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吃嘛嘛香羅子醬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四川人愛吃辣,四川人在做菜的時候基本都會放一點辣椒,而一個上海的廚師去四川開飯館,你讓四川人吃甜的,那肯定不行,你不放點辣椒是肯定沒有人願意過來吃的,這就是飲食習慣不同導致的菜品的差異化,這也是中國菜系有別的原因。

    個人也是這樣,有人重口味,有人喜愛清淡的,有人愛吃甜,有人愛吃辣,如果你真的按照食譜上的用料量來製作,可能做出來的自己都不喜歡吃,所以我還是覺得隨心就好,喜歡吃什麼味道就多放點調料,不喜歡吃就少放點甚至不放,畢竟美食美食,吃的美才叫美食!

    我是羅子醬,一個興趣廣泛的美食作者!

  • 2 # 武黃5806060818

    作為一個美食製作者,在美食製作過程當中,不要過份地按照書本上的製作方法,要按照每一位顧客或每一個人的口味做好每一道菜餚。一個味道的菜得不到眾人的認可,大家認可的菜才是佳品。

  • 3 # 道佐先生食記

    說說我的經歷吧,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選擇,瞭解了我的經歷,也就知道了我是那種型別了。

    第一:初次接觸做美食階段。

    作為美食愛好者,家裡必備的美食製作及輔助裝置、工具一般都很齊全。那我來說,剛剛學習製作烘焙麵包的時候,完全依據於書本或者網友提供的材料配比,必須使用電子稱進行稱重,精確到克,毛重減去皮重再計算出淨重。

    哪怕是一枚雞蛋,也要打碎了,去殼稱重,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些稚嫩可笑。

    第二:全經驗做美食階段。

    隨著製作美食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對各種材料的配比也瞭然於胸,所以在全經驗階段,基本上就放棄了使用電子稱。比如:烘焙麵包。如果雞蛋小或者倒入的牛奶少的時候,則加入的高筋粉就適量少一些,完全憑藉經驗。

    最後的成品效果也非常棒。

    所以,對我來說這兩種都存在,只不過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選擇而已。

  • 4 # 凡凡廚房

    美食製作時,有些食材用料是要精準到克。有些是不需要的。根據經驗來判斷所需食材,調料的量。小時候一到秋天,媽媽醃鹹菜,做酸菜,做辣椒醬,做西紅柿醬,醃虎皮辣椒,醃糖蒜,醃蘿蔔乾時都會用秤來稱各種食材和調料的配比,就會精確到克。讓我影響最深的是虎皮辣椒,醃虎皮辣椒用的調料最多,每一種調料要用幾斤幾兩,都要稱的準確無誤。看媽媽在廚房案板上堆了一大堆調料在稱,我就問媽媽,為什麼要稱呢,直接就憑感覺放調料,覺得差不多就行了嘛,媽媽說醃菜要精準到克,要不然菜味道不對,還容易壞。醃虎皮辣椒的調料方子媽媽都是寫在一張紙上的,每種調料的用量都不同,有的是幾斤,有的是幾兩。虎皮辣椒的調料我記得有二十多種,醃的虎皮辣椒又辣又香。我們吃飯吃饃饃都離不開它。辣椒吃完了,湯用來炒菜,也特別香。媽媽每年秋天醃一大缸虎皮辣椒,沒到過年就吃完了。

    還有媽媽用粉面做涼粉時,也是精確的,像一斤粉面,要倒七碗水,做出來的涼粉才柔軟又勁道。如果你倒了六碗水,做出的涼粉就會又硬又掘。如果你倒了八碗水,做出的涼粉就會太稀不成形,沒發吃。端午節煮甜盤時,放酒麴時,莜麥和酒麴的比例也要精確比例。酒麴放少了發酵不起來沒味道,酒麴放多了發酵過了就太酸了。這些就是我從小知道的,製作美食時食材的配比要精確到克的。

