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Jack
-
2 # happy76757971
秦的各級官吏制度,根據
<商君書>記載,共分20級:
1、爵位:公士
2、爵位:上造
3、爵位:簪
4、爵位:不更
5、爵位:大夫
6、爵位:官大夫
7、爵位:公大夫
8、爵位:公乘
9、爵位:五大夫
10、爵位:左庶長
11、右庶長
12、爵位:左更、
13、中更
15、爵位:少上造
14、右更
16、爵位:大上造
17、爵位:駟車庶長
18、爵位:大庶長
19、爵位:關內侯
20、爵位:列侯
晉國等國的主要官職:
司寇:刑官之名,掌刑法,防奸邪。
御史:故國時管理文書及記事的官員。
內史:職掌國家租稅、錢穀與財政收支。
中尉:以選任賢能,拔舉官吏為職責。
宦者令:宮內侍者的長官,管理內廷事務。宦者令的權勢很大,常豢養門客。
田部史:趙國徵收租稅的官吏。
大將軍:武官之首,總理軍務,統兵征討或防禦
裨將:副將軍,協助將軍處置軍務。
國尉:高階武官。有功的軍士許歷升為國尉。
都尉:軍官職名。
郡守:郡的長官。郡在春秋時出現,多設於荒涼偏僻或軍事要地。董閼於曾為上地郡守。
縣令:縣的長官。處置管理一縣的軍、政、民事務。
師:教導王與太子為職。《。
左師:資格老、年紀大的君主參議人員。
博聞師:君主的學術顧問。
司過:諫議官職。
代相;代相為代地的最高行政、軍事長官
戰國官制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世官制逐漸被官僚制所取代,一是官分文武。
這一時期,中原各國爵位與春秋時候相仿,不過卿又分上卿、亞卿,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楚國、秦國爵位不同於中原各國。楚國最尊貴的爵位是通侯、執珪。秦國分公士、上造、簪嫋、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稱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二十級。不過秦國爵位與職官名稱有時合一。戰國爵位授予與春秋不同,不完全是世官的標誌。世官制衰落集中反映在各國的改革中。隨著世官制的衰落,一種新型的官僚制萌生了。官僚制與世官制有四點區別:一是國君可以隨時任免官員。二是大小官員都靠璽〔xi喜〕,即官印來行使權力。三是官員通常領取實物俸祿,以代替過去的采邑。四是國君定期對官員進行考核。戰國時候,官僚制雖然還很不完善,但為秦以後中國官僚機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官分文武,體現在相、將的設定上。
國君下面最高職位是相,又稱相邦。戰國七雄中只有楚國相職仍稱令尹。相是國君的助手,百官之長,負責治理朝中事務。相與春秋時候的執政官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一般不率兵出外作戰,通常由文官擔任。相下政務官多沿襲春秋舊制,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楚國的左徒地位升高,相當於中原各國的司徒。齊國相下有五大行政官,稱之為“五官”。五官是:大田,掌管農事;大行,主持禮儀賓客;大諫,負責規諫君主得失;大司馬,掌管軍事征伐;大理,掌管刑獄司法。五官外又有主客負責送往迎來,士師掌管殿中執法。秦國則由廷尉主管司法。趙國則由田部吏主管徵收租稅,中尉主管選任官吏。
戰國時候的將與春秋時候的將也有所不同。春秋晉國三軍將集軍務、政務於一身,戰國時候的將是最高武職官,一般由擅長兵法的人充任。如趙國的廉頗、燕國的樂毅、齊國的田忌,都是顯赫一時的名將。將的地位次於相。相、將是國君的左右手。戲劇中有《將相和》,說的是趙國相藺相如與將廉頗坦誠相見,共同輔佐趙王的故事,很能反映這一時期官制的特點。秦國的將不是固定官職,為軍隊出征時臨時任命的統帥,而掌管軍政另設國尉一職。但趙國的國尉則設在將的下面。齊國還設有軍師,負責參謀軍事,著名的軍事家孫臏曾任此職。楚國武官還有柱國,與秦國的中尉一樣,都是衛戍國都的高階武官。
戰國時各國君主權力擴大,為君主服務的官職也隨之增多。秦有長史,是一種事務官。各國君主身邊秘書性質的官員有御史、主書、掌書、御書等不同稱呼。此外,各國又設有國君和太子的輔弼官師、傅。楚國另設有三閭大夫,負責王族中昭、景、屈三姓子弟的教育。三閭大夫設定較早,春秋時著名 詩人 屈原也曾任過此職。備各國君主顧問的官員稱博士或博聞師。秦國掌管宮廷警衛的官員稱衛尉,負責謀議的稱中大夫令,掌管車馬的稱車府令。各國負責引見賓客的官員稱謁者。
郡縣制在戰國已完全確定,並且郡大於縣。郡的長官稱守,既管一郡行政,又管軍隊和防務。守下有尉,分管一郡軍務。縣的長官稱令,齊國有時仍稱縣大夫,秦國也叫大嗇夫。縣令主管一縣事務,下設丞、尉、司馬、司空等官。縣丞分管財政和司法,縣尉分管軍務,司馬分管馬政,司空分管工程建築和刑徒。令、丞、尉、司馬、司空之下各有屬吏,稱某某史。這些帶“史”字的官吏一般是文書官。秦國在邊區設定道,相當於縣,長官稱道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