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傳統武術綿拳

    首先明確這個問題:應該!為什麼,因為孩子雖然是自己的,但是任何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有疼愛孩子的心理和情感,也有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孩子也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心理,一個人的成長是靠父母的教育和經驗傳授,但更多的還是靠自己的發現和摸索,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我們只要牽好孩子的手,在孩子偏向的時候做正確的引導,其餘的讓孩子自己去發揮吧,天空之大,任君翱翔!

  • 2 # 奶爸的重生

    應該給孩子自由。這個道理如同治水,只可疏導,不可堵截。特別是生活在這個年代的孩子,每天獲取的資訊量豐富,個性思想活躍多變,對自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需求。如果一味地強調限制服從,肯定會加重逆反心理的形成。讓孩子的叛逆期提前或叛逆行為加重。使你所謂的規矩限制形同虛設,孩子用叛逆來獲得自由的感覺,一旦叛逆形成習慣,那麼再孩子心理叛逆將等同於自由,叛逆給孩子帶來快感、帶來自由。所以要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充分的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給孩子的自由是在一定條件或一個框架下的自由,是要付出努力才能獲得的自由。要把孩子當做大人一樣,以平等的方式去談自由。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形成道德準則、自由平等、法律制度的觀念,有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 3 # 微笑的風268

    當然要給孩子自由,這個自由是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的自由。

    我們給孩子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這個前提就是告訴他規則,只有遵守了規則,才會有自由。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用他的感覺器官來了解世界的。用他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用他的手和腳來了解世界,如果不給孩子自由,他怎麼來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那麼,如何給孩子自由呢?

    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我們首先要保證孩子的安全,家長在排除了危險因素的情況下,可以讓孩子自由地活動。他可以自由地去走,去摸,去看,去聽......

    當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就要給孩子講規則,讓他知道必須要遵守規則。告訴他不能打擾別人,不能搞破壞,同時告訴他什麼樣的行為是危險的行為。只要孩子能夠遵守這幾點,那麼你可以給他充分的自由。

    有了自由,孩子可以釋放天性,自由地感知世界,探索世界。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才會得到保護。

    事實證明 :在規則下自由成長的孩子,狀態比其他孩子更穩定,性格更平和,更加有秩序感和自控力。

    有的家長給孩子一點自由都不給,在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不讓孩子做,怕孩子做不好,給自己帶來麻煩。告訴孩子這不能動,那不能幹,孩子沒有一點自由。時間久了,孩子什麼都不會幹,也不敢幹,越來越沒有自信。循規蹈矩,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即使孩子想幹什麼,想要什麼,都不敢,也不願跟家長說。孩子在家長面前沒有安全感,不願意跟家長溝通。

    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孩子除了學習,沒有時間,也沒有自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結果是一旦離開父母,孩子就像脫韁的Mustang,無法自控,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還有的家長給予孩子絕對的自由,家長不管不顧,由著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於孩子無章可循,就會常常犯錯,甚至闖禍。或者養成不好的習慣,家長也不沒有及時給予糾正。不良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糾正。

    所以,不給孩子自由和給孩子絕對的自由,都是不可取的。只有給孩子規則下的自由,孩子才會健康,快樂,自由地成長。

  • 4 # 小布點mami

    特別喜歡蒙氏教育,他們的教育理念是給孩子愛和充分的自由,這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無疑是最適合的。

    3歲之前的孩子需要的是充足的愛,學齡前的孩子需要的是自由。

    三歲之前的孩子需要的是百般呵護的愛,對於他們的哭鬧,我們有及時的安慰,這樣才會讓他們形成安全感。3歲以後到學齡前兒童孩子需要的是自由成長的空間,在孩子的成長中,儘量不要去給他們太多的限制,也不要讓他們過多的學習文化知識。多給他們創造家庭遊戲的機會,只有在遊戲中,孩子才能自由的發揮把自己內在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充分的展示出來。

    5-6歲給孩子自由的同時,要給孩子立定界限。

    5到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思考意識,他們會執著的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意見,這也是孩子叛逆的初級階段。我們要明確的告訴孩子自由是有限度的,想要得到自由就要遵守規則。

    任何的自由都是建立在規則之上,小的孩子,我們可以給他們充足的愛和自由,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要適當給孩子建立規則。

  • 5 # 大話精神

    孩子在慢慢的長大,從小就要給孩子獨立的空間,不僅是成年人需要自己的空間,孩子也需要。要以成人的方式和孩子相處,這點也是適用於這裡的。家長不要問孩子太多的問題,要讓他們有自己的隱私。

    假如晚上你和朋友去外面玩,回來後,你的爸爸就一直追問你:“晚上去哪玩了,和哪些朋友去玩的,玩了些什麼呀,玩的開心嗎?”你會是什麼感受呢?你是不是會覺得很煩?孩子也會是這樣的感受,如果孩子一回到家你就一直問:“今天學校發生了些什麼事?和同學相處怎麼樣,有同學主動找你玩嗎?老師覺得你作業寫的怎麼樣?英語考試沒有?”你認為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呢?問孩子太多問題會讓他感覺自己的空間被侵犯。

    當孩子想說的時候, 自然會告訴你, 當孩子想跟你說的時候, 需要家長耐心的傾聽和指導, 孩子從外面回來你只要簡單說句: “回來了呀,喝點水吧。”就行了。

  • 6 # 時尚育兒圈子

    李芳妃:陪伴孩子自由體驗的過程,也是讓我們心性自由舒展的過程

    我和丈夫都篤定: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小恩最終要過的都是他自己的人生,我們是陪伴和提供支援的人,而不是決定人和控制者。我們喜歡帶著“靈機一動”的狀態與孩子一起享受生命,享受當下的生活。這是我的養育觀。而我看到,我們身邊抱有這樣想法的爸爸媽媽越來越多。

    比如一天早上面條煮多了,剩了一碗腫麼辦?拿來玩兒吧!看著小恩看到麵條時眼睛裡立刻閃現出小火苗兒,我都興奮不已。於是娘倆從廚房裡端了碗,盛了多半碗麵條後,躡手躡腳地來到了作案現場。

    那些有潔癖、喜歡把家收拾的乾乾淨淨的媽媽一想麵條被玩後的慘狀,快要撲地了吧!但是在我們家,無論是日常遊戲還是美術遊戲,這類生活物品出現的頻率要遠遠高於現成玩具和常規工具。

    陪伴孩子自由體驗的過程,也是讓我們心性自由舒展的過程。當我們嘗試不對孩子說“不”,而是帶著耐心和好奇心,跟隨著他們的生命力一起去探索和體驗無邊際的遊戲時,生活會更加美好與神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扶搖》與《楚喬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