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彤木

    自晉代以後,《蘭亭序》被世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一直到宋代都極少出現質疑的聲音,而蘇軾的一段話才真正開始對王羲之書法權威的挑戰。《蘇軾文集》中有一段對話 :曇秀來海上,見東坡,出黜安居士(黃庭堅晚號)草書一軸,問此書如何?坡雲:“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吾於黜安亦云。”他日黜安當捧腹軒渠也。

    蘇軾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看來,這段話裡蘇軾借用張融所說“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旨在破除權威,打破約定俗成的規定和規律。只有打破偶像崇拜,思想才能不斷得以解放,“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自古以來學書者都夢寐以求書法的規律,例如黃庭堅描述的“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楊風子正是因為“不信蘭亭”,才做到了“下筆便到烏絲欄”。

    在我看來,蘇軾這種對待書法經典的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和黃庭堅聲稱“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以及米芾“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的藝術主張,正是“不信蘭亭”的正確解讀和真正意義所在。

    蘇軾《次辯才韻詩帖》(區域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心經》(拓本區域性)

    蘇軾《前赤壁賦》(區域性)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華嚴經疏卷》(區域性)上海博物館藏

  • 2 # 陝西藝娃

    關鍵問題:怎樣才算是懂書法呢?

    一、要懂古今之書法演變:書法史

    書法的演變是有前因後果的,從殷商的甲骨文到現在所看到的文字,五千年的歲月展露無疑。欣賞時要清楚書法史,瞭解什麼是隸書?什麼是草書?什麼是楷書?不能將不同類別的書法進行比較。

    二、要懂古今之書法家背景:歷史

    著名的書法作品大多都有一段趣聞,這有助於把握作品的內涵。如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蘭亭序》就是在略有酒意時寫下的,事後多次嘗試也寫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知道這點,就可以深入地欣賞《蘭亭序》,否則就無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後果,筆意也無法捉摸。

    三、要懂文字學知識:文字學

    書法家最愛在寫時進行一些變化而達到一定的效果,有時將多種字型(如隸書、草書)合為一種字型,有時學倉頡造字,為文字增減筆劃。如果不懂文字學,書法中所注重的“整體感”便消失殆盡,沒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四、要懂鑑別碑帖:看得多

    欣賞書法必具備鑑別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賞到偽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將不利於書法的學習和欣賞。

    五、要懂書寫技巧:要實踐

    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大部分書法鑑賞家同時也是書法家。知曉書寫技巧,則可真正體會書法之美、用筆用墨之妙。

    六、要懂藝術涵養:綜合素養

    書法是一門藝術,欣賞書法時要置身其中,投入欣賞,用心去看,去體會書法的“骨力”、“姿態”、“神韻”、“氣魄”,才能真正達到欣賞書法的目的。

  • 3 # 謝亞鐵

    曾對王羲之《蘭亭序》作過細心觀摩,也翻讀過一些古人評述,認同古今對《蘭亭序》存疑派觀點…

    傳為王羲之書法的《初月帖》、《孔侍中帖》、《行穰帖》、《上虞帖》、《姨母帖》、《喪亂貼》、《豹奴帖》、《十七帖》、《青李來禽帖》、《快雪時晴帖》等等,根本就沒有《蘭亭序帖》裡所表現的筆法及結體方式,連行與草過渡的影子也無,風格上氣韻上判若兩人…《蘭亭序帖》是否是王羲之的作品,就非常可疑了…

    王羲之在晉至南朝梁陳年間,對書壇的影響極大,但此期間的史所載對《蘭亭序》卻隻字未提,實堪存疑…梁武帝《書評》有評論王羲之的書法亦不提及《蘭亭序帖》,且當中評論,與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帖》完全不搭邊…《法書要錄》卷二收錄有梁武帝與陶弘景之間往來論書的書簡,梁武帝說:“逸少(王羲之字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王羲之)真跡。《太師箴》(王羲之另一作品)小複方媚,筆力過嫩,書體乖異。”陶弘景表示贊同,說:“《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陶弘景又說:“逸少有名之跡不過數首。《黃庭》、《勸進》、《像贊》、《洛神》,此等不審猶得存不?”梁武帝說:“鍾(繇)書乃有一卷,傳以為真。意謂悉是摹學,多不足論。”陶弘景:“世論鹹雲‘江東無復鍾跡’,常以嘆息。”亦不提及蘭亭序…

    一件事輔證:《樂毅論》從南梁內府流出,於唐初進入內府時,褚遂良曾經過認真檢校鑑定,認定為真跡。但梁武帝和陶弘景則認為梁朝內府的藏本已經是摹本而非真跡。可以想象一下蘭亭序存在真跡的可能性極少…

    《黃庭》、《勸進》、《像贊》、《洛神》等帖雖然有名,但仍尚不知是否真跡…

    大書法家鍾繇的一卷書法作品傳入南梁內府,梁武帝一度以為真,但細考之下,仍是摹本…

    在梁武帝時,鍾、王的真跡已經寥如晨星…

    南朝時偽造大小二王書的現象風行,梁朝一書《論書表》其中有“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來說仿古書法的事…

  • 4 # L123生古

    王羲之《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為後人千百年來所崇拜和臨摹範本。為何會有:不信蘭亭,才懂書法。這麼一說?個人淺見,古人有此言,是勸世人莫學死書。即使你的蘭亭序學得再似,也蓋不及原作。而且學死了就失去書法的傳承和開拓進取了。猶如現在流行的田楷,千篇一律,毫無節奏。(當然,田楷讓許多初學者喜歡上書法,普及有功。這是後話,)師於古而不泥於古,也許,這就是此話善意的告誡。僅供參考,與君共勉。謝謝!

  • 5 # 一笑貫長天

    敢於懷疑是好事!

    我一向不喜歡人云亦云,一句名言,不管是大家也好,聖賢也罷!只有經過自己驗證的,我才承認它的對與錯。

    對待《蘭亭序》也該如此,我們應該大膽地提出質疑,然後再去理解,消化這些質疑,理解了,消化了,你再去承認,再去推崇。

    或許是能力不夠,我對《蘭亭序》也有一些質疑,所以,我習《蘭亭序》很少,遠遠不如《聖教序》。比如大家提出的與書聖的其他風格不甚相符,還有就是《蘭亭序》中字的難度也比《聖教序》低,章法也不是王羲之書法突出的,我唯一認可的事《蘭亭序》的牽絲筆意是所有法貼最好的,沒有之一,就是最好的!

    質疑是件好事,有助於我們提高自己的認知,可是,質疑了不去思考,不去解決,僅僅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突出自己,就沒有意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了貓咪很後悔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