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閣村夫

    受到古代儒家文化影響,古代有替長輩嘗藥的習慣,認為是孝道的體現,漢文帝劉恆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嘗藥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陳情表中李密也寫到為祖母親伺湯藥未曾廢離。在這種文化薰陶下,肯定是有人作為兒子出自真心替老子嘗藥的。當然在巨大的利益驅動下肯定也會有人以此來作秀。道光臨終傳位給咸豐而沒有給當時很有能力的老六就是因為咸豐皇帝在床前痛哭了一場。

  • 2 # 風影大人的世界

    先說結論:不排除有真孝順的,也有表忠心的,但大多在作秀,就算不是作秀,在這個位置,別人也認為是在作秀。

    舉一個例子:勾踐為夫差“問疾嘗屎”

    歷史有記載:

    越王勾踐戰敗,被囚禁在吳國的第三年;一次夫差染病,范蠡知道是尋常疾病,不久即愈,便與勾踐商定一個計策:他居然讓勾踐去嘗糞卜疾,取悅於夫差!果然,夫差被勾踐感動,立即讓勾踐夫妻搬出石室,遷居附近民房,仍然養馬。不久,夫差病癒,正如范蠡所料那樣,吳王決定釋放勾踐回國。並命人於文臺置辦酒席,隆重地歡送勾踐還越。伍子胥大怒,對夫差說:“勾踐嘗大王糞便,是吃大王之心。”夫差不聽,如期釋放勾踐回國。

    後面就有了勾踐滅吳的故事。

  • 3 # 錯位愛人

    我覺得作秀的成份比較大,古代皇子從出生就是乳孃所養,對自己父母更多的只有敬畏之心,既是父與子,也是君與臣的關係,並沒有從小培養太多骨肉之間的感情,也只是書面上的一些教導,並沒有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很多,說是作秀也不為過,

  • 4 # 小匙子凌凌

    “親嘗湯藥衣不解帶”說的應該是漢文帝劉恆照顧母親薄太后的故事……這是中華傳統美德“孝”的真實體現!並不是作秀……直到現在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前漢文帝,名恆,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親病三年無一怠,嘗藥奉母真聖懷。湯釋仁孝道德楷,藥名文景天下乖。

  • 5 # 東周列國故事集

    中國古代十分注重孝道,孝道也是評判個人德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

    儒家對於孝道的弘揚也是不遺餘力,郭巨埋兒奉母、王祥臥冰求鯉、子路百里負米等都被傳為佳話,且不說是不是愚孝,單從古人的出發點來說都是為了讓人們傳承孝道。

    古代當官的無論多大的官,父母死了都必須辭官回家丁憂,守制三年後方可起復。當年張居正在激烈的官場鬥爭中的節骨眼上即使不願意也不得不回鄉守孝,古代對孝道的重視可見一斑。

    古代皇帝生病,有的皇子“親嘗藥膳,衣不解帶”完全有可能是真孝順,即使是當代社會,為父母“親嘗藥膳,衣不解帶”也不是什麼稀罕事。

    關鍵在於皇子為皇帝這樣做可能得到的回報實在是太豐厚了,那就是皇位,畢竟沒有達到“埋兒”、“臥冰”的程度,皇子為了皇位假意這麼做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作秀的成本並不高。所以不能一概而論皇子這麼做就是作秀還是真孝順。

  • 6 # 三輔客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親嘗湯藥”的故事發生在漢代,是發生在漢文帝和他的母親薄太后身上的事,是不是皇帝做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對歷史上孝子的代表——二十四孝的故事做以簡單回顧:

    在中國歷史上,二十四孝的故事為人們津津樂道,這裡羅列了上古的舜帝“孝感天地”至南宋朱壽昌“棄官尋母”的二十四位孝子的歷史故事,所以二十四孝的故事是宋以後的總結的,有人說這種說法最早形成於元代。這應該是後人在浩瀚的歷史中遴選出的華夏民族孝子的代表,這些都有確貼的朝代和歷史記載,由於當時歷史上孝子事蹟傳說確實太多,所以只是總結了二十四孝子作為代表。

    縱觀二十四孝的歷史故事,其中最多的歷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在春秋、兩漢及其末年,最多的故事發生地在山東,這可能源於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春秋時期繼承了周禮,又是孔子生活的時代,當時的山東孔子的弟子最多;而兩漢及其末年孝子居多是因為當時西漢在國家提倡孝的理念,從皇家帶頭講究孝道,所以西漢的皇帝死後的諡號都是“孝”字頭,比如漢文帝叫“漢孝文皇帝”,漢武帝叫“漢孝武皇帝”等等,而且漢文帝劉恆的“親嘗湯藥”還是後人評選出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被確貼的記載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上,在漢文帝時代發生的“緹縈救父”的故事也被詳細地記載在《漢書》上,並推動了西漢歷史上最大的司法改革,小緹縈的故事總是讓人新潮彭拜,痛苦涕零,不過歷史總像評書一樣吊胃口,遍尋漢書史記,小緹縈的最後命運歷史上卻沒有任何資訊,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漢代的皇帝都以“孝”來嚴格要求自己,比如劉邦,為了使父親高興,給他專門在都城長安附近仿照老家豐邑修建了“新豐”,就是如今的臨潼新豐鎮,孝道在漢代被推到了頂峰,這種文化氛圍在漢長安經久不衰,如今我們講的文化自信在漢代也是爆棚的,當時的大孝子漢文帝及其母親薄太后就埋葬我們老家白鹿原的鹿嘴之上,私自覺得漢文帝在做大王時親嘗湯藥應該沒有問題,幾年不換衣服估計不很現實,可能有點誇張,當然二十四孝中好多孝子的故事比較誇張,明顯帶有神話色彩,這都與當時的文化認知及科學有關,我們學的是這種精神。

    華夏大地幅員遼闊,見賢思齊,與東部繁榮的文化相比,漢文帝親嘗湯藥能擠進二十四孝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十四孝的故事,其“親嘗湯藥”的事蹟發生在他做代王期間,地點大約在河北,但他和他伺奉的母親薄太后就埋在我們白鹿原畔;據歷史記載,漢文帝一生儉樸,與民休息,這都與他及其母親曾經生活在心狠手辣的呂后統治時期有關,他們深知民間疾苦,他的孝順可信度很大。

    如今的白鹿原歷史厚重,那裡埋藏著親嘗湯藥的主人公,在白鹿原的東面,遙遙相對的秦嶺被稱作王順山,這座山被稱為“天下第一孝山”,王順“擔土葬母”的故事和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在這裡日復一講述著,厚重的歷史和它所富含的孝文化將永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

  • 7 # 樂書匯

    首先我覺得大家回答的都真好,很認真。其後我想說的是,這種事情真孝順的有,作秀的也有,甚至還有下毒的,弒父的,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真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裡有喜歡的人表白被拒,跟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是在傷害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