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林道長擅長齋醮法事經韻,精通道教科儀,任法融雖從師學經韻,但卻不願終生作經懺道士。他認為,經韻是誦經的表達儀式,只是闡道宣傳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實質,一是修真體道延年益壽,二是窮宇宙櫻應櫻造化之源,明萬類消長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實用性,不但對己身有益,而且對人類幸福、社會穩定、天下太平都有積極作用。因此,他雖習經韻但不重經韻,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讀道書、研道意。
從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參加全國民主青年代表會議,為陝西省青年代表)這3年中,他利用農作之暇,細讀《道德》、《南華》、《四品》、《陰符》、《素書》等道教經書,自感獲益不淺。1957年冬,任法融拜別師父,離開隴縣龍門洞,到陝西周至縣樓觀臺道院掛單。當時樓觀臺總理為梁宗和道長,頗諳儒、道經籍,讚揚任法融讀了不少書,但還必須精讀儒家五經,以打好治學的基礎。於是任法融認梁宗和道長為師,在梁道長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左傳》、《尚書》、《易經》。在習儒學6年之後,任法融覺得儒學雖然淵博,但道教徒還是對博大宏深的《道德經》感到親切。
從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認真閱讀《道藏精華錄》中所載60餘家高人對《道德經》的註釋,這使他大為開闊了知識的視野,深化了對《道德》的理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樓觀臺道教徒受衝擊,大部分殿堂、園林被文管、園林部門佔槳遙希民住,大部分道教徒被遣散。任法融時年31歲,仍堅持在樓觀臺,與道眾墾荒種地謀生。在十年浩劫中,他們的生活十分困難,處境十分危險,但任法融處險不驚,遇難不悲,心胸豁達,信仰虔誠,一直沒有放棄對《道德經》的研究;透過十年浩劫,他更領略了世事之艱苦,人生之困苦,從而更深地豁然徹悟《道德》的深玄妙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用道教義理重新註釋《道德經》。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陝西樓觀臺又重歸道教自己管理。
1980年,任法融擔負起了募籌資金,招工維修樓觀臺的責任。在爾後的5年中,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利用間暇之時,註釋《道德經》。相傳樓觀臺為道教聖地,老子曾在此講授《道德經》。樓觀臺古遺有石刻《道德經》,稱之為“樓正本”,是此書的一種著名版本戀遷抹。任法融道長便是以此為底本,從事註釋。5年間,注寫三遍,約40萬字,1986年又刻意求精,重新改寫,1987年冬脫稿,篇幅10萬字,1988年由陝西三秦出版社發行。據該書“內容提要”介紹說:“任法融道長用數千年來道家真傳的正統觀點註釋了‘樓正本’《道德經》。”“筆者用無極圖和太極圖從縱橫兩個方面、微觀宏觀兩個領域對《道德經》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老子的自然觀、人生觀、社會觀(尤其是宇宙論、養生論和政治論)之玄理奧義作了深入淺出、與眾不同的解釋。”此書的特色,就在於作者是一位虔誠的全真派教徒,他用道教義理及虔誠信仰的情感來註釋《道德經》。
王嗣林道長擅長齋醮法事經韻,精通道教科儀,任法融雖從師學經韻,但卻不願終生作經懺道士。他認為,經韻是誦經的表達儀式,只是闡道宣傳的外表形式,而道教的精神實質,一是修真體道延年益壽,二是窮宇宙櫻應櫻造化之源,明萬類消長之理,既有哲理性,又有實用性,不但對己身有益,而且對人類幸福、社會穩定、天下太平都有積極作用。因此,他雖習經韻但不重經韻,而是把主要精力用在讀道書、研道意。
從1955年至1958年(1958年曾參加全國民主青年代表會議,為陝西省青年代表)這3年中,他利用農作之暇,細讀《道德》、《南華》、《四品》、《陰符》、《素書》等道教經書,自感獲益不淺。1957年冬,任法融拜別師父,離開隴縣龍門洞,到陝西周至縣樓觀臺道院掛單。當時樓觀臺總理為梁宗和道長,頗諳儒、道經籍,讚揚任法融讀了不少書,但還必須精讀儒家五經,以打好治學的基礎。於是任法融認梁宗和道長為師,在梁道長指導下,認真學習了《左傳》、《尚書》、《易經》。在習儒學6年之後,任法融覺得儒學雖然淵博,但道教徒還是對博大宏深的《道德經》感到親切。
從1964年至1966年,任法融認真閱讀《道藏精華錄》中所載60餘家高人對《道德經》的註釋,這使他大為開闊了知識的視野,深化了對《道德》的理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樓觀臺道教徒受衝擊,大部分殿堂、園林被文管、園林部門佔槳遙希民住,大部分道教徒被遣散。任法融時年31歲,仍堅持在樓觀臺,與道眾墾荒種地謀生。在十年浩劫中,他們的生活十分困難,處境十分危險,但任法融處險不驚,遇難不悲,心胸豁達,信仰虔誠,一直沒有放棄對《道德經》的研究;透過十年浩劫,他更領略了世事之艱苦,人生之困苦,從而更深地豁然徹悟《道德》的深玄妙理。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用道教義理重新註釋《道德經》。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認真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陝西樓觀臺又重歸道教自己管理。
1980年,任法融擔負起了募籌資金,招工維修樓觀臺的責任。在爾後的5年中,他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依然利用間暇之時,註釋《道德經》。相傳樓觀臺為道教聖地,老子曾在此講授《道德經》。樓觀臺古遺有石刻《道德經》,稱之為“樓正本”,是此書的一種著名版本戀遷抹。任法融道長便是以此為底本,從事註釋。5年間,注寫三遍,約40萬字,1986年又刻意求精,重新改寫,1987年冬脫稿,篇幅10萬字,1988年由陝西三秦出版社發行。據該書“內容提要”介紹說:“任法融道長用數千年來道家真傳的正統觀點註釋了‘樓正本’《道德經》。”“筆者用無極圖和太極圖從縱橫兩個方面、微觀宏觀兩個領域對《道德經》的基本思想作了高度的概括,對老子的自然觀、人生觀、社會觀(尤其是宇宙論、養生論和政治論)之玄理奧義作了深入淺出、與眾不同的解釋。”此書的特色,就在於作者是一位虔誠的全真派教徒,他用道教義理及虔誠信仰的情感來註釋《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