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夜v風聲
-
2 # 如夢令7
我認為是不能的
我們都知道這兩位都是英雄人物。他們在戰爭方面是取得重大成功的。但是戰法風格卻是不盡相同的。我們來共同探討一下:
1、霍去病方面
先說說霍去病方面:霍去病被漢武帝成為冠軍侯,可見霍去病戰鬥能力的強悍。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是,漢武帝時期,大漢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匈奴只不過是一個小地方要搞突然襲擊。就好比說是一頭強悍的大牛身上突然來了有幾隻吸血蟲,對於大漢來說,這種懸殊根本不足以構成威脅,所以霍去病首先在心態上就很佔優勢,所以打仗上能夠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再加上霍去病確實有打仗的天賦,不怵戰場,驍勇善戰,所以打仗能打的暢快淋漓。只可惜,天妒英才,年僅24歲就因病去世了。
2、曾國藩方面
再說說曾國藩方面:都說曾國藩的前三十年很平庸,三十年後的曾國藩很傳奇,曾國藩出生在國家內用外患的時期,國家很震盪,越是戰亂越容易出英雄。當時的清政府千瘡百孔,太平天國幾乎要佔領中國的半壁江山。和當時霍去病的時候真的不一樣,首先大仗方面必須謹慎小心,因為稍不留神就可能戰敗,戰鬥力基礎是勢均力敵,所以當時的大仗風格更應該是安徐正靜了。
綜上所述,大仗的心態和風格完全受當時的國情所決定的。都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好榜樣。
-
3 # 愛吃栗子的張老師
這個問題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政治環境公元前3世紀初期始,匈奴已成為中國北部一個以蒙古高原為中心的新興奴隸制部族,到匈奴冒頓單于的時候(前209—前174年),吞併了在其周圍的部落,北達貝加爾湖,西達祁連山、天山,南達秦所建置的河南地,與西漢的北邊郡縣連線,東達亞洲東部沙漠草原,武力達到空前未有的強盛。漢政府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並給予匈奴貴族很多利益,但是匈奴的騎兵並沒有停止過對漢朝的侵擾,邊境的生產時常遭到破壞,無數的漢族人民遭到殺掠。漢朝雖然一直在商量籌劃抗擊匈奴的策略,但是形勢還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過來。
曾國藩所處的晚清已是風雨飄搖,在那個年代,國家的軍隊戰鬥力不說名存實亡也差不多了,而當時也正值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儘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集大量八旗軍、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可是這支腐朽的武裝已不堪一戰。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提供了一個機會。
2、身份背景與教育霍去病是一個小官和公主府上的一個奴婢私通後生下來的私生子,霍去病雖然是一個私生子,身份不尊貴。但是他卻有一些很有身份的親戚,比如,衛青,他的舅舅。衛青是大漢一位驍勇善戰的大將軍。也許是因為從小就受到了舅舅衛青的影響,小小年齡的霍去病就展現出了他與同齡人的不同之處。他對於騎馬射箭很擅長,而且對於兵法也是特別的瞭解。但是他並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那樣的,而是他對兵法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對於兵法,霍去病他更看重的是方法而不是古代的用法。他也是一個很勇猛有能力的人才,年紀輕輕的他就展現出了自己的過人之處,因此就被漢武帝看中了。所以霍去病17歲的時候,就成為了了朝廷裡的霍驃姚。之後就隨著他的舅舅衛青擔負起了保家衛國的重任。
曾國藩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國藩為長子。祖輩以農為主,生活較為寬裕。祖父曾玉屏雖少文化,但閱歷豐富;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作為長子長孫的曾國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輩的倫理教育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了,曾國藩本就不是一員武將,而是一名儒生。
3、人物性格霍去病為人直言仗義,有氣敢往。漢武帝叫他學習孫子兵法,霍去病說:“打仗主要看方略如何,不必多學古人兵法。” 漢武帝又為他修建了一座院落,他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與當初衛青聽人說他將來會封侯時的話語截然不同。霍去病行軍打仗不大體恤士卒,士卒缺糧,他仍然意氣風發地追擊匈奴。這與衛青以仁治軍也不相同。他膽大,勇敢,年輕氣盛,英勇善戰,這些綜合起來也不難看出霍去病的軍事策略。
曾國藩是一個具有脾氣倔、忍性重、吃得苦、不怕輸、有蠻勁、好爭勝等地道湖湘文化性格的儒將。他主張去偽崇拙,不尚機權,以“拙誠”破“機巧”。經常將忍之涵養置放於時間與空間的大背景裡來定位,這就使得他所身體力行的堅忍,具有極大的涵容性和主動性。
4、軍事思想霍去病: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曾國藩:曾國藩的軍事才能還是比較強的,以一介文人,招募兵勇,訓練成軍,最後歷經幾十次血戰,攻滅了太平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從純軍事觀點看,也是難得帥才。曾國藩認為在軍事上穩慎以圖,自可萬無一失。曾國藩一生中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失敗,其中很多失敗都給了他重大打擊。經過這無數次失敗,他對失敗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因此也養成了穩重謹慎的作風。“扎硬寨,打死仗”是曾國藩的不變信條。曾國藩習慣於紮營修壘,圍而不攻,直到困死敵人。曾國藩的謹慎並不是膽小怕事,也並非一味怕事不敢前進。失敗使他學會了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何時守,何時攻,把握有利時機,相機而動,先立於不敗之地,才能爭取最大的勝利。這不但是用兵的謀略,也是他為人處世的鐵則。
綜上所述,曾國藩打不出霍去病那樣的暢快淋漓,霍去病也打不出曾國藩那樣的安徐正靜,他們身處兩個世界,但都能夠在自身所處的時代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回覆列表
曾國藩並不是軍人出生,對帶兵打仗那是不會的能打贏大平天國靠不是他的才情,而是知識。
曾國藩打仗那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打法,訣竅就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不取巧,不投機,始終掌握戰略主動,結硬寨,打呆仗,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霍去病在當時那是戰神,不敗人物,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採用機動作戰方式,以戰養戰,長途奔襲,在運動中尋找作戰目標。不給匈奴人準備時間,往往打個措手不及。等匈奴援救時,霍去病的鐵騎已經遠走高飛,無蹤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