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怪先生
-
2 # 龍行天穹
相聲藝術說難不難,但要說好卻很難,可能在我們聽相聲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認為自己上臺的話,可能要比他們說的要好。實際上這是因為你沒有登上過舞臺,根本不瞭解相聲有多難。
相聲藝術最大的亮點在於包袱,包袱不僅要多,還要能抖得響。所以說除了要有好的劇本之外,演員們的臨時發揮也很重要。在這點上,小品和評書就要簡單多了,只要按照劇本完成就可以了,不需要顧及太多。
相聲演員要能與觀眾互動,這既是相聲的長處,又非常考驗演員的應變能力。所以經常有年輕的相聲演員被懟的啞口無言,不知所措。但如果你有能力與觀眾互動,那無疑會增添更好的喜劇效果。
相聲演員基本功要紮實,說學逗唱,樣樣精通,這是每個相聲演員所必備的,要能經得起考驗。在演出過程中,就經常會有觀眾提出不同的要求,合理的要求就要儘量滿足。
相聲最重要的要數劇本了,在每天緊張工作之餘,你還要抓緊時間寫劇本。現在人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這就需要有更好的作品,沒有好的劇本,再好的演員也永遠無法做到長盛不衰。
-
3 # 雍心562
謝謝邀請 說相聲有多難?一個人一個理解。郭德綱說說相聲難,那是他把相聲理解到了精髓,發揚到了極致,給了相聲以全面的詮釋。姜昆說說相聲難,那是他想把相聲打造成想象中的金字塔,聽起來很高雅,但是脫離老百姓,不接地氣,所以他實現不了。和郭德綱相比,雖然姜昆貴為曲協主席,但是他對相聲的理解不及郭德綱的十分之一。
-
4 # 軍營阿哲
本人還是比較喜歡相聲的,喜歡德雲社的郭德綱于謙、張鶴倫郎鶴炎,青曲社苗阜王聲,嘻哈包袱鋪高曉攀尤憲超等!老一輩的就是侯寶林,馬三立等相聲名家了!
相聲門檻很低,基本上稍稍有點文化的人都能進,但是它的臺階在門裡面呢,許多人進了相聲這行,就沒了訊息,需要很多年的學習沉澱和知識經驗積累!並不是你進到這個門裡就是相聲名家了!
相聲基本功十三門分要錢 、口技 、數來寶 、太平歌詞 、白沙撒字 、單口相聲 、逗哏 、捧哏 、群口 、相聲怯口/倒口 、柳活 、貫口 、開場小唱。
相聲的術語 :
1,逗哏:“哏”指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發笑的效果,代指負責逗哏的演員
2,捧哏: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 3,包袱:相聲中的笑料
4,柳活:以學唱(戲劇)為主的相聲,一般在開場使用,為的是招攬生意。
5,腿子活:在相聲表演中,演員為表演戲劇,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的段子。
6,貫口(活):大段連貫且富於節奏性的臺詞,以《大保鏢》和《文章會》為典型,相聲行內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
7,怯口活(怯口):運用方言或外語表演,如:豆腐堂會、山西家信等。
8,現掛(砸掛,抓哏):現場抓緊取題材引起笑聲。
所以各門有各門的技巧門道和基本功!所以不好分好低,就像現在的郭德綱于謙的德雲社一樣,褒貶不一。只能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哪一種曲藝形式都是老一輩一代代傳下來的好東西!所以我們都要珍惜!
中國著名相聲演員:
第一代 張三祿
第二代 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
第三代 恩緒、徐長福
第四代 裕德隆、劉德智、李德祥、李德鍚、張德泉、周德山、馬德祿、焦德海
第五代 張壽臣、常連安、郭榮起、馬三立、郭啟儒、朱闊泉
第六代 侯寶林、張永熙、劉寶瑞、趙佩茹、郭全寶、王鳳山、馬志明、尹笑聲、常寶堃、常寶華、常寶霆、楊少華
第七代 馬季、侯耀文、石富寬、蘇文茂、唐傑忠、張文順、李伯祥、杜國芝、高英培、師勝傑、常貴田、趙振鐸 、 範振鈺、楊議、牛群
第八代 姜昆、郭德綱、于謙、馮鞏、趙炎、劉偉、笑林、王謙祥、李增瑞、尹卓林、李金斗、李菁、徐德亮、高峰、奇志
-
5 # 竹籬354
‘作為一個‘相聲愛好者,談談個人聽的感受,反證一下相聲有多難。作為一個七O後,
‘對相聲有比較深的印象,應當是從姜昆、李文華的相聲,那時比較小,感到姜昆特逗,比較皮,從頭笑到尾,當然那時笑點低。姜昆其實是馬季提攜的,馬季早期說的一些歌頌類相聲,聽著也能感覺到其深厚的傳統功底,應該是有點童子功的,買過他的磁帶,馮鞏牛群的也買過。吹牛、五官爭功、宇宙牌香菸經過時間檢驗,稱得上精品,馬季八十年代來過我們黃橋,在我們影劇院演出過一場,當時由富得流油的三里化工廠贊助。觀眾熱情,馬季認真敬業,反而情緒象被觀眾帶動似的,沒有架子,不裝逼,真正是把笑聲帶給群眾。小時候,在收音機裡聽師勝傑的相聲特多,雖然名氣沒有姜昆大,但感覺他口齒特別伶俐,嘎嘣脆,他說每一句話都感到特別可笑,學醉酒,大段的哭唱真是絕了,既誇張又儒雅,火候拿捏得恰當,沒有作踐自己討笑聲和掌聲,非常高階,逐漸知道他乃侯寶林關門弟子。匪夷所思當時那個叫郝愛民的,沒什麼叫得響的作品,居然也十大笑星。侯寶林大師晚年收山前和郭全寶錄過多段相聲,說學逗唱,娓娓道來,鋪墊轉承,也恰如其分體現了傳統相聲的韻味。馬季,姜昆都說新相聲,特別姜昆,位高權重,引領主流相聲,把傳統相聲中的精華捨棄了,沒有大段貫口,沒有真正的柳活,呆板,基本沒見過砸掛,相聲從業者都是背詞,在電視上露一小臉,夠吃一年半載老本兒。當然,馮鞏、牛群是他們中的另類,本子很精彩,捧逗不受傳統約束,有時捧的反而更出彩。可以說新相聲到此為止,以後隨著牛群退出,二人散夥。再無人能扛起大旗,相聲走入死衚衕,直到郭德綱的出現。
回覆列表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至民國初年,相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