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好趣說史
-
2 # 史海小白丁
題幹本身或許存在一定的問題,戚家軍最後對戰只是後金軍隊,當時清朝尚未建立,而且在戰鬥中悲壯的全軍覆滅,而非狼狽不堪。
戚家軍,又稱義烏兵、浙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軍於浙江義烏,因統帥為戚繼光因此又名戚家軍,被譽為“16至17世紀東亞最強軍隊” ,1621年的明金渾河血戰和遼陽之戰中最後的戚家軍子弟們戰之最後一兵一卒,全部壯烈殉國。
16世紀中間,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倭寇猖狂,浙江都司僉事戚繼光在剿滅倭寇的戰鬥中深感明軍戰鬥力不強,常常有一遇到短兵相接,就怯懦不前,甚至臨陣脫逃的現象。因此萌生了重新組建一支軍隊的想法,並瞭解到義烏農民勇猛、不怕死,於是提出了“簡戎兵、制器具、明部伍、肅堂寨”的主張,並得到了胡宗憲的同意,於是,一支以義烏的農民和礦工組成的軍隊由此誕生。
由於戚繼光有著極為先進的治軍思想,以及東亞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部隊,包含後膛的神威將軍炮、佛郎機炮、大口徑的加農炮發熕,還有鳥銃、倭刀、鐵甲等,戚家軍成軍後百戰不敗。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家軍成軍,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去職,戚家軍擊敗的敵軍總數超過十五萬餘,從東南沿海打到東北邊防。
1588年,戚繼光病逝。但以戚家軍為種子的浙兵一直充當著國防力量的主力,並在萬曆北韓之役中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大軍圍攻瀋陽,戚繼光的侄子戚金等人率領戚家軍在渾河南岸陷入了進退失據的絕境,但援軍遲遲無法攻破努爾哈赤的防線,戚家軍外援斷絕,已無退路,戚家軍雖然以名震天下的鴛鴦陣與敵展開慘烈的肉搏,但終因寡不敵眾,總兵陳策陣斬十餘名敵人後,力盡而亡。戚金大喊:“大丈夫報國就在今日!”最終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只有很少數先期突圍和遼陽留守的戚家軍倖存,十天後的遼陽之戰中,這些戰士亦全部戰死。
戚家軍自此歸於歷史。
-
3 # 使用者6043974270
戚家軍,建立者是戚繼光。戚繼光本身就是軍人世家,加上自身能力素質優秀,又有家國情懷,所以在承襲父親職位後就一直在專注於倭患。在幾次抗倭中因戚繼光的英武表現逐步被胡宗憲所重視。而胡宗憲本人也是士大夫裡比較優秀的人物,不光是學識,更瞭解官場政治。善於曲線救國,即使委曲求全,亦能兩害相權取其輕,歸根結底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自身能力強有志於國家的戚繼光在胡宗憲的支援下,少年成名。之後是首輔張居正不遺餘力的徹底支援,張居正對戚繼光的需求可謂是不問是非,只要戚繼光有所需,張居正舉全國之力支援。戚繼光的成功是自身努力,更是中央政府的支援。所以,張居正死,戚繼光落魄,然後是戚家軍被排擠,被構陷枉殺。
-
4 # 李夢陽論史
問題所問的所謂戚家軍與清軍戰鬥應該是指清軍與明軍在瀋陽城外渾河岸邊爆發的渾河之戰。
此戰明軍參戰方有四川石柱土司所屬的白桿兵與薊鎮偏廂車營,其中有個將領叫戚金,為戚繼光侄子。網路上經常將此車營混淆為戚家軍。
