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構造變複雜了。
首先,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很久很久以前,建築“誕生”的那一刻:
primitivehuts.blogspot.com
這就是所謂的“原始茅屋”,新古典主義的Laugier所提出的建築的最原始的原型。樹枝組成了柱子和三角形的屋架,而樹葉成了瓦片。一個聰明的原始人為了給自己一個擋雨(但並不遮風)的地方,發明了這個屋子。這個茅屋便是後世所有建築的始祖,而後世所有的建築,也應當模仿這種直白的結構,才達到完美的狀態。這當然很大程度上源於laugier的想象,但是原始茅屋模型表明了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認為建築應該具有結構的真實性,人們所能看見的,就是建築所承受的。力的方向被直白無誤的表示出來,而房屋的功能,而只是應該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裝飾只不過是滿足人的慾望的虛偽掩蓋而已。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建築應該擁有單層的結構,一切構件和關係都被暴露給使用者,不然,建築便被虛偽給汙染了。
http://0.tqn.com/d/architecture/1/S/F/_/1/Parthenon-TR005034.jpg
Laugier最喜歡的形式:獨立柱上安置橫樑。他認為這種形式最終於建築的原始功能。結構關係和力學原理最為合理而且能被觀者清楚的認識到。
當然,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師自己編出來的,但很多時候這的確是中世紀以及以前的建築的現實情況。雖然和建築的“道德品性”關係沒那麼大。無論西方或是東方(在西方則特別是在羅馬帝國衰落後),建築物的用材大多單一,結構簡單。而因為缺乏能夠同時透光和隔絕室內外的材料,為了室內採光很多時候就需要犧牲保溫。建築物的室內和室外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讓我們回到十七,十八世紀。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建築規模的增大,價值觀的多樣化,各種風格化的建築漸漸出現。但原有的結構體系已經不足以用“真實的結構”去支撐一座建築了。比如Soufflot在巴黎的Ste-Genevieve教堂,為了將哥特式的光影效果帶入新古典主義的教堂中,同時滿足教堂宏大的規模,在教堂的結構中隱藏了金屬的連線件。
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270/270-0066.JPG
https://archhistdaily.files.wordpress.com/2012/07/soufflot.jpg
為了增加牆面開洞和建築跨度,金屬韌體被隱藏進了石材當中。
漸漸地,為了將舊有的風格帶入新的工業世紀,建築事實上發揮作用的結構,與人們所能看到的“結構”,產生了分歧。
建築物產生了雙層,甚至是多層表皮。構建的組合日益複雜。
Cavity Wall: Brick Veneer/Wood Stud非常典型的雙層結構,外面的磚只是裝飾,內層的木框架才是結構,而木框架當中填充了各種保溫防水材料,而兩層結構中間的空隙使得流入牆內的水可以流出。
隨著建築的複雜化,建築師們開始對於構件應該暴露還是隱藏,建築是否需要結構的真實性產生了爭論。這種爭論早在現代主義出現前就出現了,經過早期的現代主義運動,經過密斯凡德羅和柯布西耶,經過粗野主義的水泥,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但是建築師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一個越來越難保證結構純粹直觀的世界中了。單層構件系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首先現代法規對於建築的安全性有著諸多的要求,而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消防法規。消防法規規定某些材料,例如鋼不能直接暴露。
http://www.thesleuth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5/04/9-11-attack.jpg911雙子樓倒塌的一個原因就是飛機撞擊使得鋼結構外圍包覆的防火材料掉落,航空燃油的燃燒直接軟化了鋼承重結構。此事件之後美國法律對於鋼結構外圍防火材料的安裝方法和強度做了新的規定。
