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線上靈童

    謝邀!過分溺愛無疑削弱了孩子生存能力。過分干預無疑減弱了孩子獨立思考能力。我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從來不管教,幹什麼他們也不管。只要不打架和偷東西,那麼餘下的都是自由。正因為有這等自由,所以我學會了如何解決生活問題和獨立思考問題。而教育我們的老師都叫:困難或挫折。

  • 2 # 白茅如玉

    對待這個問題,我也曾“如臨大敵”般認為一個青少年“不懂禮讓”便是“道德缺陷”,是需要重視的。但透過更多地瞭解和學習後才發現青少年”只關心自己,不懂得禮讓“這個問題需要成年人的耐心和”辯證看待“。

    一、”眼裡只有自己“的小偉,其實只是在用行為”確立自我“,尋求家長的”平等對待“

    朋友陳哥向我透露了他的煩惱:上了初中的兒子小偉似乎變了一個人——以前在外面見到認識的長輩,家長讓喊人的時候,小偉總會很配合;可是現在,家長讓喊人,小偉看都不看對方一眼,扭頭就走了。

    ”目中無人,不懂禮貌!“陳哥”迫不及待“地給兒子下了定義,內心很焦慮。他擔心孩子現在就這樣,長大可怎麼辦?真要成為自私自利的人嗎?

    陳哥認為是老婆和爺爺奶奶把小偉寵壞了,想把小偉送進一些”憶苦思甜“訓練營,讓他知道他的態度將來要吃虧的,希望小偉能有改變。

    我建議陳哥不要這麼快下定論,不妨給孩子一點耐心,因為小偉現在的行為很符合青少年”叛逆期“的特徵。

    人的一生一般要經歷兩個重要的叛逆期:一是在兩三歲的時候,那時候的孩子最喜歡說”不“,簡直就是”王炸“,其實孩子的行為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想要”確立自我“,他們想要周圍的規則都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在這個時候,正是引導孩子初步確立”規則“概念的黃金時期;二就是十三、四開始的”青少年叛逆期“,這一時期的孩子是需要進一步”確立自我“,迫切地想要”負責“自己的”行為“,想要“自己的事情自己說了算”,這是孩子心理成長走向“獨立”的訊號。

    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不是想要違反所謂的道德文明,不是因為不懂禮讓,而純粹是為了反抗家長的“控制”。

    1、尊重孩子的“獨立”。“凡事為孩子先考慮”是中國式家長的固有思維,但其實隨著孩子身體和心理的成長,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應該隨之改變,不能再“偷懶”地“一以貫之”,不能再什麼事都家長說了算了,而是需要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意見。

    2、以“成年人”看待孩子。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成年人”平等對待,降下家長的身份,和他們平等對話,只要是不違法亂紀,不強迫孩子的言行,尊重他們的個性。

    其實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只要不是還想“控制”孩子的行為,學會給他們一點“自我選擇”的自由,平等地對待他們,相信孩子的“叛逆”行為便不會那麼激烈。

    反之,在這一時期,越是想壓迫,想控制孩子,孩子的反應和叛逆就會越大,甚至會引發“心理”問題。

    其實只有尊重孩子的“叛逆”,讓他們能在這一時期“實現自我”,才能讓他們以後的人生在面對挫折時更坦然,也才能避免以後的“中年叛逆”。

    所以這一時期的“離經叛道”只是階段性的,給孩子一點耐心,不要過於緊張,相信以後孩子會走向“正軌”。

    二、面對孩子的“叛逆”,也不能毫無底線地“放任”,應以“引導”為主

    在孩子的叛逆期,“平等對話”是關鍵。對他們的“叛逆”行為,需要的是“合理”的放縱,而不是“無底線”地任其發展。

    在這一時期,孩子在個人形象上的追求個性,可以尊重,可以放任,但在行為上,思想品德教育和必要的法制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選用活潑、自然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探討社會相關新聞或正面引導的影視作品,聽聽他們的看法,同時普及相關法律知識。

    溝通的時候切忌“說教”,哪怕孩子的觀點,家長無法認同,也可以“求同存異”,要的是互相平等地表達想法,而不是一次就改變孩子的思想。

    為了降低孩子心理的戒備,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可以主動地道歉,和自我檢討,做出”平等對話“的姿態,營造”暢所欲言“的氛圍。

    要相信在家長持之以恆,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孩子是不會跑偏的。

    另外在這一時期,家長要多陪伴和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以便在出現問題時能及時引導。

  • 3 # 小武哥百事匯

    這些問題是很嚴重的。我是深有體會的,我就說說我的經歷吧!

    由於以前自己和老婆常年在外打工,把兒子留在家裡由兒子小姨和他外公外婆帶,到現在都十四年了,可能是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以才都對他格外寵愛,導致了他特別驕縱。特別是昨天,因兒子視力不好,配了幅眼鏡,可能是他不喜歡拍照,他小姨想拍個照給他媽媽看,結果導致他大怒,對他小姨大發雷,就跑了!傷他小姨的心了。聽到這事後,我就知道事情的嚴重性,童年沒有父愛母愛,特別是缺乏母愛,才導致今天這樣。

    昨晚我跟兒子好好聊了聊,沒罵也沒打他,就跟兒子講了一個道理:人要懂得感恩!自己想想從幾個月就一直帶你,一直到現在,連動物都知道,何況是人!自己不喜歡拍照可以好好說,但不能發脾氣!你自己想想該怎麼做。

    也許是長大了,會想事情了,第二天就和他小姨認錯了。

    今天小孩的一些異常行為,說到底都是做父母的沒教育好,小孩本性並不壞,只是缺乏大人的引導。

  • 4 # 弓長說事兒

    這種現象當然是問題了。

    近了說,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肯定不會對父母孝順。哪怕父母對他(她)再好。被父母寵出來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像小皇帝一樣,被父母供養,久而久之,成了名副其實的寄生蟲,形成了“我就是來享受的”心裡定勢,根本不會勞動,不知道什麼叫感恩。

    離開父母他(她)還想被別人供養,但現實就是現實,事以願違,又很容易產生自卑心裡。不會自覺勞動,自己養活不了自己,更不用說創業了。

    遠了說,這類寄生的孩子,不僅對父母、家庭沒有貢獻,而且對社會也是一種損失。如果全社會這類青少年佔大多數的話,未來國家、民族的進步、發展、振興,從何而來?所以嬌慣孩子是毒藥,而非真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如何遙遙領先於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