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到文化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看你心目中“經”是什麼概念了?我認為,《三字經》之所以稱之為“經”至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說明:

    首先,“經”最初其實就是指記錄了文字的竹簡,也就是現在的“書”。

    我們知道,“經緯”最初的本意就是指紡織物裡“縱橫”交錯的絲線,橫的為“緯”,縱的為“經”。

    而在東漢時期紙張大量使用之前,人們書寫的主要載體都還是簡牘,也就是被切割成條的竹片或木片,書寫後用繩子串起來形成“冊”。這時,這些縱向的竹片或木片就稱之為“經”,橫向的繩子就稱為“緯”。

    如,東漢思想家王充所著的《論衡》的《量知篇》中說:

    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大者為經,小者為傳記。

    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把那些記載著文字的簡牘稱之為“經”,也就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書”。

    在《淮南子》的《本經訓》中說:

    經,書也。

    因此,《三字經》這個名字如果僅從廣義上考究,不過就是以“三字”為句的文章所形成的“書”而已。

    其次,“經”指具有權威性的典範書籍。

    我們知道“經緯”代表縱橫的事物,相對來說是一旦成形後,就相互制衡,固定不變的了。因此,後來人們就用“經緯”代表規矩,代表權威。

    在《呂氏春秋》的《察傳》裡說: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這裡的“經”就是規則、法則的意思。因此,“經”也就成了具有權威性的理論的代名詞。

    後來,人們把那些具有規範性、權威性的典範書籍統稱為“經”。

    《三字經》作為最著名的國學啟蒙書之一,涵蓋了歷史、科學、人文、倫理等等規範和法則,被稱之為“經”實在是不為過。

    再次,“經”從狹義上來看指的是“儒經”、“佛經”、“道經”等經典著作。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認為的“經”可能就是儒、釋、道三家的經典著作,如《易經》、《心經》、《道德經》等等。

    總之,能被稱之為“經”的必定是代表門派核心經典思想的偉大經典著作。

    其實,《三字經》就是“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裡面的內容十分豐富且全面,包含了儒家核心要義中的“仁,義,誠,敬,孝”等思想。

    《三字經》從孩童時期就開始給人們灌輸儒家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可謂是引導人們進入儒家學說的必讀入門書籍。

    另外,《三字經》不僅對華人產生了深厚的影響,在日本、南韓、歐洲乃至世界上都有深遠的影響。

    因此,《三字經》稱為“經”也是妥妥地擔得起的。

  • 2 # 魯南打鬼人

    這是作者創意。事實證明,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創意。中國的《四書五經》,最後概括提升為《十三經》,不是創意,而是高度囊括二千年文化經典。《三字經》借鑑這個樣板,大獲成功。作為小學識字課本,在中國使用了約700年,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天主教從漢朝就進入中國,但一直打不開局面。清末,進入中國的教士有千百,前仆後繼。教士們立志要用生命殉道,把上帝的真理傳佈華人民。辦學,辦醫院,辦孤兒院,慈善會等等,用作傳經佈道的手段。功夫不負有志人。終於在廣東收了一位高徒(好象是洪秀全的引路人),這人用了數年功夫,學通了英語,拉丁文等,三赴歐州,結合中西文化的同異。決心把《新舊約全書》,定名《聖經》。中國文人重經輕文。如小說,名含貶義。意謂不登大雅之堂。《聖經》重譯出版,立馬吸引華人刮目相看。宣傳手段是必要的。牧師要信徒廣為宣講:一部《聖經》,壓倒《十三經》。它就是全人類的最高真理。從此,中國每縣都有教堂。

    從巜三字經》到《聖經》,都是借經開啟的局面。可見辦一件事,策化有多麼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劉亦菲版《神鵰俠侶》中,郭芙的馬為什麼叫“小紅馬”?