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通訊行業討口飯吃的
-
2 # 心向青山
中原王朝被滅,中國歷史上只有宋朝和明朝,比較史學家選擇的兩朝的滅亡的時間,其實是一個典型的雙重標準問題。
1,先看宋朝:
公元1276年,南宋行在臨安被元軍攻破,宋恭帝出降。
公元1279年,崖山之戰,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而死。
史學家以公元1279年為宋朝滅亡之日。
2,再看明朝: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自殺,清軍入關。
公元1662年,南明最後一個皇帝永曆帝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於昆明。
史學家選擇公元1644年為明朝滅亡之日。
是不是雙重標準?
假如宋朝以1279年崖山之戰為滅亡的標準,那麼明朝就應該以1662年永曆帝之死為滅亡的標準。
假如以明朝1644年崇禎自殺為滅亡標誌,那麼宋朝就應該以1276年臨安城破為滅亡標誌。
一般來說,一個王朝的滅亡有兩個標準:首都被永久性攻破和最後一個皇帝被殺。
所以宋朝以1276年和1279年作為滅亡的時間都是可以的,且時間相差不遠。
可是,明朝以1644年為其結束的標誌是有問題的,這一年,大明還有半壁江山,崇禎也不是最後一個皇帝,大明實行兩京制,南京尚未陷落。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以1644年為明朝滅亡,大明就是李自成滅的。而以1662年為明朝滅亡,大明就是清朝滅的,清朝入關打的是為明朝復仇的旗號,所以明朝必須1644年亡。
-
3 # 小川讀歷史
初中在歷史課上,聽老師講到南宋朝代的故事,就很是疑惑,為什麼明明在1276年,元軍就已經攻破臨安,接受了宋恭帝與謝太后的投降,但是公認的南宋滅亡,卻是在1279年的崖山海戰之後呢?
等到後來看的書越來越多,才逐漸明白,這裡面的彎彎繞繞。
首先,南宋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首都不在國土範圍內的朝代。整個南宋一代,都仍舊把汴京(現在的開封)認做首都,而皇帝所居住的杭州城,僅僅只是稱作“行在”,意思就是陪都。這樣一來,在1276年臨安出降之後,元軍並沒有完全的征服南宋。
其次,臨安出降的時候,皇室的繼承人並沒有被一網打盡。在臨安之戰以後,仍舊有那些有足夠號召力的小皇帝,在握有實權的大臣擁立下堅持抵抗。先是端宗在福州被張世傑與文天祥等人擁戴繼位,等到他被元軍攻滅以後,張世傑又擁立懷宗在雷州繼位,一直堅持抵抗元軍的侵略,但是最終還是因為實力的巨大差距,在崖山海戰全軍覆沒。
最後,南宋的滅亡,並不是如同其他朝代。南宋的滅亡並不是被農民起義所推翻的,而是被強大的外族勢力侵略所兼併的。歷史上偏安東南的朝代也不少,像東晉,南陳等等,真正被北方少數民族滅亡的,卻只有南宋這一個。
這就是為什麼在歷史書中,都把崖山之戰作為南宋滅亡之時的原因。
-
4 # 魚淵觀世界
為什麼說崖山之戰後南宋才亡?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只要趙家皇帝在,南宋就在,漢人江山就在,華夏風骨就在,則天下就未亡!
崖山海戰的想象圖
其實展開說來,筆者一直對整個宋王朝充滿的敬仰和惋惜,原因無外乎一下幾個方面:
宋亡以後,華夏徹底丟掉了祖宗留下的錦繡江山翻看歷史不難發現,華夏文明自誕生之日起,就陷入了與北方遊牧民族紛爭糾葛的歷史宿命。遠至商周與犬戎,近至五胡亂中華,不論何時,長江都像是漢民族最後的萬里長城一樣,儲存著華夏的血脈,承載著漢人的風骨。直到蒙古滅宋,漢人才第一次丟掉了祖宗留下的錦繡河山,淪落到異族的馬蹄之下。
傳統意義上的漢家九州
宋亡以後,華夏徹底丟掉了文明寬和的社會風氣有宋一代,中國的女子第一次擁有了對父母遺產的繼承權。有宋一代,中國第一次以立法形式明確了不殺士大夫的寬容傳統。有宋一代,中國第一次跳出了你死我活的權鬥旋渦,流放代替了肉體消滅。有宋一代,中國終於放棄了對商業的強烈鄙視,商船開始走出南海,探尋中東阿拉伯的未知世界。倘若宋朝能夠延續百年,則當今世界是否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格局?