即便是以暴露鋼結構聞名的密斯,也不得不在自己的設計裡使用各種各樣的障眼法,迷惑觀眾。
http://www.detailsinsec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5/02/13-M-mies-corner.jpg 密斯大部分可見的鋼結構並不是真的結構部件,而是裝飾部件,用來提示觀眾內部真正的結構體系的位置
同時各種新的裝置也出現在了房子裡。萊特在自己位於橡樹園的自宅中為了電線和電燈做了特別的設計,但這個時候距離他所在的整個社群通上電線,還有幾年的時間。
http://3.bp.blogspot.com/-jxLzelj4ZjI/T9lagyDms7I/AAAAAAAAC4w/EfOUiA5Ocxk/s1600/Wright"s+too+tall+chairs.jpg萊特Oak Park自宅的餐廳。注意頂部的燈箱,萊特在設計這個燈箱的時候這個房子還沒有通電。他預見了未來電氣的普及,預留了這個位子。
而保溫和環保的要求也漸漸使得單層結構不那麼可能了。諸如密斯的crown hall這樣的大面積的單層玻璃,在芝加哥寒冷的冬天中所造成的熱量流失,對於現在的環保要求而言,簡直是噩夢。
https://s-media-cache-ak0.pinimg.com/736x/8e/9d/6a/8e9d6a98783673d81bd9260d1c7d080a.jpg
新的空間需求當然也催化了新的建築形式。
這些改變使得建築不再像是單純的結構產物,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綜合體。作為結果,建築的構造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從前的建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過去的建築就“簡單了”。一方面,單一的材料仍然可能構成複雜的體系,比如斗拱,或是肋穹頂。雖然相比現代建築它們仍然顯得相對簡單。另外一方面,部分過去的建築在對於材料的處理上,卻表現出極大地複雜性。這是從前的建築所具有的手工性所決定的。比如我春天的時候去了一趟日光東照宮,除了複雜的手工木雕外,每一個彩繪構件都要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個步驟的處理,最終彩繪下面會有十幾層的塗層。這點是建立在機械生產上的現代建築所不能匹及的(同時成本上也是不能負擔的)。
現代建築的構造變複雜了。
首先,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很久很久以前,建築“誕生”的那一刻:
primitivehuts.blogspot.com
這就是所謂的“原始茅屋”,新古典主義的Laugier所提出的建築的最原始的原型。樹枝組成了柱子和三角形的屋架,而樹葉成了瓦片。一個聰明的原始人為了給自己一個擋雨(但並不遮風)的地方,發明了這個屋子。這個茅屋便是後世所有建築的始祖,而後世所有的建築,也應當模仿這種直白的結構,才達到完美的狀態。這當然很大程度上源於laugier的想象,但是原始茅屋模型表明了人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認為建築應該具有結構的真實性,人們所能看見的,就是建築所承受的。力的方向被直白無誤的表示出來,而房屋的功能,而只是應該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裝飾只不過是滿足人的慾望的虛偽掩蓋而已。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建築應該擁有單層的結構,一切構件和關係都被暴露給使用者,不然,建築便被虛偽給汙染了。
http://0.tqn.com/d/architecture/1/S/F/_/1/Parthenon-TR005034.jpg
Laugier最喜歡的形式:獨立柱上安置橫樑。他認為這種形式最終於建築的原始功能。結構關係和力學原理最為合理而且能被觀者清楚的認識到。
當然,這種想法很大程度上是新古典主義的建築師自己編出來的,但很多時候這的確是中世紀以及以前的建築的現實情況。雖然和建築的“道德品性”關係沒那麼大。無論西方或是東方(在西方則特別是在羅馬帝國衰落後),建築物的用材大多單一,結構簡單。而因為缺乏能夠同時透光和隔絕室內外的材料,為了室內採光很多時候就需要犧牲保溫。建築物的室內和室外其實沒有什麼區別。
