馬鞍馬蹬一套,重量大概25公斤盾牌,劍,加在一起6公斤,盾牌包層鐵皮,不超過5公斤,劍大概2公斤
長槍,包鐵的那種,5公斤
以上合計60-66公斤,加上些七零八碎的,比如胸口放著的某某公主的肖像之類的……
那麼總重量將達到65-70公斤,加上人重量70公斤,馬重量600公斤,一共740公斤,相當於半輛小汽車那麼重。被那種騎士以40km的時速撞一下,一般人直接就殘廢了。
但是,不難發現騎士直接負擔的裝備其實只有35kg,相當於現代穿防彈衣步兵的全套裝備重量,35公斤裝備會不會造成騎士寸步難行呢?不會的,因為正常人經過訓練也能背起35公斤的裝備,經設計的鎧甲不影響人彎腰舉手,甚至不影響人翻越障礙。像這樣:
又或者像這樣:
這樣:即使下馬,也能這樣:
所以,騎士的裝備還是很人性化的!只要別突然掉下馬,或者掉進水裡,問題不大!
-
4 # 史話戲說
我是穿過盔甲的人,讓我來稍微說一下。
其實還是要看是什麼盔甲。我的這套盔甲看起來很累贅,平時都要分裝在三個箱子裡,然而穿上身根本沒有那麼重。
(下面多圖,請手機使用者小心流量。)
盔甲累贅與否,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厚度的。一般認為可以用來格鬥、打比賽的盔甲,至少要有1.5毫米厚的鋼,並配合相應的軟質內襯。如果材料特殊的話可以薄一些或者輕一些,但那種盔甲我並沒有經手過,不太瞭解。
(據說國外的愛好者已經有在盔甲上用鈦的了,但我覺得是有點捨本逐末,因為中世紀的人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並不會用上鈦,我們現代人復原的時候用鈦的話,多少有點作弊的感覺。)
盔甲的鋼板有1.5毫米厚,其實對健康、有一定鍛鍊的人來說,會形成一個相對比較舒適的重量。當然了,“舒適”也是相對而言,肯定沒你穿著睡衣舒服,但是比起身上掛著一件十幾公斤的重型鎖甲,然後重量全部壓在你肩膀上和腰上,還是要好很多。
不過我的頭盔有2.5毫米厚,再加上鎖甲護頸和裡面的厚內襯,就有五公斤了。這算是頭盔的黃金重量,因為太薄的話不能保護頭,內襯也不能剋扣,但是再重的話又傷脊椎了。
這貨。長擺重型鎖甲。我恨死這東西了,能不穿儘量不穿。它其實並不是最重的盔甲,但是因為它整體靈活可動、沒有剛性結構的關係,一旦穿上身,所有的重量都會壓在你的肩頭。這時候要扎一根腰帶,可以把部分重量分散到腰上,但是依然挺難受的。
當然了,這件是重鎖甲,而且長擺,和一些人在板甲內襯上縫著的小塊細鎖甲沒法比。
而板甲比起鎖甲有一個好,就是它的重量分佈非常均勻。肩背腰承載軀幹護甲,肩臂承載肩臂甲,腿承載腿甲,比鎖甲舒適很多。所以我寧可穿二十多公斤的板甲,也不想穿十幾公斤的鎖甲。
但是明眼人已經看出來了,我的盔甲還停留在中世紀晚期,並不是文藝復興盔甲。文藝復興時期的盔甲,和中世紀晚期的板甲有顯著的區別。
主要的問題就在於這個“火器”上。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昂貴護甲,專門考慮到了抵禦火器的問題,把胸口和頭盔做得賊厚。
雖然步兵的重型火繩槍還是很有可能擊穿這些盔甲,但是對於騎兵的輪簧燧發手槍、卡賓槍來說,這些四肢薄而軀幹極厚的盔甲還是能擋住子彈的。在英國內戰時期,曾經有一名新軍騎手對著一名保皇黨重灌騎手連開三槍,其中有一發是還是貼著臉開火的,大概就像這樣:
然後這位黑甲騎手被嚇跑了。
身上被輪簧手槍和卡賓槍各打一槍,腦袋被輪簧手槍打了一槍,然後跑了。
所以,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盔甲覆蓋面積小了,但是為了追求這種程度的軀幹和頭部防禦力,並沒有變得比中世紀盔甲更加輕便。
但是這些盔甲到底還是實戰甲。實戰用的盔甲有這樣幾個要求:人穿上之後要依然可走可跑,可以進行格鬥,可以穿一段時間而不至於累垮。
但是有一類盔甲並不需要符合這類要求,所以可以儘可能往重了做,那就是比武用甲。比武專用盔甲的重量是很沒譜的,因為比武中的戰士並不需要久戰,上場下場都有人伺候,出什麼意外還有人扶,所以可能會重到沒道理。
文藝復興時期,實戰甲和比武甲的區別是巨大的。比如下面這是亨利八世的實戰甲。
看著特別瓷實,然而不過23公斤。
下面這是某個領主的格林威治甲,記不得是誰了。28公斤。
這些盔甲的重量都還在合理的限度之內。然而下面這套亨利八世的騎槍比武甲,就超過了三十公斤的合理限度。為什麼?因為它是騎槍比武甲啊,亨利八世只要穿上這套甲、上馬、比武、下馬就完事了,並不需要為戰鬥儲存體力。
而且,穿著實戰甲的人是可以大幅度舉起手臂、大幅度左右上下襬頭觀察的,因為實戰甲考慮到了格鬥的需求。然而下面這套甲,在物理上限制了某些行動。因為它不是戰場甲,是比武甲,並不需要那麼靈活。所以大肩甲和高護頸也出來了。
所以說,盔甲靈活與否,是不是累贅,還要看是什麼甲。多數板甲的關節都是靈活的,但是取決於定位和使用者的需求,其重量和靈活性可能差了十萬八千里。在穿著戰場甲的騎士跑動、搏鬥、在戰場上呆了一個下午的同時,穿著比武甲的騎士可能在幾輪比賽之後就下場休息了。
大致上就是這麼回事。對於盔甲這個東西,如果只是想當然的話,就會產生很多誤解。但是在親身使用之後,很多之前不能理解的記載,看起來不合理的設計,就都可以明白了。
回覆列表
這個和咱們春秋戰國時期的漢服是一樣的,寬袍大袖是一樣的,美觀但不實用,所以有“胡服騎射”一說,趙國因此事逐漸強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