宋朝仕女圖
有宋一代,華夏徹底丟掉了意氣風發的尚武雄風秦憑甲士一掃六合,漢憑鐵騎經略西域,唐憑壯志遠服中亞,就連三國亂世盤踞遼東的小軍閥公孫淵,也能讓鮮卑、高句麗退避三舍。直到宋真宗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才在軍事上形成對華夏的絕對優勢,並憑著這一優勢最終由蒙古完成了對華夏的絕殺。
唐朝另騎兵聞風喪膽的陌刀隊(想象圖)
有宋一代,士大夫呈現出曠古爍今的精神風骨宋朝以前,九州江山一直都由世家豪強所把持,直至唐朝還有所謂的七宗五姓。有宋一代,雖然地方莊園仍舊把持著帝國的經濟基礎,但科舉取士卻給家境普通的儒生們提供了走向帝國中樞的舞臺。這些儒生中雖不乏蔡京、秦檜之流,但總體上宋朝計程車大夫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他們有理想、有堅持,最終這些人縱橫江山,踐行了為國為民的道德操守,也有生命陪伴宋帝國走完了最後一程。
跳海殉國計程車大夫典範——陸秀夫
最終,十萬軍民同南宋末帝共赴國難,華夏傳承數千年未曾中斷的文明和風骨也在那一刻戛然而止!
-
5 # 明莊趣談
首先了解一下1276年元軍兵臨臨安城下,謝太后帶5歲小皇帝宋恭帝出城投降。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出逃。臨安其實不不算南宋的都城,只是暫且定都在臨安,沒有實際意義。臨安被蒙古人攻陷以後,其實還有趙氏子孫向南潛逃,準備東山再起。所以說臨安被佔領後,南宋還沒有滅亡。 在福州7歲的趙昰登基稱宋端宗,改元“景炎”,組織抗元。並且還有張世傑,陳宜中等大將。 直至崖山之戰的時候,南宋還有二十萬大軍和數千搜戰船,但是崖山張世傑戰敗後,幼帝跳海自盡,軍心渙散,再也沒有與元軍抗爭的能力,所以定義為南宋滅亡!
-
6 # 甲乙丙丁戊
這個看你怎麼說了,1276年元軍攻佔南宋首都臨安,謝太后,宋恭帝等一干大臣出城投降,事實上南宋已經滅亡了,只不過元朝還未完全征服南宋,沒有被俘的一些大臣,繼續擁立新皇帝,抵抗元軍,只不過這時其實和南明一樣的政權,直到1279年的崖山之戰南宋殘餘勢力才徹底被元軍覆滅,南宋真正意義上的滅亡。
-
7 # 偽裝的觀點
我也很奇怪。。。
這個有很明顯的多重標準嫌疑唐宋元明清,幾乎每個王朝的滅亡時間定義都不一樣,也不知道到底是誰,以什麼標準來定義的。
難道,不是史學家弄的?這麼標準不一,甚至隨心所欲的定義法,不太像是一個專業人士弄出來的,倒像是一個專業搞歧視的人弄出來的。。。
按說,王朝覆滅,應該是直系子孫稱帝延續國祚的結束時間,王朝開始,就是王朝第一位稱帝的人的時間。
但是問題就出來了,大家都喜歡無縫拼接的王朝年代表,但是很多王朝並不能與前後的王朝無縫拼接。。。
-
8 # microkof
其實用1276還是1279都是可以的,看怎麼說了。
如果,忽必烈建立元朝恰好在1276年,那麼,史學家為了湊年代表,一定會把宋朝滅亡定在1276。但元朝又並不是1276建立的。
如果說宋、明雙重標準,也說得過去,畢竟都是沒有經過授權或者傳位的流亡政權,只不過區別就是:
一、福臨恰好明亡的那一年登基,而忽必烈不是這種湊巧的事。
二、南明政權同時有好幾個,宋流亡政權只有一個。
史學家無疑還是摻雜了個人感情的,但這種個人感情無可指責。
回覆列表
宋都城是汴京,臨安是行在,皇帝到哪哪裡是行在,但估計南宋的皇帝都忘了他們的都城是汴京,待臨安久了都沒回去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