讓我們回到十七,十八世紀。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建築規模的增大,價值觀的多樣化,各種風格化的建築漸漸出現。但原有的結構體系已經不足以用“真實的結構”去支撐一座建築了。比如Soufflot在巴黎的Ste-Genevieve教堂,為了將哥特式的光影效果帶入新古典主義的教堂中,同時滿足教堂宏大的規模,在教堂的結構中隱藏了金屬的連線件。
http://www.oberlin.edu/images/Art270/270-0066.JPG
https://archhistdaily.files.wordpress.com/2012/07/soufflot.jpg
為了增加牆面開洞和建築跨度,金屬韌體被隱藏進了石材當中。
漸漸地,為了將舊有的風格帶入新的工業世紀,建築事實上發揮作用的結構,與人們所能看到的“結構”,產生了分歧。
建築物產生了雙層,甚至是多層表皮。構建的組合日益複雜。
Cavity Wall: Brick Veneer/Wood Stud非常典型的雙層結構,外面的磚只是裝飾,內層的木框架才是結構,而木框架當中填充了各種保溫防水材料,而兩層結構中間的空隙使得流入牆內的水可以流出。
隨著建築的複雜化,建築師們開始對於構件應該暴露還是隱藏,建築是否需要結構的真實性產生了爭論。這種爭論早在現代主義出現前就出現了,經過早期的現代主義運動,經過密斯凡德羅和柯布西耶,經過粗野主義的水泥,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停止。但是建築師們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已經處在一個越來越難保證結構純粹直觀的世界中了。單層構件系統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首先現代法規對於建築的安全性有著諸多的要求,而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消防法規。消防法規規定某些材料,例如鋼不能直接暴露。
http://www.thesleuthjournal.com/wp-content/uploads/2015/04/9-11-attack.jpg911雙子樓倒塌的一個原因就是飛機撞擊使得鋼結構外圍包覆的防火材料掉落,航空燃油的燃燒直接軟化了鋼承重結構。此事件之後美國法律對於鋼結構外圍防火材料的安裝方法和強度做了新的規定。
即便是以暴露鋼結構聞名的密斯,也不得不在自己的設計裡使用各種各樣的障眼法,迷惑觀眾。
http://www.detailsinsec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15/02/13-M-mies-corner.jpg 密斯大部分可見的鋼結構並不是真的結構部件,而是裝飾部件,用來提示觀眾內部真正的結構體系的位置
同時各種新的裝置也出現在了房子裡。萊特在自己位於橡樹園的自宅中為了電線和電燈做了特別的設計,但這個時候距離他所在的整個社群通上電線,還有幾年的時間。
http://3.bp.blogspot.com/-jxLzelj4ZjI/T9lagyDms7I/AAAAAAAAC4w/EfOUiA5Ocxk/s1600/Wright"s+too+tall+chairs.jpg萊特Oak Park自宅的餐廳。注意頂部的燈箱,萊特在設計這個燈箱的時候這個房子還沒有通電。他預見了未來電氣的普及,預留了這個位子。
而保溫和環保的要求也漸漸使得單層結構不那麼可能了。諸如密斯的crown hall這樣的大面積的單層玻璃,在芝加哥寒冷的冬天中所造成的熱量流失,對於現在的環保要求而言,簡直是噩夢。
https://s-media-cache-ak0.pinimg.com/736x/8e/9d/6a/8e9d6a98783673d81bd9260d1c7d080a.jpg
新的空間需求當然也催化了新的建築形式。
這些改變使得建築不再像是單純的結構產物,而是一個巨大的機器綜合體。作為結果,建築的構造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從前的建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過去的建築就“簡單了”。一方面,單一的材料仍然可能構成複雜的體系,比如斗拱,或是肋穹頂。雖然相比現代建築它們仍然顯得相對簡單。另外一方面,部分過去的建築在對於材料的處理上,卻表現出極大地複雜性。這是從前的建築所具有的手工性所決定的。比如我春天的時候去了一趟日光東照宮,除了複雜的手工木雕外,每一個彩繪構件都要經過十幾甚至幾十個步驟的處理,最終彩繪下面會有十幾層的塗層。這點是建立在機械生產上的現代建築所不能匹及的(同時成本上也是不能負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