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
2 # 小初的書聲影像
首先,從您的提問裡看得出來,您希望自己陪伴在孩子身邊,伴著TA成長,從中可以感受得到您對孩子的那份愛。
只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認為不宜給TA貼上某種標籤,比如您所說的“懦弱”,究竟您的孩子是否懦弱,恐怕您目前所做出的判斷並不可取。
也許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中,您覺得TA膽小,缺乏勇氣,有一些柔弱或者軟弱的表現,所以您將之定義為“懦弱”。但其實這些行為的產生與孩子的年齡、認知、所受教育、所處環境等因素都有關係,並不宜因某種表象就認為孩子是懦弱的。
請您試著讓自己換一個角度看待孩子,拋棄“懦弱”的觀點,就像培育一株小苗,最初時它難免會有些弱不經風,但只要給予其足夠的空氣、Sunny、水分,讓其自然生長,全心全意的接納,用愛心與耐心陪伴,這株小苗定會一步步茁壯成長的。
因而,如您所言“家長該如何陪伴懦弱的孩子成長”這一問題,其實不妨將“懦弱”二字去掉,您只要用您的愛陪伴孩子,給TA理解,給TA支援,讓TA擁有選擇的權利,接受TA的性格特點,不與其他人做比較,讓孩子按照TA的節奏去生長,便已是最好的伴TA成長了。
-
3 # 宇軒媽育兒
懦弱的意思是軟弱,無能。而近義詞是膽小,怯懦。沒有哪位家長希望自己孩子是這樣的,我們先試著真正走進孩子內心,去了解孩子在哪些方面膽小,害怕。和孩子進行很好的溝通,在生活和學習中,孩子有一點點進步時,即時鼓勵,讓孩子覺知道自己在進步,媽媽是看到我的,不要在別人面前當著孩子說他膽小,管住自己的嘴,做出示範給孩子看。
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參加一些集體活動,發現孩子的優勢,他的興趣點,讓孩子從這些方面找到自信,只有自信的孩子,膽量才有可能會大。
首先,不要在孩子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就把他定義為“懦弱的孩子”。
因為這個問題也沒寫詳細的問題描述,所以也不太清楚:到底生活中發生了什麼事,為啥就覺得孩子“懦弱”了?
當然家長的心情我很理解,很多家長都擔心孩子因為懦弱、膽小,影響他們未來的社交。而且要是一直以來,情況沒有太大改善,家長自己也會有點焦慮。
比如孩子看見熟悉的叔叔阿姨不敢叫人,家長擔心孩子不會起碼的交往禮儀,就希望孩子趕緊開口;
比如孩子不敢去和別的小朋友玩,家長擔心孩子不會交朋友,於是催他們:去嘛,你自己去玩嘛;
比如孩子不敢自己去有點黑的房間,家長會擔心孩子太懦弱、沒勇氣,於是鼓勵他:沒什麼好怕的,你看看嘛……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大方方、不要忸忸怩怩;
帶孩子出門走親訪友,或去到任何場合,都能進退有度、舉止得體;
不要太依賴爸爸媽媽,遇到小挑戰(黑房間、陌生的地方)能大膽一些,自己解決……如果孩子“膽子太小”,這些好像就很難做到了。
但其實,孩子一時的“膽小”也沒必要那麼擔心。因為:
覺得孩子膽小,我們大人也挺主觀的。孩子膽小,這只是個外在表現,而且我們大人,覺得孩子“膽小”,其實是比較主觀的。
比如:家長其實希望孩子有一點點為考試擔心,有一點點害怕老師的批評,但是又不希望他會怕到連去學校都不敢;
家長其實希望孩子看見水、火、高臺階這些有潛在威脅的情況懂得害怕,從而能夠保護自己,但是又不希望孩子怕得連游泳課都不敢參加。
雖然有時候,孩子不敢參與一些有挑戰的、刺激的活動,作為家長需要一遍一遍地說:“你試試吧,就試一次,不怕不怕”,可是換個角度想,這個孩子相比之下更加小心謹慎,不會盲從,這在另外一些情況下,反而是個優點啊。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
所以,適度的害怕是很必要的。我們並不是簡單地希望孩子大膽,而是希望孩子遇到問題更沉著、更自信。只是有時候,我們不太好把握這個平衡點。
所以,在孩子害怕的時候,不要責備他,也不要嘲笑他,特別是對男孩子。
家長對男孩子在勇氣方面的要求往往比較高,常常說:你是男孩子,怕什麼?你是男孩子,不要哭之類的話。這就讓男孩子更沒機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有很多女性朋友會有這樣的感受,覺得自己的老公、身邊的男同事等等,和女性相比,有了不高興的事情更喜歡悶在肚子裡,透過生悶氣、玩遊戲、喝酒來發洩。
這樣做不僅傷身體,因為缺乏更好的交流,本來是小小的誤會,卻慢慢把親人、朋友之間的距離拉遠了。
但作為男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別哭、要勇敢,跟女孩相比,可能更不會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
所以,到了我們的孩子這一代,至少讓孩子在害怕時,敢對著爸爸媽媽放心地表現出來。
如果孩子害怕在爸爸媽媽面前顯得害怕,那,孩子很可能更膽小。
說到底,害怕是種情緒,沒什麼好或者不好的。理解孩子的害怕,弄清楚,在孩子的心中,到底是什麼讓他如此不安?
弄清楚原因,和孩子共情,安撫起孩子來,才能有效。我們大人,如果沒有共情,就很容易對孩子的恐懼不以為然。
因為在我們看來,很多情況下,孩子的擔心就是很荒唐啊!什麼床底下有怪獸啊、櫃子裡面有恐龍啊之類的。
沒有共情,類似下面這樣的話就脫口而出了:
“都是假的,沒什麼好怕的!”
“你看別人都不怕!”
“別哭了,不是什麼事兒都沒有嘛?”
“你玩不玩,你不玩我們就回家!”
一旦這樣的話說出口,只能讓孩子覺得:
哎,你們大人不懂,我又急又怕,說了你也不懂,我只能哭了。所以,我們大人以前脫口而出的那幾句話,不如改改說法,就能夠和孩子共情了:
“都是假的,沒什麼好怕的!”可以改成:“哇,聽上去好可怕啊!”
“你看別人都不怕!”可以改成:“媽媽陪你一起玩第一次?”
“別哭了,不是什麼事兒都沒有嘛?”可以改成:“現在終於沒事兒了,剛才真是好驚險啊!”
“你玩不玩,你不玩我們就回家!”可以改成:“媽媽一直陪著你,你準備好了再去跟他們一起玩”。
不妨試試這樣和孩子說話,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害怕時被理解的,哪怕他還有點怕,情緒也會稍稍平靜一點,你會發現自己神奇地平復了孩子的恐懼和擔憂。
這個時候,再換個角度,想想我們自己,孩子平復了,家長自己的心情是不是也平靜一些了?當孩子在處在慌亂、恐懼之中時,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點慌亂和恐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