    其他像一日三餐,菜,飯,饃饃等製作時,都不需要用秤來稱重。爸媽都是根據經驗,做飯時間長了,那種調料需要多少才合適,都曉得。我也是,做飯炒菜放多少鹽,多少調料,都是自己在長時間做飯過程中的經驗,我記得剛開始做飯時,和麵和不好,要不就硬了,揉起來很費勁。做的麵條特別硬,吃下去都不消化我覺得,有時鹼放多了,麵條煮出來是黃色的,一股鹼味兒,有時鹼又放少了,麵條不勁道煮熟後都斷成一截一截的。那會兒我家是用自己種的麥子磨的麵粉,需要加鹼面。有時和麵水倒多了,我就又加些麵粉,本來做三個人的面。因為水倒多了加了麵粉做成了六個人的飯。還有學做饅頭餅子時,鹼面或小蘇打老是放不合適,有時放少了,饅頭粘牙,不能吃,放多了,白麵饅頭變黃色饅頭,也不能吃,還好我家那會兒養雞,小雞就幫我把做壞的饅頭吃了。做飯炒菜老是把握不住放多少鹽合適,老是鹹了,特別難吃。不知不覺中,我就學會了,炒菜做飯蒸饅頭,從能吃到好吃。我經歷了切指甲,切手指,燙手等好多傷痛,才換來的今天做飯“信手拈來”“憑感覺走”的狀態。所以,現在做飯,食材調料用量多少,大多都是目測,不用秤稱,覺得麻煩。

    你們都會用秤來稱著做嗎?

  • 5 # 老席說食席俠客

    烹飪教學大多都是精準到克,真的學會了,或者說融會貫通了,隨意隨心就好了!

    現在的師傅教學都是這個多少克,那個多少克,好像是很精準的,可真的都嚴格按照克數來做,一百個學員就真的做出了是一個味嗎?也不盡然!記得我小時候,就愛看做菜,有時興起了就會問師傅,師傅一般都是這麼說的:鹽少許,糖適量,醋幾滴,哈哈,那有什麼克數,甚至有很多調料都是用三個手指捏的,全憑感覺的。

    後來自己做菜,也習慣了隨意隨心,記得有個《美食家》的電影裡,大師傅說:做菜,無非是“甜鹹”而已!當時聽不懂,現在明白了:該鹹的甜一點,該甜的鹹一點!你要是能懂我這兩句,你基本上就算是個好廚師了!

    很多時候未必精準到克就一定能做出好菜,隨意隨心未必就做不出好菜,記得老年間師傅們經常說:同樣的食材,同樣的料,同樣做一道菜,兩個師傅做出來兩個味道。為什麼?因為廚師最難的是:案兒上,講究個刀口!(差一絲就不透,深一釐就掉了)!灶兒上,講究個火候。(早一刻,還沒斷生。旺一點就糊了)。

    做菜,是個愛好,是個喜歡!你用心了,就能從中領悟出很多東西,別太在意克數,更要隨意隨心,做多了,自然就熟練了!

  • 6 # 花園女主

    美食的製作用料還是精準到克為好。

    我做點心十幾年了,也還是始終如一養成好習慣,精準到克來做美食。

    比如廣東的師傅們,他們對待美食製作非常的認真。港秤,公克秤,電子秤,配備齊全。

    用料食材也很講究,各種調味料琳琅滿目。比如:咖哩醬、海鮮醬,柱候醬、叉燒醬、南乳醬、花雕酒、玫瑰酒、香糟滷、沙姜粉、胡椒粉、食粉、生粉、鷹粟粉、吉士粉、梘水、蠔油、萬字醬油,美極鮮、魚露、生抽、老抽。

    廣東人制作的茶點四大天王叉燒包,水晶蝦餃、幹蒸燒麥、蛋撻,外觀精美,汁多鮮美,它的製作工序也是經過秤量精準到位,堪稱一絕。

    揚州的師傅同樣是注重精準克度的。

    揚州四大名點:三丁大包、千層油糕、月芽蒸餃、翡翠燒麥也是堪稱絕品,外形秀麗,色澤誘人。

    你們喜歡吃廣東茶點,還是揚州名點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黨建幾字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