事實上,所謂的戚家軍是指戚繼光在浙江福建沿海抗倭時徵召的義烏人組成的軍隊。戚繼光透過嚴格的訓練,以及配合嚴酷的紀律創造的抗倭精兵。並且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以及浙江的地形,創造了以11人為一作戰小隊的鴛鴦陣法,在抗倭戰爭中大放異彩,殲滅無數倭寇。
抗倭戰爭結束後,戚繼光北調薊鎮,任薊鎮總兵,為明朝守禦邊關。
在渾河之戰中參戰的車營雖然也為戚繼光在薊鎮所設立,但是並不是那隻以浙江義烏人組成的戚家軍。而是戚繼光在薊鎮根據蒙古人作戰的特點,為了利用火器,開創的車營戰陣。即以128輛偏廂戰車環繞為方陣,每輛戰車上配以佛朗機炮,車陣中還攜帶數門無敵大將軍炮。作戰時以火器射擊打擊敵人,當敵軍抵近到戰車前10步內,躲在戰車後的步兵才攜長矛刀牌等出車肉搏作戰,步兵還可輪換躲回車陣內休息,鳥銃手也可以依託戰車射擊。
因此,渾河之戰參戰的薊鎮車營並不是網傳的戚家軍,而是源自戚繼光在薊鎮另外設定的軍隊,戰術戰法都不可同日而語。
渾河之戰這隻軍隊戰敗也非戰之罪,因為渾河之戰四川白桿兵與薊鎮車營分立渾河兩岸,總兵力尚不過萬,卻面對數倍八旗大軍圍攻,兵力處於絕對劣勢。最終,八旗軍利用漢奸繳獲的大炮轟擊白桿兵才得以打敗川軍,然後集中兵力圍攻薊鎮車營,車營打光了所有彈藥才被八旗軍突破,對八旗軍造成了非常大的損失,史載“殺傷相當”,雖敗猶榮。渾河之戰也被稱作遼左第一血戰,是薩爾滸之戰後,明軍表現最好的一次戰鬥。
回覆列表
你好,關於你的問題,我們可以先從當時社會的的大環境來看:
查閱史書我們會發現在元朝的時候,日本政府和元朝政府禁止兩國互相通商往來,可以說貿易經濟體系受到了嚴格的控制。後來在明朝時期才又重新和日本恢復了貿易往來。
但是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混亂時期,很多叛亂失敗的日本武士勾結日本的浪人、走私商販帶著很多的武器中國沿海地區不斷地進行走私和搶劫活動。
這個現象大大的影響了沿海地區居民的生活,所以那個時期的明朝人把他們稱為倭寇。
我們再來縮小範圍瞭解一下戚繼光,戚繼光是今天的山東萊蕪人,他治軍嚴明而且武藝出眾,所以他被明政府調到浙江做駐防,想要透過他改善當時倭寇的猖獗行為。
戚繼光也沒有讓明朝政府失望,他在當地人民的協助下,率領大軍在臺州附近和倭寇連續打了一個多月的仗,把侵犯臺州的倭寇全部殲滅。戚繼光還創造了一種獨有的有利於海邊的作戰陣法——鴛鴦陣,並且組建了一支強大軍隊——戚家軍!這種陣法可以讓當時的戚家軍把不同的兵器相互配合,可以說好兵加上好戰法,大大提升戰鬥能力。
在臺州大捷後,戚繼光又被升官擔負起了更重要的海防責任。後來倭寇又大舉侵入福建進行四處的燒殺搶掠,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從浙江到福建與倭寇進行了一場大戰。剛到福建就首戰告捷,沒過多久就搗毀了倭寇的老巢。
以上的這些歷史事件僅僅是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的一部分功績,所以很多人會像提問者一樣好奇,為何戚家軍在攻打清軍時卻節節落敗?
其實並不是因為戚家軍的實力有什麼問題,而是在清軍入關時戚家軍早就滅亡了。打敗戚家軍的並不是什麼倭寇或者是別國軍隊,而是腐敗的明朝政府。因為在福建一戰後,戚繼光不久後就去世了。當時戚家軍被明政府分散成很多支小部隊,這也大大削弱了戚家軍的實力。
在最開始戚家軍確實和清朝八旗軍隊有過戰鬥,而且也確實把清軍打的夠嗆。但是當時的軍隊中出現了奸細,所以戚家軍誤入埋伏,被努爾哈赤帶兵設計用炮轟導致傷亡慘重,最後才被清兵軍隊包圍,戰死沙場,從此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